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秉性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說是因為人類能手腦並用且知道善用工具;其實人類還善於營造居室並採集適用的材料以備急需。例如古人上山砍柴備用以便炊煮,郎中上山採藥以便治人。這證明人類還有組織與計畫的能力,知道將來需要甚麼,還缺少甚麼,更知道如何想方設法補足欠缺的物品與人力。
適用的材料可以外取,但自我秉性不足的該如何補強呢?比如說有些人身體健壯體力好,幹起粗活沒有問題,參加各類競賽也大有可為,可是讓他坐上辦公桌好像就有些坐立難安了。相反的,有些人只適合坐辦公桌,要他外出打拼好像也是強人所難了。
幸好人類善於組織,社會上基本是分工的,聰明且勇敢的老闆知道如何糾集人才、如何集體運作。更有甚者,不善經營但多金的老闆還可以委託專業者替他經營,只要他知人善任就可以了。而且社會的管道是暢通的,這好比電影人說的,演而優則導,導而優則製作,你想要創業當老闆也都悉聽尊便,只是後果需要自負。
在這麼一個分工合作的社會裡,人們的發展與單打獨鬥的情形自是不同的,需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適合從事哪種工作,只要在選定的工作上勝任愉快便行了。問題出在你是否真的有自知之明,知道在何處得以盡情揮灑呢?事實證明很多人沒有處在合適的位置上,於是個人浪費了天份而社會浪費了資源,所以請你先把自己的秉性搞清楚吧,唯有適性才能自我發揮哦。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感覺的問題

《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聽說過這則古時候的故事吧,人好像挺容易疑神疑鬼的,那麼懷疑到鄰居小孩那就不稀奇了;只是會有這樣多疑的德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近來流行減肥,據說有效的減肥招數是設法降低饑餓感,不感到餓就會少吃點自然就減肥啦。反過來說,人們容易有不怎麼正常的饑餓感,明明才該吃過的,好像又餓了,於是東吃點兒西吃點兒,整天好像都在吃東西,你說怎能不肥呢?還有飲料也是,哪有那麼容易感覺到渴的,喝了馬上又想再喝。
現代人還流行失眠,明明很睏的就是感覺到睡不著,好像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去處理似的。更讓人困擾的是越想忽略掉的事情就越是揮之不去。比如說最想忘掉的那個前世冤家,他()好像又出現在眼前了,證明果然冤孽很重。再比如說不好的念頭必然在最不應該的時候出現了,好像真的有所謂的心魔啊甚麼的,專門引誘人做壞事。
俗話說懶人屎尿多,那是因為沒事幹所以容易分心,整天想東想西、吃東喝西的,進的多當然出的也多啦。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當你熱心於某項工作時,當然就廢寢忘食啦。也就是說找個有意思的事情做,自然就忘掉那些討厭的感覺的問題了。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不老泉

路旁涓涓ㄧ清池,
童心突起覓泉眼。
清風徐徐聽蛙鳴,
暗香處處疑桃源。
小酌微醺會仙去,
騰雲駕霧似遇真。
山人遺下不老計,
唯獨怡情可忘年。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洪流

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有人說歷史像一道洪流,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那麼微不足道的升斗小民又該如何立足於歷史的洪流呢?或許汲汲營營或許謙恭卑下或許只是隨波逐流罷了。
都說中國是個禮教的社會,充滿了習俗與教條,所以人們活在世俗的洪流中。其好處是事事可以找到比照的規矩,可以依樣畫個葫蘆;其壞處是缺乏新義簡直無聊極了。如果你是個溫良恭儉讓的順民,盡可以卑恭屈膝的活著;如果你是個不安於故鄉的浪蕩者,總有說不盡的委屈吧。
年輕人說如果你跟不上流行的話你就落伍了,其實大部分的壯年、老年人應該都算落伍的,這就是所謂的流行的洪流,專屬於年輕人的。事情總有例外,就是有些不甘寂寞的不算年輕的人終日盛裝打扮著,希望能以僅有的精力抓住那流行的尾巴,假裝還算是個年輕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聖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凶。”。是的,洪流終究險惡,聰明人應該試著趨吉避凶吧,然而高明之人何在呢?看過泛舟的運動吧,好像只要順流而下然後盡量避開阻擋的石頭就可以了。(其實箇中奧妙還需自我學習與體會)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權威始末

維基百科:「權威(英語:Authority),可以最簡單地定義為「正當的權力」。權力是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而權威則是發揮此影響的權利。」。這年頭人們常為了權力爭得頭破血流,當然更期待權威了;可是擁有權威的門檻更高更難獲得,那麼權威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政治權威需要以優勢武力為後盾,但這不是我想探討的標的,我想探討的是非武力的學術權威。中國最偉大的學術權威應是儒學,可是孔夫子、至聖先師等尊稱不是世襲來的,必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能成為權威,所以權威的萌芽時期應該是思辯的,以過人的智慧以及明白的道理使人心服口服然後甘為其信徒。要做到這樣當然很不容易,所以孔夫子才會周遊列國並困於陳蔡,經由試煉來驗證其學說價值。
早期的儒家並非一枝獨秀,齊名的還有道家、法家等,只能算是相對的權威,相互之間須以效能取勝(由帝王評比),存在著競爭的態勢,而競爭使人進步,所以各家必竭盡所能以求進化。因為還沒有獨大,所以心態上應是謙虛的,相互之間也會虛心求教以追求真理。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地位越行鞏固,到了宋代以後已經成為絕對的權威了。都說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化,那麼絕對的權威呢?我的觀察,絕對的權威該是使人教條化吧,也就是說甚麼道理都是他說的算,不容置疑的,而這樣的結果便是僵化。反過來說,如過你發現了教條化、僵化的規矩,大概會是絕對權威下的產物了。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當作一回事

你有沒有察覺到有人不把你當一回事,或者你不把誰當一回事呢?那麼請問你這是甚麼狀況呢?所謂的不把誰當一回事應該是視其為可以忽略的意思吧,這樣的行為當然不尊重人很沒禮貌的,可是事實上卻經常存在著,因此需要關切之。除此之外,這個誰也可能是指某ㄧ件事情,你若不重視它就可能逐漸惡化了。
反過來說,你把誰當一回事又是何意呢?這表示你已意識到關係的存在,對方是與你有關的某件事的當事人。從法律的觀點看,你的行為所影響的當事人都可能具備行使其權力的立場,如果你不想把事情搞砸了,最好諮詢過所有當事人的同意以免成為絆腳石。當然啦,如果你可以從容的搞定某人,是可以不把他當一回事的。
意識到關係的存在以後還需要妥善的因應或者經營。所謂成功者不但善於做事還善於做人,如果當事人是你的朋友,ㄧ切都可能還有商量的餘地,如果當事人是你的敵人,ㄧ切都免談啦(利益交換除外)。中國人一向強調敦親睦鄰,應該有這種思維吧。
有人說適當時機的處理才叫做處理,不然就只能說是善後了。處理的時候,所有的資材都可以想辦法發揮其價值,但善後的話只能當廢品賣了。所以別等到出事了才來想這是怎麼一回事,應該在平日就把他()當回事;重視的才會善待之,而都不重視了還能怪誰呢?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話說從頭

話說從頭是一句大家還算愛用的口頭禪,用來表示這是一個長遠的故事,如果沒有從頭說起難以讓人明白其間的曲折迂迴或者幽暗隱晦的過程。人事往往是最難釐清的,或許所有的人事都需話說從頭,好讓人找回失落的、刻意忽略的種種思緒。
都說世事難料,意思是說干擾的因素太多了,難以按照原定的構想發展,常常被修改著都不知道要被修到哪裡去了。人或許是健忘的,本來立意良好的事搞到後來都不知道在胡扯些甚麼了;為了尋回原意或者初心,所以需要話說從頭,以便從新定位從新出發。
如果歷經多年且多人經手的事情可能人事已非,可是事情可能還是被延續著,大家只知道是個慣例,也依例行事著,卻已經不知道為甚麼了。問題出在這樣的慣例就算已經不合時宜可能也沒有人會去檢討它。如果只是浪費些功夫也就罷了,如果因此耽誤了正事豈不冤枉啦,所以越迷糊的事越要話說從頭囉。
或許有人說同樣一件事經過話說從頭之後可能產生不ㄧ樣的結果來,那麼每回都產生不同的結果的還適宜話說從頭嗎?其實話說從頭的目的是為了讓事情更順利,就算不同的結果導致不同的做法,只要認真檢討過了應該可以找出更適合的路吧,只要方向正確,條條道路都可以通羅馬的。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以管窺天

漢‧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管當然是指管子,與眼球大小相當的,而蠡指貝殼,以這麼小的東西來測量天與海當然很困難囉。通常做事情需講求方法,所以「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泛指不適當的方法或者對事物片面偏頗的理解;可是時過境遷,故事好像已經不能這麼講了。
維基百科說:「已知最早的望遠鏡出現在1608年的荷蘭,伽利略在第二年改進了設計,並將其應用於天文學。」。你看那天文望遠鏡不正是在以管窺天麼,可是我們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好像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呀。以天文望遠鏡窺天其實還是很難,因為很難定方位,弄不清楚哪片天空已觀察或未觀察過,況且地球還在自轉中哪;現代人幸好可以透過電腦與機械手臂的幫忙克服了ㄧ切問題;而這情形讓人不得不佩服早期的天文學家是怎麼克服這些定方位的問題的。
維基百科還說:「現代微積分是在17世紀的歐洲由艾薩克·牛頓和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發展起來的。」。你可曾想過現代微積分學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度,以及發明者的胸襟。光有微分固然可以有系統的分解物理現象,可是見樹不見林,再加上積分那就既微觀復巨觀地萬無一失了。或許就是這個基礎使得西方的科學整整領先東方一整個世紀,讓東方的中國人苦苦地追趕了許久。
西方的諺語: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如今這句話成了管理學上的常談,而想出人頭地或許也須從細微處著眼,那麼細微處竟還藏著許多寶貝哪。細微處固然不能漏掉,可是盯久了眼睛容易脫窗,提早成了老花眼,該怎麼辦呢?或許我們該學習牛頓等的胸襟,既微分復積分之,則萬物難逃其法眼矣。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抬轎

在古時候如果不想走路但是無車可搭、無馬可騎的,好像只有坐轎ㄧ途了;現如今已經沒有轎子這種玩意兒,可是抬轎的概念好像依然存在著,而且應用廣泛,請問你認識幾種呢?轎子當然需要人抬才能移動,所以常用來影射某些人際的關係。
漢典說「八抬轎」係指由八個人抬著的轎子。一般而言用到八抬轎,含有慎重其事的意思。文明小史.第四十七回:「無論他再有錢,再做多們大的官,但他是外國人,我總不肯嫁他,就是他拿十萬銀子,八抬轎來抬我,我只是不去,他能拿我怎麼樣?」。這段故事裡的「八抬轎」其實只是一種表態,是否真有這樣子的轎子不是重點,而是需要比「八抬轎」更高的規格才有得談。
股市或房市也有抬轎的概念,那是指自己先逢低買進股票或房子,等著後面追價、買進的人幫你拉高價格。如果真的有人幫您抬轎了,當然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可是你會不會期待更高的行情而忘了下轎,結果仍是一場空歡喜呢?或者選錯了對象,根本乏人問津又該怎麼辦呢?所以還是回歸基本面認真理財比較務實。
民主社會需要靠選舉決定公職人選,幫人選舉或造勢的也叫抬轎。選舉需靠人氣當然需要人來抬轎,而且越多越好;只是別人是吃飽了沒事幹不然為何要幫你抬呢?所以這裡頭的人情世故、政治酬庸相當複雜,非當事人難以理解;你說都幫你抬轎選上了,該怎麼還呢?
抬轎的場面前呼後擁的,好比從前的貴族或大官,風光極了。可是坐轎者的威風與負擔只有坐過的人才感受得到,因此還沒坐過的居於羨慕或好奇心的緣故便趨之若鶩。俗話說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有所求者當然需要有所回應,不然有借不還再借就難了,所以想讓人抬轎的宜三思之。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物色

話說《物色》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現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來論述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自然景色對作者的影響作用。第二部分論述怎樣描寫自然景物。第三部分總結了晉宋以來「文貴形似」的新趨向,提出一些具體的寫作要求。
從「自然現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發展到成為大家熟知的「尋找」的意思,這中間的轉變不可謂不算大,坦白講ㄧ時半會兒也難想得明白其間的關連,只能說中國人「穿鑿附會」的本領實在太強大了,竟然可以把意思發展到完全失去原貌,八竿子都夠不著了。
追尋原意只落得一頭霧水,那麼探究現況如何呢?現在的物色好像只有尋找的意思,也就是說從自然現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演變為因應人的需要而在自然界尋找,從內朔演變為外求。從好的方向看,人的思想越來越獨立;但從壞的方向看,人的思想越來越自大了。
如果人類真的變偉大了,那麼越來越獨立與自大好像也算順理成章吧,可是如果不是這樣的,那就有些危險了。從科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確越來越偉大,可是從人文的角度看,人類有真的變偉大了嗎?所以物欲橫流成了普世價值,而道德倫理淪為教小孩的教材;我這麼說,您認為呢?是否該有所改變呀?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融入

俗話說演甚麼就要像甚麼,這不一定是指演員們的表現,更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中,意思是說不論在哪個崗位就該有在那個位子上的樣子。這樣的說法頗有人生如戲的意味,鼓勵人們樂業敬業。其實光是像沒有多大意思的,只是演的好而已,就算能怎麼像都還是假的,為甚麼不乾脆直接融入呢?
融入有甚麼意義呢?當你融入了一個群體,你就不是外人了。這跟演甚麼就要像甚麼還是不同的,演的再怎麼像不能是真的,而當你融入了就表示已經成真了。比如說有些創意素食專門模仿葷食,無論形狀、味道或質感都很像,讓人覺得新鮮有趣,可是你當然明白這是假的,它真不了的。
無論做甚麼事,需有興味才能持久,那麼融入有何興味呀?這好比善烹調者需將香料、醬料的味道融入食材裡,才能使人大快朵頤。你說先乾嚼一塊無調味的煮熟食物,再吃上一口醬料,然後在嘴裡將它們融為一體,這跟大廚用同樣的醬料烹煮過的有何不同呢?烹煮過的食物多了共同烹調的過程、也多了大廚多年道行所發揮的鍋氣,你分別不出來嗎?
很多人覺得人生如戲,尤其是老大了之後,可是你不能真的把人生當戲來演,不然你將愧對父母、愧對此生。戲演久了感覺很空虛,而日子紮實的過就不會空虛了;等哪天你紮實的完成工作榮退了將會得到滿滿的祝福與滿滿的成就感,這就是融入的人生。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幕前與幕後

又是新的ㄧ年,有些人選擇領完年終獎金過完年後再來換工作,所以接下來是一段熱門的跳巢期,可是為甚麼總是有那麼多人想換工作呢?是待遇不理想還是弄不清興趣所在呢?如果是待遇的問題恐怕需要將就那不景氣的大環境吧,如果是興趣的問題,那麼是否該深究一番呢?免得一錯再錯。
話說工作有兩種,分為幕前的與幕後的。或許你會說那些一人公司都嘛是校長兼撞鐘的呀,如果你是這類型的話,本身就是老闆了還能怎麼換呢?俗話說做一行怨一行,可能只是幕前與幕後的選擇錯誤而已,譬如說個性內向的你讓她跑外場,而個性外向的你卻讓他窩在幕後幹活,當然難以長久囉。
還有一種狀況,幕前與幕後根本不是讓人選的,譬如說演藝事業的前途在幕前,人人都搶著露面,哪有菜鳥的份呢?再譬如說飲食業的核心在掌勺的大廚,而那大廚也不能隨便找個人當的吧。於是幹這些行業只能用熬的,初入行的人只能耐著性子熬過那不甚歡喜的階段。
幸好大部分的工作還是能讓人自行選擇幕前與幕後的,比如說個性外向的幹業務,個性內向的幹工程師。再比如說喜歡擁抱群眾的可以搞政治,喜歡推敲事物的可以搞研究。這年頭講究適情適性,蘿蔔擺對了坑才能長好長滿的是吧。而人貴自知,還是想清楚了再來選擇喲。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春意濃

春節剛過,只要是中國人應該都已熱鬧的慶祝了一回。前幾日到過南部,風和日麗的果然充滿了春意,人人的臉上也堆滿了春風;可是一回到北部,怎麼感覺還在冬日呀?一早還下起了毛毛細雨,冷颼颼的充滿了春寒料峭的滋味。這不禁使我打心底起了一個疑問,溫帶人們的春意是怎麼濃起來的?
台灣地處亞熱帶,較能感受到南北的氣候差異,據新聞說近來台灣以北的天氣都不怎麼樣晴朗,雪聽說還在下著呢,可是春節已然過了,那麼春天到底來了沒有呢?天空依然陰霾,寒風拂面時只得裹緊衣領戴起口罩;可是園子裡的花確實都開了,人的感覺怎麼與植物怎麼差了這麼多呢?
冬至過後晝短夜長的情況開始改變,雖然寒冷依舊,好像天亮的時光越來越早了,或許植物就是這麼感應到春天來了吧,可是春花怒放又是為了哪樁呢?或許那是因為怕開晚了,佔不到天空吸引不了蝴蝶吧。而且就為了能招蜂引蝶,都打扮的花枝招展萬紫千紅的。
植物如此,那麼人呢?該不會都是從日曆上得知的吧。去年暖冬,想必今年將有寒春,也就是說寒冷的日子還要再持續上好一段時日的;如果你一定要等到春暖花開才會覺得春天已到,才肯振作的話,恐怕夏天的腳步已經近了;到那時春花早已開過了,早起的鳥兒已吃夠了蟲,而早起的人們已準備收穫了。所以微醺客說春節剛過該開工了,祝大家開工大吉、新春愉快。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人逢喜事精神爽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悶向心來瞌睡多。”。中國人喜歡喜氣,每年春節總要設法熱鬧一番,的確精神為之一振。其實無論哪個民族應該都是喜歡喜慶的,例如巴西的嘉年華會、泰國的潑水節、西班牙的鬥牛節、…不勝枚舉。
時值春節降臨大地,請問你有沒有「人逢喜事精神爽」啊?首先,春天悄悄地來了,一早出門驚見園子裡的花開了,笑臉迎人哪。其次,一年之計在於春,有心人士正在盤算著呢。還有,年終獎金總有些吧,假也放了不少天,ㄧ家老小歡樂出門春遊還不夠爽嗎?
俗話說「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如果你還未婚,過年期間是不是特別遇上(長輩或異性的)關愛的眼神呀,不論你覺得欣然接受或者尷尬極了,都是要這麼鬧上一回的;如果你已婚,總不方便再討個老婆好過年吧,別擔心,有錢沒錢總是要回家過年的,而家鄉依然熱切的展開雙臂歡迎著你。
是的,人逢喜事當然精神爽,可是何謂喜事呀?每個人的價值觀可以不同,甚至差異極大,那麼喜事的定義殊異也就不用大驚小怪了啦。譬如說某人開春時鄭重宣誓從此要發憤圖強算不算喜事呢?隔了一年覺得效果還行,是否該慶助呢?往後可以依此類推。如果能夠使人精神爽,誰還要考究是何喜事呢?

敬告諸格友春節來臨微醺客出遊去了春節後再開張
祝大家新春愉快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志氣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話說所謂的君子都是懷抱著理想的,因此忠於自己的理想,當然不會因為窮困就放棄了;小人就比較無所謂了,既如此則一旦窮困了便易退縮,而退縮之後更難奮起,故而一蹶不振。
窮並不可怕,社會上很多白手起家的例子,他們把窮困當作歷練、化做養份。比如說台灣的首富們已過世的王永慶、老驥伏櫪的郭台銘等都是白手起家的。或許你會說他們是人中之龍無從企求的,那麼你的父老一輩差不多都是從5060年代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前的窮困中起家的,到目前應該都還發展的不錯吧。
其實沒志氣才可怕,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因為富有人家的子弟生活無憂無慮,第二代或許還能克紹箕裘,三代以下或許已無大志,反正是不愁吃穿的;而坐吃山空或者經營不善的命運正在等著他。所以企業界才有離開安舒區的說法,而賈伯斯的明言才會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道家的說法更露骨些,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指失志的人比誰都悲哀,比死了的還差些,蓋行屍走肉徒為別人笑柄而已;死者的榮辱已歸零,社會上至少還稱死者為大,多少還存有些敬意,但行屍走肉者則尸位素餐,人人唾棄之。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做對的事

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留給世人最著名的領導金句為: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對」的人,領導者則是「做對的事情」的人(Managers are people who do things right and leaders are people who do the right thing.)。這句話讀起來有點像繞口令,那麼「做對的事情」與「把事情做對」究竟有何不同呢?
「做對的事情」是打從一開始方向就是正確的,就算無法事先預料的那麼準確,至少也是八九不離十的。方向正確有甚麼好處呢?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少走冤枉路,而就算是慢慢地走目的地總事會達到的。如果可見度(景氣展望)良好,方向正確的另一個好處是目的地(願景)在望,這對一群人來說相當重要,士氣得以鼓舞,力量得以群聚。
「把事情做對」是無論開始的方向是否正確,都要往正確的方向修正。管理者的命運總是辛苦些,別人亂指一通也要想辦法評估效益並自我修正。如果大方向是正確的,條條道路通羅馬,雖然辛苦些,最終仍然有機會達成目標。如果大方向錯誤了,那麼需要拐的彎可就大了去了,好比在沙漠裡找路走,既無信心也無希望。
世界上的教育通常都是教人如何做個稱職的管理者,卻很難教育出領導者,這是何緣故呢?因為領導者需要高瞻遠矚,更要能激勵人心,不然就算知道方向是正確的,無法說服大夥跟隨依然無用。也就是說領導者需要洞察力與領導力,兩者缺一不可,有些人領導力一流但眼光卻很差,足以害慘一堆跟隨的人。口令繞了這麼久,請問有感覺了嗎?然後你想當哪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