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故弄玄虛


《韓非子.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聖人觀誰的玄虛呢?想來是天道吧,然後教化世人關於天道的循環週期,使人能趨吉避凶。可是天道常有變化,光是週期仍不足以表達天道的奧妙,故強字之曰道囉。須知,模仿的總是比真正的差了那麼一截的呀。

聖人洩漏了玄虛,其用心乃是為了世人,綜觀歷史上最顯著的洩漏玄虛應該就是黃曆了。維基百科說:「黃曆,是在農曆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帶有許多表示當天吉凶的一種曆法。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相傳是由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曆》。」。其實黃曆最大用途應是作為人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指導手冊,而內含算命相關的資訊或許是後世穿鑿附會上去的,這樣子的行為對中國人而言應不陌生。

如果洩漏玄虛不全是為了使人能趨吉避凶,還是包含了一些個人的目的,那便是故弄玄虛了。三國演義裡著名的孔明借東風算是典型的故弄玄虛橋段,話說周瑜正在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發愁,這時,諸葛亮提議:「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八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其實所謂的借東風只是諸葛亮對天文氣象的靈活運用,古代中國對氣象的研究頗為深入,歷來就有「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的記錄,而這便是孔明在冬至時所借到的東風了。也就是說沒人借東風,東風照樣要來,所以孔明只是故弄玄虛地活用了他的天文氣象知識啦。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你不夠內行,你只是看看熱鬧,或許要花點看熱鬧的小錢,但應無傷大雅的吧。如果你不夠內行卻要裝內行的話,可能就要上了故弄玄虛者的當了。為何要花精神去故弄玄虛呢?當然是為了布局釣大魚嘛,看熱鬧的只算是小魚,而裝內行的比較像大魚啦。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自古以來『美』最常被用來讚揚女人的姿色了,這可以從詩經得到驗證;可是所謂的『美』好像是很主觀的,你說很美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尤其是在異類之間。《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這是在說縱然是人間的美女還是會嚇走魚與鳥的。

『美』在異類之間必然相互視為太主觀,但在同類之間呢?據說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何謂美?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這好像是在說同類之間的『美』的概念還是很客觀的,誰讓他們是同類的呢!可是,說實在的,何謂『美』好像經常莫衷一是的,據說有非洲某國認為胖女人才夠美,請問你能認同嗎?

撇開對女人的恭維,有人說「數大就是美」,比如說廣袤的森林、浩瀚的海洋、璀璨星空、青青草原等;其實啊,這是把本來已經認同的事物予以擴大化,當然更美啦;如果說是無垠的垃圾堆、積滿臭水的大排,請問你還能有美感嗎?雖說海畔有逐臭之夫,一般人還是退避三舍的。

《論語.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意思是說與品德高尚的人為鄰,那是最美的樂事了。選擇居住環境竟不考慮民風是否醇厚,那麼你還算是個聰明人嗎?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可以不一樣,對儒家思想而言,最美的應該是指德行了。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維基百科說:『善(古希臘語:γαθν,拉丁語:bonum,英語:goodness),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例如「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中國人熟知的宗教是道教與佛教,而中國人最主要的倫理教化應該是儒家思想了;無論道教、佛教或者儒家都強調為人處世應懷著善念,可是善念究竟是甚麼呢?

《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東平憲王蒼傳》:「日間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後漢即東漢,距今約兩千至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說很早以前即有為善最樂的概念了;可是為善為何會最樂呢?做善事當然需要散財囉,有些人一聽到要花錢的事大概就掉頭走人了,何來樂趣呢?如果有人經濟拮据,三餐皆費心溫飽,想做善事當然很不容易啦;可是如果你行有餘力,而且心懷善念,說不定為了成就感便樂於助人了;那麼助人之後的感覺如何呢?據說被人感恩戴德的似乎很是受用的呀。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說最好的善像水,可以利萬物卻不與人爭,還承擔了眾人的惡,多麼的偉大呀。說來奇特,最卑微的用之即丟的水竟然才是最善的。如果你有菩薩心腸,想發宏願當那上善的水,那麼或許你該掂量是否擁有菩薩的修為與法力了。

說到水,一瓢水似乎只能解點渴,談不上甚麼力量;可是如果水量很大的話,那就足以淹沒土地了呀。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就是指老百姓啦,如果能形成廣大民意的話,連皇上都要畏懼的。也就是說團結的老百姓就不怕人善反被人欺了啦。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莊子.田子方》:『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這段原文有人給了如下的翻譯:『田子方說:「他(東郭順子)的為人啊就是純真,平常人的摸樣,而心性卻天然純樸,清淨無爲。凡事隨緣,保持住原始本心的不變。保持住對事物不加分別執著的清淨心,這樣的心才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廣大無邊。對於背離了道的人,以清淨祥和的態度誘導其開悟。使其消除我執我見等邪知邪見。這樣的人啊,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足以形容他的言辭哦。」』。請問像田子方說的東郭順子這樣的人你可有見過呀?

形容一個人的純真可以用天真爛漫,或者是說具有幼童般純潔的心靈。也就是說接受越久的社會洗禮好像就越不純真了,這是在說明社會就像個大染缸嗎?還是說成年人已經找不著純真的人了。就因為純真實在很難得,所以世人常以保有初心作為道德高尚的準繩,指雖歷經人間的險惡而沒有遭受到汙染。

或說戀愛中的人最是在意對方的真心了,可是又難以把握,於是一再出現「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應該還是愛我的。」這種似電影情節般的呢喃。也有人說優秀的民族最崇尚真理了,就因為熱愛真理所以不惜為了真理而戰;好笑的是各民族間的真理好像總是難以相容的,於是為真理而戰似乎從沒間斷過。

其實忘懷慾望與名利就能找著真理了。你想啊,戀人間如果沒有各懷鬼胎的話,當然只有真心相愛囉。而各民族間如果沒有私心的話,同為上帝的子民應該親如兄弟才是啊,難道說他們的上帝也充滿著私心地為各自的民族圖謀著麼?不是說上帝是公正且唯一的真神嗎?只是忘懷慾望與名利實在太困難了,於是真理始終難尋啊。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休戚與共

《明史.卷二八○.瞿式耜傳》:「臣與主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不同他臣。」。通常休戚與共係指彼此關係密切,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在有皇上的時代,所有恩寵大概都是從皇上那裏得來的,那麼有臣子說他與皇上休戚與共的話,應是可以理解的了,只是為何還要說不同他臣呢?這心態好像有點怪怪的。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據紅樓夢的描述,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關係十分密切,當然也是休戚與共的範例了;只是這四大家族的地位應是對等的,與前面的例子明顯不同。會有這樣的結合想來應與利益相關,互相結盟比較有聲勢吧。

休戚與共這說詞在現代已經少人用了,換成現代的用語或許是一掛的意思吧。在江湖上只要說是一掛的,好像彼此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了。只是當有人號稱與你是一掛的,會不會是笑裡藏刀呢?這樣的故事在戲劇裡好像經常出現的哦。我想啊,在江湖上打混的人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吧,只是利益當前合作一番又有何妨呢?

前面的例子都脫不了與利益的關係,但有一種休戚與共應與利益無涉,那是家庭成員的休戚與共。俗話說血濃於水,親情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吧。可是《詩經.小雅.常棣》為何說:「兄弟鬩于牆,外禦其務。」呢?只能說利益的魔力實在太大了,有時候大到足以蒙蔽一切的呀。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識相

教育百科說識相是能夠自知、自量、知趣的意思。比如說:「你要識相點兒,別自討苦吃!」。是的,所謂識相就是知趣的意思,或者說是一種妥協吧。比如說本來是想見機撈點好處的,但後來見到對方勢大,知道此回必定撈不著好處的,只好見風轉舵與人和解囉。

《三國演義.第七六回》:「今奉吳侯命,特來勸諭將軍。自古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將軍何不從瑾之言:歸順吳侯,復鎮荊襄。」。自古以來勸降者的名言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啦,如果光從利益出發,既然打不贏就暫時投降吧;俗話不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麼。

《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昔者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是才講好『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嗎?為什麼又來個『雖千萬人吾往矣』呢?做人真的好難喔,到底何時該識相,何時該不識相呢?

維基百科說:「價值觀(Values)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有益的事物才有正價值。對有益或有害的事物評判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進而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或許何時該識相,何時該不識相的分野就在價值觀啦,只是不同的社會好像很容易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呀,到底該聽誰的呢?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自由競爭

大家都知道現代的工商社會屬於所謂的自由競爭,其競爭極為激烈,可是競爭的態勢是甚麼呢?社會上有很多公開的競賽比如運動比賽、技能競賽、產品競賽等,差不多是那種樣子的嗎?其實所謂公開的競賽除了開放大家公開報名,以及事先公開的競賽規則以外,競賽期間的行為應該是封閉的,比如說參賽選手已經事先選定了,不可半途加入;比賽場次是預定的,不會中途變更;比賽時間也是事先說好的,不能隨意更改調整。

有人說自由競爭是指可以自由地進行資本投入、轉移和商品買賣的競爭。也就是說只要你樂意,隨時可以加入競爭,隨時可以增加競爭的資源(人手),而競爭的期間也無任何的限制,只要最終能打出輸贏就可以了。這樣的競爭是完全開放的,甚至包含競爭規則在內,許多強權最擅長的就是左右競爭規則了,使之對自己最為有利,它們幹嘛要與你平等對待呢?

不知道你是否意識到,公開公平的競賽是人為刻意安排的,是專門用來彰顯公開公平的;而現實世界好像只有完全開放的競賽呀。比如說大家介意的可以用來賺大錢的股市吧,沒有限制人們何時可以開戶,何時投入或退出資金,用多大的資本參與競賽。於是,大戶的口袋深到足以用來坑殺散戶,跌入谷底之後再投入的資金比高檔時投入的資金有用多了,而大戶的大量資金與大股東的大量股票足以影響多頭走勢等。

如果別人已經搶佔了山頭,而你只能拚了命的仰攻,你認為會有好結果嗎?如果別人已經撐(ㄍㄧㄥ)在那裏許久而筋疲力盡了,以至於檔不住你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你會因此而暗自得意嗎?這樣迥異的場景都可能在自由競爭的社會裡出現,而事實上你還是你,沒有太大改變;所以啊,想在這樣的社會裡立足最好要有夠靈的狗鼻子,能夠嗅出端倪,知道何時何地進入市場才可能有勝算。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博大精深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傳.陳瑚傳》:「瑚之為學,博大精深,以經世自任。」。通常形容一個人的知識宏闊且見解精闢,便稱之為博大精深。在古代,人們常以學富五車來形容某人的學問豐富,古策以竹簡書寫,而竹簡厚重的很,五車的竹簡其實沒能寫出多少內容的;現代的教育至少讀完高中,如果把課程內容全以竹簡書寫的話,應該足有五車了。

都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可是為什麼呢?首先,中國地大物博,能夠產生的在地文化自然非常多元且豐富囉。其次,中國的民族融合歷代都在發生,從四面八方融入的民族不計其數,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匯集起來怎能不豐厚呢?最後,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各種文化經過長時間的淬鍊發展,不只博大必然也精深了。

我們稱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來是合著用的,其實博大與精深應是兩回事,比如說各地的飲食總有差異,而地方大了種類必然十分龐雜,號稱博大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可是如果都只是些家常菜何來精深呢?中國有魯菜、川菜、粵菜、蘇菜等四大菜系,每個菜系都有各自獨立發展的背景與特色,尋常人等傾其一生也難全窺其奧妙,故曰精深了。

現代人們所說的「博士」,指學位中最高的一個等級,能修得博士學位當然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可是得這最高學位的為何被稱為「博士」呢?原來「博士」最早是指一種官名,史載,秦朝有「博士」70人(諸子、詩賦等博士),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也就是說古時候的博士或許真是學問博大精深的人,而現代的博士應只是個學位,其學問未必真的博大精深啦。

說到博大精深,我又想起莊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或許博大精深只是一種對人的讚美,其實對個人而言,固難企求呀。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講到海鮮,俗話說有鮮才敢大聲,其實不只大聲而已,活蹦亂跳的活海鮮的價格通常按現撈貨的翻倍計算,而現撈貨比起那冰凍的價格好像也是翻倍計算的。活海鮮的魅力不只在於價格昂貴,而是美味的既存印象,因此只要提起生猛的活海鮮總能引人食指大動,涎流不止了。

鮮字只能用來指稱海鮮嗎?當然不是囉。《老子.第六○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裡的小鮮正是指活魚等海鮮、河鮮。可是,《文選.左思.蜀都賦》:「割芳鮮,飲御酣。」,這裡的芳鮮泛指剛宰殺的鳥、獸等。通常鮮字泛稱新鮮美味的食物。如:「時鮮」、「嘗鮮」等。

鮮字只能當名詞嗎?其實鮮字還能當形容詞用。唐.權德輿〈拜昭陵過咸陽墅〉詩:「村盤既羅列,雞黍皆珍鮮。」,這裡的珍鮮用來形容滋味甜美。還有,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二六:「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這裡的鮮卻是用來形容色彩明亮光豔,如:「顏色鮮明」。

除了形容詞,鮮字還能當副詞用。《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這裡的鮮為副詞,少見的意思。宋.周敦頤〈愛蓮說〉:「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這裡的鮮也是副詞,少有的意思。

鮮字既能當名詞、形容詞、副詞用,當然也能當動詞用囉,《易經.繫辭上》:「故君子之道鮮矣。」,這意思好像是鮮少吧。通常都說古文無文法,故可以自由運用,我倒覺得這是中國人愛好自由的表現,所以想怎麼用便怎麼用了。不過,自由的代價通常很高的,你可以自由的用,別人更可以自由的解讀啦;歷朝以來常有文字獄的發生,似乎與文字的自由使用有關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