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氣勢磅礡

如果你欣賞了一部史詩般的歷史大劇,你會怎麼形容它呢?通常會說是氣勢磅礡吧,用以形容其氣勢的雄偉壯大。磅礡指廣大無邊的樣子,比如壯闊翻騰的雲海、連綿不絕的山脈。如果某人的大作能興起廣大無邊的感覺,也被稱為氣勢磅礡,比如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大製作的世紀大戲等。

講到廣大無邊總能引人入勝,這大概是因為人們常侷促於狹小擁擠的空間吧,一旦接觸到開放的場景便覺得頓時解放了。比如說都會區裡的人最嚮往開闊的大自然了,不論是浩瀚無邊的大海、視野無礙的星空,甚至是杳無人煙的廣闊沙漠都能引人入勝。這好比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那種豪邁情懷被釋放,彷彿因而得與天下英雄豪傑共徜徉一般了。

氣勢磅礡可以引人入勝,那麼盛氣凌人呢?唐.孫元晏〈詠史・謝澹雲霞友〉:「仗氣凌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緣何喚作雲霞友?卻恐雲霞未似君。」,如果氣勢磅礡可以使人如臨仙境,則盛氣凌人可以使人退避三舍了。這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沒有人喜歡壓迫感的,除非有被虐待狂的啦。

如果你是個文人,你選擇撰寫氣勢磅礡的作品抑或盛氣凌人的作品呢?問題在於氣勢磅礡的作品很難寫得出來而盛氣凌人的作品只要懂得批評別人大概就行了;或許這就是上乘與下乘的分別吧。《詩經》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如果你有這樣的心胸,因為有心,興許練著練著這態勢就能練出來了。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慰藉

《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言稱字,用敵國之儀,所以慰藉之良厚。」。這慰藉通常作安撫、安慰解,可是好端端的獨立的一個個體為何需要慰藉呢?原來啊人自詡為萬物之靈,那麼既為靈體就表示除了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需精神上的慰藉啦。

《睢陽尚書袁氏家谱》:“大司馬袁可立建園于城之東南隅,栽種蒔花,築台鑿池,為郡城勝覽,呼賓客歌飲其中。”。有權有勢的中國人喜歡布置園林以彰顯其貴氣,那是一種成就感的體現,當然是極大的慰藉啦。有權有勢的人可以大費周章的幹,那麼那些販夫走卒怎麼辦呢?其實只要弄塊小花圃,植花蒔草一番,起碼的慰藉還是有的;現代人弄不著小花圃,在陽台上種幾盆小盆栽或許還行。

人各有志,如果不喜歡植花蒔草的,或許還可以養個毛小孩啊什麼的。這年頭在外面混很容易受氣,總沒有什麼好臉色看如果養個毛小孩,就不會給你難看的臉色啦,都說毛小孩最是狗腿了,還會逗你的樂子哪。只是有些人養毛小孩上了心,已然分不清誰侍候誰了。

如過你不喜歡植花蒔草當花奴,也不喜歡養毛小孩當狗奴,還能有甚麼辦法呀?《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有時候啊吃飯不只是為了果腹,據說還能滿足食慾,心情不好的時候吃點兒好吃的那是挺過癮的,是吧。只是以物質滿足心靈需求的話,據說副作用挺遭的,甚麼三高啊、肥胖啊、心血管疾病啊最喜觀與嗜食者為伍了。

據說耶穌曾經說過:「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這意思是說那些植花蒔草的、養毛小孩的、嗜食的雖能得到暫時的精神上的慰藉,但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啦。其實天地雖大只有人類是萬物之靈,其他的物種無法真正的滿足人類的心靈需求想要徹底滿足好像只有找個心靈相通的同伴相互慰藉一途而已矣。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傳說

維基百科說:「傳說(英語:legend)是指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紀錄,只能夠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因此傳說通常不可考證,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這意思是說史前故事差不多是傳說,比如說我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那麼不可考證的史前故事到底可不可信呢?

維基百科還說:「能夠保存下來的傳說由於傳遞者對內容的主觀修改;所記錄的事跡年代久遠、過於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奇蹟;以及人為加入虛構情節,或是根本就是胡謅的故事。」。講到這我就想到龍的傳人這個傳說了,你說這龍到底存不存在都成問題,怎麼就有龍的傳人這種傳說呢?

說到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相信所有中國人大概都知道這回事,也相信這傳說,那麼相信這傳說有何意義呢?如果一個民族的人都相信民族起源的傳說,這傳說就成為該民族的凝聚力量了;如果大家都不信或者將信將疑,那麼傳說只是個傳說,像個故事般流傳下去。

如果一個民族正在興盛崛起中,吸引著世人欽羨的眼光,或許該民族的源起傳說會被人討論與歌頌,也就是說龍的傳人正在活靈活現著如果該民族處於沒落中,沒有人會在意其源起的,這龍的傳人才剛到口又被硬生生給吞回去了。所以啊,民族源起的傳說的流傳程度或可當作該民族興盛與否的指標吧。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作戲

教育百科說「作戲」有兩種意思,其一是玩遊戲,比如《紅樓夢》第五三回:「所有賀節來的親友一概不會,只和薛姨媽、李嬸二人說話取便,或者同寶玉、寶琴、釵、黛等姊妹趕圍棋抹牌作戲。」。其二是開玩笑,比如《紅樓夢》第六二回:「寶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寶釵作戲。」。

《三俠五義.第六○回》:「劣兄雖有兩面。也不過逢場作戲,幸喜不失本來面目。」。這逢場作戲」也是作戲,但好像不是玩遊戲也沒有開玩笑的意思,這是怎麼回事呢?據說「逢場作戲原指江湖藝人遇有合適場所就當眾表演。後指在某種場合順應情境而隨意應付,並不當真。台語也有「作戲」一詞,通常指宮廟遇喜慶找人來演野臺戲,這麼說來「逢場作戲」應作「逢場演戲」解吧。

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麼逢場作戲或許是很常見的,身不由己的嘛!只是經常逢場作戲的會不會演變成為職業病呢?比如說業務人員需要應酬,而應酬場所好像都有小姐作陪,於是所有業務人員都推說是逢場作戲的啦;只是經常這麼逢場作戲著,怎麼就聽說業務人員容易發生婚外情呢?

中國人一向講求民風純樸,似乎是不喜逢場作戲的人。《漢武帝內傳》:“至念道臻,寂感真誠。”。有人把這句話翻譯為無任何雜念的心境可以臻道,於寂然靜境中可通感真我自在。這意思是說待人真摯無算計,自然可以由心中感到真心,美好和滿足。人貴真誠,尤其是打算做長久生意的夥伴,如果生意人總是那樣逢場作戲,那麼真誠何繫呢?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以文亂法


《韓非子・五蠧》:「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韓非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思想家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既是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那麼儒家思想便是所謂的異端了;這告訴你思想本是排他的,管你儒家是不是以後的正統思想,對法家言,儒便是以文亂法的啦。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的意思是說從朝代的演變就能看出思想的變革:周朝為諸侯分治的封建時代,思想比較開放,所以百家爭鳴。強秦一統之後為了中央集權,實行法治是可以理解的。漢初採黃老之術是為了與民休養,到了漢武帝獨尊儒家,因為發現教化比嚴刑峻法更能攏絡人心。漢以後的朝代都發現這個辦法很是好用,所以一直沿用至皇權時代結束。

朝廷的政策必然是主流思想,為了統一論述,非主流的思想便是異端;進入民主時代以後流行政黨輪替,執政黨的論述應是主流思想,為了統一論述,非主流的思想便是異端了;不過民主時代的思想是自由的,不能隨便地對付異端,該怎麼辦呢?硬的不行只好來軟的,於是在網路上帶風向遂成為公開的秘密了。

冷兵器時代結束以來,武功高強的越來越吃不開,以武犯禁的已不足為患,可是以文亂法的卻越行猖狂了。對付異端乃民主大忌固不足取,可是別忘了對付人的辦法除了棒子還有紅蘿蔔啊;不是說有奶便是娘啊什麼的,執政的最大好處便是掌握資源,聽話的給奶喝,不聽話的沒得奶喝。試問,君不怕威脅,竟也不怕利誘麼?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無所不用其極

《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某人的翻譯:「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無時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無所不用其極原指無處不用盡心力吧,可是現在多指幹盡壞事或什麼卑鄙的手段都使出來。

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需要無所不用其極,那是指盡心盡力去追求的意思;可是如果做壞事也是盡心盡力的,那不就是為達目的什麼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來囉,所以才稱無所不用其極的;其實啊,不論做甚麼事情只要是用盡手段的,都可稱為無所不用其極的啦。

比如小說裡的情節:「他使出渾身解數,只為吸引別人的注意。」。解數,本指武術的招式。渾身解數指將全身所有的本領都使了出來,那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啊。還有,《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竭澤而漁〞通常為經營者之大忌,然則如此大費周章的,當然也堪稱為無所不用其極了。

維基百科說:『可持續發展(英語:sustainable development,縮寫:SD),或永續發展,其最常見的定義出自布倫特蘭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你想啊,我們已然竭澤而漁了,那麼明年大概就難捉到魚了,何況子孫後代呢?所以啦,想要永續發展的當然就不能無所不用其極的囉。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物善其用

國父孫文上書李鴻章說:「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都說這是國父在一百多年前的理想,至今我們還在追求著它。這句話裡總共有三個盡字,請問你是怎麼理解的呀?是竭盡還是充分發揮呢?俗話說一種米養百種人,有些人連自己的才是什麼都不清楚,別人就更不用提了,如何讓人去盡呢?

這四句裡貨暢其流比較容易明白,現今的物流業就是了;而人與地如何盡好像有些複雜,我們先談談比較簡單的物盡其用吧。物盡其用的直接意思就是讓物種充分發揮價值,如果是具有經濟性的物種當然就是能賣個好價錢囉,可是如果不是呢?地球上的物種多不勝數,只有少數算得上經濟性的物種,那麼其他的多數如何盡其用呢?如果我們先找到需要的用處再來找可對應的效果好的物種使其發揮價值,而那些還沒用得上的就先不處理,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比較簡單明瞭呢?

比如說早期車子的輪子是用木頭拼起來的,沒有甚麼彈性,所以古時候的人總是用舟車勞頓來形容路上的顛簸。古時候的馬路最好的應該是石板路吧,比較平整,可是木頭的輪子走在石板路上只能硬碰硬,不舒服是可以理解的。自從發明了橡膠以後,輪子有了極大的變革,不只享有橡膠的韌性,內胎還被灌上空氣以減緩衝擊;不然的話木頭輪子能容忍多高的時速啊?還有乘客的骨頭會不會被顛散了呀?

現代的輪胎已經夠好了,可是遇到坑洞依然顛簸的厲害,於是有人運用了鋼鐵的鋼性,把它繞成彈簧轉換成彈性用以緩衝跳動。更有甚者,有人運用油壓的技術發明了更舒適的避震器。還有石板路太硬了,於是有人利用原本廢棄的柏油鋪成有彈性還耐雨的柏油路面。就這樣,持續的改善造就了寬廣的馬路以及舒適的轎車。

所以呢,物盡其用好像不如物善其用來得貼切啊。這樣的概念是以「用」為念而不是以「盡」為要的,而這正是現代才有的材料科學的概念呀。同樣的想法,人盡其才亦應是以才為念,而地盡其利亦應是以利為念,你說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