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逝者如斯

〈論語·子罕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孔子在大川邊上看著川流的河水感概著說:「消逝的東西呀就像這河水晝夜都不停歇。」。由於孔子沒有指明消逝的究竟是何物,通常把他解釋為光陰;其實會消逝的東西很多,通常也是像河水般不舍晝夜的。
當我們提到感傷的事總是寄望時間的流逝可以沖淡它,所以這應該符合「逝者如斯夫」的情節的。譬如說《李叔同·送別第五段》:「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越來越淡,越來越模糊。
再譬如小時候學過的歌《老黑爵》:「時光飛逝快樂青春轉眼過 老友盡去永離凡塵赴天國。」。同樣是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可是這回逝去的卻是快樂青春,所以無論是不愉快或是愉快的回憶,都是伴著韶光逐漸遠逝的,或許這就是腦袋瓜的淡忘功能吧,避免我們載不動許多歡樂、許多愁。
我們大概不能忍受老人的壯志吧,所以壯志永遠是屬於年輕人的;可是「逝者如斯夫」催走了歲月,會徒然留下壯志嗎?所以胸懷遠大的應趁著還是壯年趕快實現它吧;岳飛還在歷史裡清唱著「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山在雲裡、雲在飄,狀志隨風慢慢消。
我們大概很少想到,消逝的竟然還有機會。譬如說年輕的時候發展的機會很多,成就的機會當然也多,隨著年華老去這些機會就越顯渺茫了,若依孔子周遊列國的情節來看,消逝的似乎是發展其抱負的機會吧。《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孔夫子的忠告應該頗具勸導意義吧。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事不關己,關己則亂。

好像是毛澤東曾經在《反對自由主義》裡批評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論調。這與「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些類似,都是明哲保身的意思,可是明哲保身真的不好嗎?其實明哲保身對自己應該還不錯的,否則不可能流行那麼久;只是大家都明哲保身了,誰來關心國家大事呢?既然皆曰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就錯了。
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在後半句「關己則亂」,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麼既是為己的就會不夠客觀,因而失去了判斷力。譬如炒股票的手上已經買進了某擋股票,那麼要他評估這檔股票的價值就可能產生偏頗了,以至於容易發生一再加碼扳平的行為;如果是空手的,保證比較客觀些。
話說關己的才是對自己重要的事,可是如果無法關己怎麼做自己的主人呢?可是越是關己就越看不清利害了,譬如說這個工作到底是不是適合我?譬如說跟某人成家到底好不好?由於關係太重大了於是六神變得無主,失去了應有的睿智,而且越是重大的越是失去了理智。
那麼怎樣才能避開「關己則亂」的困境呢?佛曰平常心對待之即可。有人說平常心就是心常平也!也有人說平常心就是說沒有得失之心,也就是不要患得患失的意思。那怎樣才能不患得患失呢?如果把格局放大,以大是大非的公益的眼光來看待,那麼自己的利益就不那麼重要了,所以也就不那麼在意了。只是要練成這等修養可是很不容易的,怕是做不到吧;嗯!那就平常心看待好了。

倥傯歲月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通常往前過日子時感覺比較難過些,可是往後看的日子卻越來越快,倏忽已然白頭;可是少年時的懵懂與輕狂似乎還是歷歷在目,心思好像也還是停留在青澀的那一端,而年華卻已老去而無從回頭了。
有人說這年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好似各種風暴接踵而來忘了停歇。或許做人嘛就是需要打拼的,好比那衝浪一般。還記得小時候在沙灘上玩耍,那浪頭一波波的湧來,我們就跳耀著迎接它,心底壓根的雀躍著;我們甚至羨慕那些懂得衝浪的,浪裡來去自如的大哥哥們;那麼為甚麼現今迎接各種風暴的挑戰就愁眉苦臉了呢?
如果人生真的是平靜無波的,說不定你會說怎麼乏味得緊,所以有些風浪似乎能製造些高潮吧。所謂風浪必有波峰與波谷,人在波峰時必然風光些,而處在波谷時會如何呢?有人沮喪但有人卻期盼著,那跌無可跌的波谷不正是進場的良機嗎!英雄們應所見略同吧。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迷茫的人生與迷霧的山林似乎有些相似,那麼到底是嶺還是峰呢?應是領略的心情與角度不同而已。譬如說緬懷昔日英武時,應是峰峰相連到天邊的;可是含飴弄孫時卻只能說那嶺上風景好,總不能嚇壞小孫子的幼小的心靈吧。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相處之道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民生經濟向來是政治的關鍵議題,那麼如果家事難斷竟有甚於民生經濟,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如果大家都這麼說,肯定有其難搞之處;但是說穿了,所謂家事不過就是相處之道罷了。

玩過專案管理的、開過小公司的或許皆同意人事問題永遠是最難搞的,因為這些人必須日理萬機,待弄完財務問題、銷售問題、服務問題…等一堆問題之後還要再來處理人事問題;已經精疲力盡的小腦袋怎堪再來碰這清官難斷的人事問題呢?偏偏人事問題不將它弄明白,就是會生出一堆事端來。
如果同事間是同心協力的,那麼比較有餘力去應付那些有的沒有的問題,這年頭經常是內憂外犯的,處理競爭的問題已是焦頭爛額了,能用上的精力都是不容遺漏的;如果同事間是相互掣肘的,那麼怎麼還有餘力去應付那些有的沒有的問題呢?這年頭經常是內憂外犯的,處理競爭的問題已是焦頭爛額了,還容得下互扯後腿嗎?於是,競爭的優劣是高下立判的。
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你也未必順眼;不信的話可以自己做個測試,如果你一直給某位親密的戰友白眼,甚至冷言冷語的,試著算算看幾天之後他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以相處之道貴在相容,既然都是老戰友了,早已相互熟悉你我的那些爛習性,如果不能相互包容的話,難道是要互挖瘡疤然後再來數數看誰比較會挖嗎?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都說民智已開,人人都念完了大學,理應更懂得是非黑白、公道自在人心,可是真的如此嗎?宋岳珂 《桯史·記龍眠海會圖》:“至於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話說先秦有位當道的狂人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勢,竟然使出了指鹿為馬的橋段,而趨炎附勢的讒臣們立即應和演唱了一番;這種場景似乎好像最近也常在上演著。
如果佛家的道裡比較難明白,那麼魯迅在《< 故事新編 >序言》說:“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是的,人有沒有理虧應是心知肚明的,可是面子上掛不住呀,只好硬ㄠ一回吧;還有,魚本就活在水裡了,不用喝水也知道水溫幾何的呀,所以有人乾脆就把這句話改成如人飲水了,好像這麼改在人類社會裡比較合用吧。
好一個自家有病自家知,通常這種說法是存在的,譬如寡人有疾,怎麼與人言呢?再譬如自身的弱點,隱藏都還來不及,深怕被對手抓住了,當然只好藏私啦。還有,自家有病終究不是甚麼好事,不如在別人尚未發覺前就趁早解決了吧,以免不知何時爆發了,措手不及恐怕不容易收拾。
有時候,偏偏自家有病還不能自知哪,譬如說肝病吧,聽說是不痛不癢的,等到發病時已是藥石罔效了。《老子・道德經第73章》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其實肝病不痛不癢這件事應該還是有聽說過的吧(電視裡會出現的廣告詞),可是人們還是不怎麼自愛的熬夜、喝酒、吸毒…,就等著身體來算總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意指不同的地理環境滋養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是培養出不一樣的人文環境來。那麼某一方特定的水土就必然養出某種特定的人嗎?還是說客觀條件只是提供了某些機會,如何造就成特殊的風土民情還是有賴人為的長期努力呢!
譬如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吧,靠山的人可以是打獵也可以是耕種,靠海的人可以是捕魚、可以是養殖,甚至是經商,所以說選擇的範圍與差異其實還蠻大的,那麼獨特的習俗是如何選擇與發展的呢?再譬如說徽州人明明住在山裡,卻一窩蜂地外出經商,難道會是住山裡的人比較會算計嗎?
再舉一個台灣自身的例子,台灣的原住民多半是打獵與刀耕火種的,因此多半住在山裏頭;可是移入的漢人最想開墾的卻是平原地帶,而且是種植需要精耕的水稻,反映出的是不一樣的文明會選擇較適合自己的環境,看似與水土無關。可是山裏頭的原住民不論是哪一族的,生活方式好像差不了多少;而山腳下的不論是閩南、客家還是外省的,生活方式也都很接近,似乎與水土脫不了關係。
話說文化的發展是多元的,也是傳承的,外來的種族會帶來既有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譬如說原住民都源於南島語系,而閩南、客家還是外省的其實都是漢人,所以固有的文化本來就不同,表現出來的應該也是大異其趣吧。
如果說漢族移民到在非洲土地上,會是個甚麼光景呢?,還會有水稻的文明嗎?據說美洲的印地安人是從東北亞穿越白令海峽過去的,那與習性應與滿洲人、蒙古人相當,你能看出印地安人有滿洲人、蒙古人的影子嗎?看來越說好像越不能明白了,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生活的特色受到既有文明與水土的共同影響,單從一方是找不著答案的。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養尊處優

宋·蘇洵《上韓樞密書》:“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依蘇洵的原意養尊處優係指帝王的生活,但在現代僅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條件優裕的環境中而已。若以今日的生活習性對比於古代的生活,可以說許多人都是養尊處優的。
譬如醫療照顧,古時候的人除非是貴族才有專門的醫生照料,否則大概都須靠自我的身體機能抵抗疾病,所以杜甫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時至今日醫療體系發達,沒能活過七十的都算早死吧。壽命是都變長了,可是不見得都健康,如今的老人十個有八個是帶著病的,不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便是心臟病呀、肥胖症呀甚麼的,很少有老當益壯之輩的了。
譬如勞動習性,古時候的人除非是當官的、當員外的,皆須勞動營生;對比於今日的生活,八成是上班族,朝九晚五的坐在辦公室裡,整日難得走動一回。不必勞動看起來好像變幸福了,其實完全相反,如今的職涯生活者十個有八個是不痛快的,不是有憂鬱症的嫌疑,便是有過勞的傾向,很少有身心愉快之輩了。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可是這麼不健康不快活的活著有何意義呢?說穿了很多人最後是被凌遲處死的(得了痛苦的絕症而後輩為了種種因素竟要求醫療單位必須急救到最後一刻),那到底有沒有想過患者的最後意願呢(患者已經沒力氣說了)?所以人生應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而不是養尊處優的生活,那麼運動與養生是絕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