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司空見慣

維基百科說:「司空見慣,成語,語出唐詩人劉禹錫。唐司空李紳,邀蘇州刺史劉禹錫飲酒,命歌妓勸酒,劉賦詩贈李司空詩曰:『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後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我原本還在好奇司空究竟是何種職位竟然甚麼都已見慣,看完了這段典故之後讓我釋懷了,原來這只是在說"司空見慣渾閒事"而已。
你有沒有聽說過"見怪不怪,網路上甚麼都賣。"這句話呢?在網路上似乎甚麼都不稀奇,這可比司空見慣還要神奇多了。所以如果哪天你在網路上聽到"阿婆終於生子了,這次保證是真的。",你應該不為所動,因為你總該記得《荀子·大略》說過的:“流丸止于歐臾(低窪處),流言止于智者。”,不然你就不算智者了。
看過政治談論節目嗎?那種不同政治立場的電視台對問題的看法南轅北轍的,讓人匪夷所思的節目。如果那些名嘴的說法不夠聳動,就沒資格當那名嘴了;可是厲害的是正反雙方都可以說得那麼繪聲繪影的,而且都是人證物證齊全(真是見鬼了),那麼你該信誰的呢?還是那句老話,請問你還算不算智者?(據說智者才看得懂甚麼是國王的新衣)
醫生說病毒感染痊癒了之後可以產生免疫力,今日我們有幸生於網路世代,而且政治八卦與假新聞滿天飛舞,請問您對這些光怪陸離的流言產生免疫力了嗎?如果你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力,那或許表示你還未曾真正痊癒過,仍處於病程中。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輜重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意思是說:「輕的東西必定要依附於重的東西,浮躁的人需要清靜的人來領導。所以聖人終日在外,還是離不開後勤補給的。」。其實不論聖賢愚劣都需要後勤補給的,只要三日没得飯吃恐怕早已癱軟在地了。
《孫子·軍爭》:“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輜重指隨軍運載的軍用器械、糧秣等。軍爭或者為了利益,或者為了危局,如果舉軍為利,那麼必將因為輜重太多而無法快速行動;如果想要快速行動以解救危局,則必須捨棄輜重了。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為需要顧慮的層面太多了,無法顧全大局。可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再怎樣也須衡量輕重讓局面繼續下去的吧,於是捐棄輜重的情況便發生了;只是輜重也是維持日常所需,只能暫時捨棄,如果因而為敵人所乘,恐怕就難以翻身了。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事情就是這樣的,不得以的情況下只能選邊站。譬如孟子的舍生而取義,那也是為了自我堅持的理想啊。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巧笑倩兮

值此金風送爽的愉悅氣候下,又見某國中校慶的創意進場比賽。話說舉辦創意進場比賽真是個好點子,既可以促進團隊合作、腦力激盪,還可以活化心智,突破學生只能專心讀書的窠臼,更能創造校慶的高潮,堪稱群育的最佳落實典範,然其始創者竟無緣獲得相對的榮耀(未曾聽說過),真是不公平的世道啊。
在國中裡,學生的資質差異甚大,那麼有些人讀書或許受限於智慧,表現不盡人意,可是怎麼可以連玩都玩輸人呢?其實智慧的層面應無限制,況如今證實死讀書已經沒有開竅的效益大,在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當下,能玩出名堂來或許更有出息些;以此觀之,創意進場比賽或許還是個開竅的好辦法呢。
國中共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在創意進場比賽裡似乎透露出參與過程的成長與影響,簡單的說是從羞澀到積極參與到自然奔放。你看那七年級的表現隱約可以看出老師的著墨,而按表操課的影子若隱若現;八年級就不一樣了,有些班是為了維護既得的榮耀,有些班則是為了一血前恥,志在必得的積極心態不言可喻;九年級的表現隨興多了,覺得盡興比較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好像創意也沒變少。
或說創意無須教誨只須引導,因為有些東西光靠教誨是學不來的。你看那老師的年紀與學生畢竟有段差距,應該不屬於同一個世代,對年輕世代的流行因子難以體會,但表現的美感與點子的故事性還是有感受的,善加引導即可。還有整體的表現到底好不好呢?從參與者的表情似乎就可以看出來了;熱情洋溢、笑容燦爛的必定是胸有成竹的贏家;賞心悅目的表情似乎也在訴說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欲就是想要做的事情或想要的東西,說起人們想要的事物可多了,這在孩童時期即已充分展露,而長大了只有變本加厲,少有收斂的。可是,想要而要不到是很難受的,無法自制的人因而作奸犯科的偶有聽聞,放任自我已至於敗壞家產的更是司空見慣,因此佛家常說慾海難填不如知足常樂,回歸恬淡的本性。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語甚悽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如果本事高強且資源豐厚的,通常為所欲為;可是如果形勢比人強,只好欲言而止有苦說不出了。其實能欲言而止的算是有修養了,了不起吃了些暗虧,總不至於引發不可收拾的局面,那麼損失更難預料。
《論語‧公治長》:『子曰:「我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孔子說我未見剛者,可見得無欲則剛或許只是一種理想,很難做到的;只是如果沒有這層心理建設,恐怕會被難填的慾海吞噬了去,人嘛總是任性的,沒有任何約束的那還得了。
《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意思是說人不能圖近利,容易因此迷失了方向,反而誤了大事;可是利之所趨好比水之就下,那是很難克制的,所以成大事者須動心忍性,克服短暫的慾望以成就長遠的理想。(其實長遠的理想好像也是一種欲望,格局遠大的欲望)

""是厭惡的意思,小孩子看到不喜歡的食物、玩具就會撇開頭搖著手死命的說"不要";大人的心機深,就算厭惡極了,礙於顏面當場還是接受,私底下就很不顧情面了,反正別人已經看不到啦。這樣的心機似乎不太好,當場婉言拒絕或許難看些,可是私底下的處理卻像在造孽。
《韓非子.說疑》:「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雖罼弋馳騁,撞鐘舞女,國猶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布衣惡食係指粗布衣裳與簡陋飲食,不是厭惡飲食的意思。韓非子這個人有點那個,講話喜歡恐嚇人:如果聽他的,就算生活不檢點也還不至於亡國;如果不聽他的,那就xxx了,嘿嘿嘿。
俗話說"惡人先告狀",可是不是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做壞事的最怕被人撞見了說,怎麼還先告狀了呢?或許是想先發制人吧。話說世事難明,告狀的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出發點,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代表理字將站在哪一方,就算先發制人未必有勝算的;不先告狀的話說不定對方本來是想和解的。
《易經.大有.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掛離上乾下,離為遏惡,乾為揚善。乾為天休,二變時,巽為命,故順"天休"命。世人多奉獨善其身者,則世道將崩壞;如果不想某日淪為被惡人欺者,最好提倡或附和"遏惡揚善",以眾人的力量防治惡人、惡事及惡勢力,使天道常存。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嬰兒都喜歡被人抱著,這類行為被解釋為希望得到關照與愛護。經常被抱著的嬰兒長大後好像比較懂得分享愛,這大概是自身體驗的延伸吧。話說愛有很多種,比如親情、友情、愛情與仁愛,不同的情境下的愛不能混用,否則表錯情了好像很容易出狀況。
一般人的人生中最長的是職場生涯,職場中當然有同事愛,可是尋常人最關心的是老闆關愛的眼神。如果有了老闆關愛的眼神,辦起事情來便容易多了,不論是資源的分配、同仁的尊重以及將來的論功行賞都不會走樣;如果缺了老闆關愛的眼神,好像被人唾棄一般,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只得自生自滅或自我了斷啦。
《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這是在說當你喜歡上誰,關於她()的一切都是順眼的,更能贏得你的關懷。由於你的關懷與照顧,就算原本不甚美好的也逐漸美好了起來。當然啦,恨人者亦兼其屋上之烏,就算是不小心路過的,恐怕難逃你的忌恨的彈弓了。
童話故事裡常說"愛具備了神奇的力量",當主角面臨一切絕境,只要心中還有愛就有解救了。現實裡當然不是這樣的啦,就算親兄弟也要明算帳的;幸好大家都看過了童話故事裡常說的"愛具備了神奇的力量",就算很久了總算還是有些印象,不免偶而仍發出愛心,救贖一下沉淪的世道。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武面無懼色,叠着兩個指頭,指東畫西,說出一段利害來。”。對男人來說懼怕是弱者的表現,所以無懼成為一種修練;其實小孩子於強褓時期應該也是無懼的,這是因為小孩不懂""為何物。譬如小孩初看到火時應該很好奇,只有被燙過了才知道很痛,從此便懼火了。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初生之犢應沒機會碰上老虎,當然不知道老虎的厲害,以為自己孔武有力沒有甚麼好害怕的;一旦看過同伴被老虎獵殺,就知道甚麼該怕了。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事的主角還是老虎,這回跌落陷阱中,飢餓的老虎終究會搖尾而求食的,這便是所謂的積威約之漸了。男人多半號稱勇武,可是後來多半懼內,這是何故呢?蓋因老婆是用來疼惜的,不好發威,久了自然就積威約之漸了。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話說勇者不懼或許只是聖人的期許,其實勇者還是該害怕著些甚麼會比較好,因為勇者是比較出來的;若依理論世上應該只有一位完全無懼的人,而其他人至少該怕他吧;所以還是知道該怕誰比較好些,至少知道何時該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