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武面無懼色,叠着兩個指頭,指東畫西,說出一段利害來。”。對男人來說懼怕是弱者的表現,所以無懼成為一種修練;其實小孩子於強褓時期應該也是無懼的,這是因為小孩不懂""為何物。譬如小孩初看到火時應該很好奇,只有被燙過了才知道很痛,從此便懼火了。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初生之犢應沒機會碰上老虎,當然不知道老虎的厲害,以為自己孔武有力沒有甚麼好害怕的;一旦看過同伴被老虎獵殺,就知道甚麼該怕了。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事的主角還是老虎,這回跌落陷阱中,飢餓的老虎終究會搖尾而求食的,這便是所謂的積威約之漸了。男人多半號稱勇武,可是後來多半懼內,這是何故呢?蓋因老婆是用來疼惜的,不好發威,久了自然就積威約之漸了。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話說勇者不懼或許只是聖人的期許,其實勇者還是該害怕著些甚麼會比較好,因為勇者是比較出來的;若依理論世上應該只有一位完全無懼的人,而其他人至少該怕他吧;所以還是知道該怕誰比較好些,至少知道何時該避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