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茅塞頓開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成語詞典的釋義:「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裏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從小接觸到的解釋與成語詞典的差不多,可是按照孟子的原意,是"為間不用"才導致"茅塞之"的呀。
成語詞典也說:倒果為因是把結果當成原因,顛倒了因果關係。"山徑之蹊間"在還沒有"介然用之"前或許也是茅塞的,可是開通成路之後因為久不使用而再度茅塞畢竟與自始茅塞是不同的;一個曾經開通過而另一個始終不通,其結果雖然一樣,但其歷史與意義必然不同,除非你想說的是另一個層面的事。
《呂氏春秋》上農:「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我們常犯的錯誤除了倒果為因以外,還常有捨本逐末的情形。這好比果樹長不出果子來,為了妝扮門面,只好買些果子來掛在上頭裝飾一番。種植果樹是為了收穫,而文過飾非只能挽救面子而已,而且還很容易被拆穿。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我們當然知道緣木而求魚是枉費心思的,可是何以致之呢?方法錯誤使然。孟子乃千年不遇的聖人,所言當然不假,所以慣於倒果為因、捨本逐末的人要小心了,除非你是故作姿態另有所圖,不然應該是白費工夫的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