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說卸任的人就應該閉嘴了,這是我國固有的倫理觀念,可是卻經常有人犯了這條。譬如說某前領導人都已經卸任幾屆了有時還是忍不住指導了幾句;如果說別人感激你的意見,或許還不打緊,否則就可能逾越立場了。
車票隨時可買,但固定座與自由座卻有很大的差別,一個保證有座位,另一個要看運氣。為了確定屆時有座位需要付出代價,一般人必須趁早預定甚至漏夜排隊,而有辦法的人則運用了人際關係,也就是所謂的特權。特權必然存在,可是不好張揚,在民主時代裡這可是犯忌諱的。
俗話說換位子就換了腦袋,這是因為立場改變的緣故,也算是自然現象,但對個人而言有言行不能一貫的疑慮。所以新聞常常報導某某人在某某職位前的立場與今丕變,熟不知拘泥於往日言論將無以面對目前的位子。
進一步探討,位子即權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義就是離開位子即失去了權力基礎,當然不好再出意見;有時候亂說話可能嚴重到身敗名裂,就看在位者怎麼詮釋這個事件。講到權力,就是可以命令別人行使他不見得樂意辦的事,所以是既現實又誘人的,所以必然搶破了頭,動輒是要操傢伙使計謀的,就算表面上平靜實則暗潮洶湧、驚心動魄的。
或謂位子即名聲。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有些人可以沒有權力,卻不能忍受默默無聞,那麼清高的位子就成為他的最愛。譬如某某公益團體的理事長、代言人等,或者總統府顧問之類的,既端得上檯面也合乎其德行,可是沒有實際的權力。
或謂位子即舞台。喜歡表演與掌聲的人最能體會這個層面了,他們或許不計較名與利,但是絕對不甘寂寞。<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借告子的口說出了常人不敢言的天性,但卻遺漏了人愛表現的天性;對某些表現慾強烈的人,拿走他表演用的位子比取了他的性命還要嚴重。
位子不會是長久的,除了歷史定位以外(可是改朝換代時也常改寫歷史)。所以有些功成名就的人的最終意圖就是爭取歷史定位。社會是健忘的,只記得那最起始的,創造了歷史的那一位,好比提起皇帝只有秦始皇最是耳熟能詳的;而提起某個皇朝,通常也只認識開國的那一位。
佛家常說人身只是一具臭皮囊,只有本性才最重要,那麼名利與地位只不過是一個過程,過了就沒了,原不需要爭的;可是現今流行的話語是活在當下,尋求人生的輝煌,那麼凡人如我該如何拿捏呢?阿婆說怎麼才來就要走啦,位子都還沒坐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