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閒談無聊


人生難免遇到無聊的時候,有人會像蒼蠅一般搓搓手來搓搓腳的,據說有時候還會搓出厚厚的繭吶。一般人的認知,無聊就是指無所事事啦可是按照書本的說法,無聊是指無可憑藉的意思,也就是當我們做事情作不出成績來便會感到無聊,而不完全是找不到事情做,所以這是成就感能否實現的問題。

無聊的時候怎麼辦呢?有些人以磨練心性待之,譬如打個座呀、看看閒書、下下棋、品品茶呀甚麼的。意思是說我在目前的處境上找不到什麼可以成就的用武之地,那麼我就從修練自我陶冶性情的方面求突破。譬如晉朝時期的清談風氣,那時的文人覺得對社會的改革使不上力,便轉而追求自我的解放,結果談出風潮來,依然影響了社會流向。

有些人的個性比較積極,覺得無論如何必須找到出路先,這樣的人比較不拘泥於特定的事業,認為只要能夠發揮便是好事業。所以他們會嘗試各種行業,直到找出適合的、能開花結果的好所在。這樣的人的性向是求變的,好像蠻符合當下的社會氛圍,他們的座右銘是改弦易轍。

有些人的個性比較固執,覺得不應該輕易被難倒,這回成果的不理想必然是哪裡弄錯了。於是他們經常檢討自我處事的方法,希望找出最佳的程序,這樣的行徑曾經在上個世紀獲得廣大的迴響,他們的性向是求好的,他們的座右銘是持續改善。

日本流行用三首俳句來形容他們三大戰國武將的個性。織田信長「若是杜鵑鳥不叫的話,那就殺了牠。」豐臣秀吉「若是杜鵑鳥不叫的話,那就逗牠叫。」德川家康「若是杜鵑鳥不叫的話,那就等牠叫。」。這表示成功的人處事的方法沒有一定的準則,善於發揮自我專長便是好方法。那麼應付無聊或許也是沒有一定的準則,能找得到自己成就感獲取的方向,便是好途徑。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免疫能力


最近發生一個很特別的新聞「微軟公司與BING合作開發的聊天機器人軟體23日在社群網站推特推出,不到一天時間,就因為學會歧視性和攻擊性言語而緊急停用。」。這個新聞背景充滿了人工智慧的實驗性質,但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時代意義呢?

首先,人工智慧已經成熟到了足以模擬青少年學習的情境,或可作為這類學習的回應與借鏡。其次,這樣實地演練的結果,或可檢視我們目前的學習環境是否還適合青少年。實驗的結果跌破了眾人的眼鏡,竟然不到一天時間便失控了,這或可反映出網路學習環境的極度惡劣,足以戕害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智。

聊天機器人軟體隨時可以下架以便尋求改善,可是千千萬萬成長中的青少年能夠下架重來嗎有人說維護古蹟所需花費的代價遠超過蓋棟全新的,那麼搶救這些已被污染的新世代要花費多少代價呢?更何況我們並未找出清理學習環境的方法呀,何時才得以改善呢?想著、想著,覺得人類快沒有希望了。

聊天機器人軟體為何如此脆弱呢?應是沒有過濾學習來源對錯的能力吧。講到辨別對錯可是一門大學問,比具備學習能力還要困難得多,所以有些人即便長大成人了還是欠缺這種能力,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呢所以我們必須講求社會的健康,讓公平正義成為主流的價值可是現今的社會是個什麼德行呢?為什麼道德淪喪而恐怖主義橫行呢?上帝說想要讓一個人滅亡必先讓他瘋狂,看來有很深的道理啊。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起這些儒學,或許有人覺得又要掉文了,可是針砭時弊這不正是對症良方嗎?也難怪中學教育依然不放棄教學中華文化教材,或許這才是建立人格免疫能力的上策吧。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走更遠的路


記得學生時代的郊遊都喜歡找路途遙遠的地方,以便創造與郊遊對象(女校)更長的互動時間。如此一來常走到鐵了腿才能到達目的地,而回歸的路途更是覺得遙遠的很,彷彿走不完似的。有時候,美好的回憶就是在這般辛苦的健行與共創壯舉的故事裡保留下來的。

正在走著的路往往都覺得很長,可是與夥伴的互動卻左右了走路的心境。譬如說,與一位心儀的異性同遊,路上有說有笑的,在渾然忘我的情況下只盼著不要那麼快結束,路途怎會長呢?相對的,如果同遊的夥伴不理想,那就只會感受到鐵了的腿與索然無味的旅程,那麼路途就真○○的長了。

有人說人生的路是一條漫漫長路,何止千里萬里哪,而途中悲歡離合無所不在,心情究竟如何呢?這個道理應該與郊遊的故事類似吧,如果選擇了一條喜歡的路、路上有志同道合的夥伴、遇到事情便共同想辦法解決,那麼路長又有何妨呢,回憶總是美好的吧可是如果都是事與願違呢?務必記得你有選擇路徑、夥伴的權利,也應有保持豁達心態的修養,就勇敢的切換跑道吧。

人們常說Taking a rest helps going further. ”,可是休息真的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嗎?走累了自然需要休息,也必然會停下來休息,可是休息夠了會不會自覺的再起而行呢?很多人會說就是還沒休息夠呀,其實這大部分是藉口,有責任心的人通常不會休息很久的。

《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路途嘛就是要一步一步走完的,有恆心的話即便是順順的走也是越來越有成就的可是如果怠惰了,停在半途上怎麼到得了家呢?所以只要心態對了,就安步當車吧。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說服自己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段文字經常是學生作文時套用的素材,還挺好用的可是,天行健到底有甚麼特質值得君子們模仿的呢?如果是指持久性,那麼天體的壽命動輒數十億年,又豈是凡人可以模仿的呢?

正是因為人類的渺小,又要奢言上傚天德,這般不知量力的結果,只好使出說服自己的招數,來創造自己的神性,昇華性靈的力量。所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說服自己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砥礪心智用的嘛。大丈夫如果沒有雄心壯志的話,何以成就為大丈夫呢?所以歷史上多的是懸梁刺股、臥薪嘗膽的勵志行徑,也因此成為後世模仿的典範,故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說服自己其實不能過了頭,無限膨脹的結果往往泡沫化,徒然好大喜功,結果卻一事無成。就像莊子告誡我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說自身不足的事物,最好從別處取得可以補償的東西,才能起到互補的作用。說服自己固然有其大用,但需要用在自我不足的地方,是故孫子兵法有曰「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良有以也。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戲說溝通


MBA智庫百科說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也就是說有意義的溝通必須是雙向的,才能達成相互的理解,而不是強加的灌輸。由此看來溝通是相互企求的美事,大家的共同意願可是我們常聽到的卻是溝通困難,為甚麼呢?

溝通嘛就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其介質會是流體,至少是可以分裝的固體,如此才方便流通呀。譬如我們常說民意需要溝通,雖然我們很難描述民意是什麼?可是我們卻清楚民意如流水,想必是一種流體吧。再譬如說感情需要溝通,我們一樣很難描述感情是什麼?可是詩人們以曲水流觴來抒發意境,想必也是一種流體啦。

依照溝通的字面意思,是挖出一道溝渠作為流通的管道,可見得溝通的原始介質是指水可是如果單靠著水位的高低而想達到雙向溝通卻是不可行的,所以高高在上的朝廷或政府只會做政令宣達,而做不到廣徵民意。為了雙向的溝通,君可曾見過與百姓平起平坐的朝廷或政府嗎所以溝通才會困難嘛。

活動的流水是單向的,可是水上行舟卻是雙向的,但仍須以利益作為驅動力。譬如說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河運,可是有些河段如長江三峽非常湍急,必須借助拉縴的人力或引擎的動力才能逆流而上。也就是說利益夠大的話,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都行得通也。這也難怪利益糾結的政黨政治裡沒聽過溝通困難的。

如果溝通的介質換作是氣體,好像就沒有高度的問題了,無論何處皆能雙向溝通的。所以國父所提倡的三民主義的散播是建立在民氣上的,這也就是政客們口中常提到的民氣可用只是怎麼把意圖操作成民氣呢?這需要依靠熱情,一種搧風點火的政治手段,例如民粹呀甚麼的。

綜合以上,如果寄望於自然的雙向溝通,除非是站在平等的基礎上,否則是行不通的。可是要平等談何容易呀,就像最近的兩性平等談了這麼久,真正見到平等了嗎其次是以利益交換之,這種事情門道就多了,只是能做的多半不能說,此即天機不可洩漏也。再不行,搞點手段吧政客們好像頗多箇中高手哦;只是手段搞多了好像也容易被看破手腳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善待自己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成語已流傳在中國好幾千年。意思是說人人皆充滿私心,凡事皆以自我為出發點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會被物競天擇的世界淘汰掉了。這樣的解釋好像人人皆能為自己著想,應有善待自己的概念,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孔子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辜不論孝道的大道理,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健康的人生,這樣的道理極其淺顯吧可是,人類自殘的行為不勝枚舉,最普遍的是燙髮、穿洞與刺青。這些行為的理由或許冠冕堂皇,有宗教的、有藝術的、有任性的,但是站在人類天生自利的立場,都是不應該的。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聰慧的人類就是要懂得為自己的未來打算,我們從小也都是這般被教育的,而且認為理由充分,確為至理名言可是,新生代的思想好像已經不是如此了,如今享樂主義盛行,卡奴處處以至於造成社會危機,需要特別立法解救。這種短視、不智的行為與自利的人性完全違背。

我們或許知道,好習慣可以一生受用,因而比別人優秀可是,常見的壞習慣遠比難得的好習慣容易被人接納。譬如說熬夜傷身,可是芸芸眾生好像難有早睡早起的再譬如說長時間看電視、玩3C遊戲傷眼,可是四眼族比比皆是,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又譬如說毒品碰不得,既傷身又使人墮落,可是在夜店文化下,沾染的人卻越來越多講到壞習慣,好像罄竹難書,永遠舉不完的,這些人怎麼就忘了自利的初衷呢?

有時候,心理問題比生理問題還要難搞,而現代人就是這樣,需要面對雙重的磨難,所以街頭上身心科診所漸漸地增多了。有位醫生曾經說過,所謂心理疾患就是情緒失調難以自我控制的現象,也就是喜歡鑽牛角尖的毛病。您說,好好的一個人,沒事喜歡跟自己過不去,專門找自己的麻煩,是不是上輩子有仇呢?這是哪門子的自利行為呀

俗話說「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似乎有些道理,明明說好要自利的,卻做了一堆自戕的勾當。下一回再做這些損己的勾當時,當記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教訓,就暫時忘了上輩子有仇吧,盡量的對自己好些。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如是我聞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也就是說這些佛經並不是出於佛陀真跡,而是阿難聞道於佛陀時所整理的筆記。那麼真跡與筆記有何差別呢?其實就是一手傳播與二手傳播的分別吧。

話說阿難是佛陀學說的重要嫡傳人選,或者說是盡得其真傳吧,所以這樣的二手傳播仍然算是原汁原味可是一般的二手傳播只是隨意發生的情況,究竟能傳達多少真義呢?我想這應與當時的情境與媒介有關。

話說人的感受會因為個人因素而有所改變,譬如說別人碗裡的清蒸臭豆腐聞起來很臭,可是吃在自己嘴裡的清蒸臭豆腐卻變香了,如此一來,聞者與食者所傳達的訊息便有極大差異再譬如說重金屬的樂音有些人覺得很有震撼感,但對有些人卻是刺耳難忍的噪音,他們的感受如何相同呢?

以上都還算是沒有私心的即興傳播,但如果傳播者是個有心人又會如何呢?我想羅生門的故事會是最傳神的註腳。也就是隨著傳播者的私心即能演繹出另一套劇情,最後弄得真假難辨而是非不明,即使福爾摩斯再世恐怕也要花上一番功夫才能辨明。

濠梁之辯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本就存在著差距,如果文化、認知方面不是一夥的,那麼傳播的效果必然打了相當的折扣。

重要經典裡由後人二手傳播的其實還不少,譬如四書裡的論語便是著例,而歷代強加的註解裡更是充斥著穿鑿附會的意圖,有朝廷的愚民心態、有迂儒的食古不化、有鄉愿的世俗人情如果修習者沒有相當的判斷能力,恐怕只會淪為傳聲筒而不自知是故,《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