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文青

維基百科:「文藝青年,又稱文學青年,簡稱文青,原指喜愛文學(文化、文創)藝術的青年;21世紀後用法發生變化,主要指拒絕隨大流、標誌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與品味的青年。」。人的思想與稱謂就是這樣的,隨著流行被擺弄著,人言固然可畏,重點在於那些被稱作文青的到底怎麼想的。
如果標新立異,好處是容易吸引別人的目光,壞處是容易走味;尤其是強調接地氣的年頭,這可是完全不接地氣的。比如說號稱千歲團的農人們,怎麼能與文青們搭在一塊呢?那麼百工百業呢?恐怕也有一段距離吧。就算是商人好了,好像也沒閒功夫理這些文青的。
好像是某位文青的作品:「自古詩人多惆悵,字字情濃化滄桑。家與國,名與利,愛恨情仇詩幾行;生與死,離與別,點點滴滴入愁腸。」,很有文青的感覺吧。通常的說法是自古文人多寂寞,或者是因為恃才傲物所以曲高和寡吧,不過文人素來就有享受寂寞的嗜好,不這麼著怎麼能不食人間煙火呢?
凡事最忌諱混雜,混雜了就提不出品味來。也就是說當個遺世獨立的文青不該沾上政治的,可以批評時局但絕不該從政。一旦從政了,過去的言論容易被當做批鬥現今作為的題材,過去的言論越是中肯,批鬥的效果就越明顯,請問這滋味好受嗎?既為文青就該一路文青到底,才好維持清高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