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製作與轉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仍禁不起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如今留存最廣泛、最原味的精華集中在傳統食品、藥品裡。民以食為天,華人攝取的食材本來就很豐富,但是鮮品不易保存或不能直接使用,於是先民們發展了各種保存與處理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簡單的分類為製作與轉化。

製作是指沒有微生物參與的方法如乾燥、醃製、炮製、烘培等。例如我們常喝的茶需要經過萎凋、發酵、炒菁、揉捻、乾燥、焙火等過程之後才方便保存與沖泡;例如蜜餞類原本苦澀難入口的需先經過鹽醃然後糖漬的過程才會變的甘甜順口;還有所有的中藥皆需乾燥以便保存(鮮採鮮用的叫青草藥),具有毒素的還需特別的炮製、糖炙或蒸煮過程以降低毒素。製作因沒有微生物的參與,故只能改變食物的形態而沒有改變食物的內容。

轉化是指經由微生物參與的方法如的方法如麴菌、黴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發酵過程。例如酒類需要酒麴的發酵,醬油需要醬油麴的發酵,臭豆腐、毛豆腐、火腿等需要黴菌的發酵,豆瓣醬需要酵母菌的發酵,優酪乳需要乳酸菌的發酵等。發酵的目的或為了方便人體吸收,或為了改變食物風味;而經由微生物的參與,實際上已改變了食物的內容,故曰轉化。

人類有沒有類似的改變過程以提升品格呢?我想大概也可以區分為生理與心理兩大類:生理方面主要是體格的訓練,雖可以鍛鍊其體魄但不能改變其心智;而心理方面指思想與行為的改造,如學校的教育、宗教的教化、民俗的影響以及法治社會的法治化。心理的改造已改變了個人的思想與行為,應也可以稱為轉化吧!

以前有一部叫做“泰山”的影片,敘述一個文明人的小孩,因故流落到森林裡,被一群猴子養大的故事。故事裡的泰山體格強健,但是缺乏文明的薰陶,以致於成為野人。這個故事應有其邏輯性,試想,一個文明地區的小孩如果從小生活在原始部落,那麼他的思想與行為必定是原始部落的樣子;反過來說,一個原始部落的小孩如果從小生活在文明地區,那麼他的思想與行為也必定是文明地區的樣子;所以這就是所謂人類文明的轉化作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