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尋找宜居地


當夏日酷暑、冬季嚴寒成為標準的極端氣候之後,我興起了尋找宜居地的念頭;都市裡生活方便、就業容易,當然吸引眾人入住,但是成天靠冷氣、厚裘度日的委曲求全,實在是犧牲過大而且不健康;這讓我參透了早期的台灣原住民族除了平埔族以及靠海為生的阿美、達悟族以外,都選擇居住山地的英明睿智。

台灣偏多高山又不會冰封,這個舉世難得的優點必須深刻體會,而不是整日叨念著平地狹小、發展不易。曾經有人提出海拔五百公尺以上地區的氣候才真正適合人居的說法,正好呼應了這樣的體會。君是否曾注意到,台灣的高山腰間有所謂的雲霧帶,也就是平地人仰望見白雲而高山上俯視見雲海的地帶。這個雲霧帶如果被開發了就是滿山茶園的茶鄉,如不被開發就是滿眼清爽剔透的鮮綠所盤據的精華地帶;對生物而言,那才是夢寐以求的生態環境,當然也會是人類的最宜居地。

這層雲霧帶因為林相完整,水土保持極優,既防暴雨又防寒風、酷暑還可以抗旱:首先,颱風來襲時,都市裡盡是不透水的水泥地,雨水無處宣洩,街道動輒成河;雲霧帶的植被完整且繁複,雨水無法直接沖刷地面,土地吸水量大、排洪也快,除非被濫墾濫伐,相對安全可靠。其次,冬日裡寒風刺骨,水泥叢林裡的風特別強,隔著門窗照樣可以鑽入室內;只有那雲霧帶的層層植被可以化解這陣陣寒風,所以林子裡只會覺得凍而沒有刺骨的寒風。再者,平地上酷暑難耐時,都市成為熱島,互相排放著冷氣機排出的熱氣,出了冷氣房馬上汗流浹背,燠熱難耐;但是只要進入雲霧帶,這些困擾都沒了,林子裡只會有微醺的涼風,一方面是處處大傘(樹冠)遮了烈日,另一方面是較高的海拔本就涼爽。還有,平地上鬧旱災時,土地很快乾裂,又硬又乾的,作物即使經人為灌溉也很難存活;但雲霧帶裡就不同了,每天夜裡都有霧氣滋潤,即便是整個月不下雨,泥土依然微濕而且鬆軟,沒人灌溉也從不打緊(所以才能夠種茶)

平地的林相:樹無法長高、林下偏多枯乾的黃土地,連野草都難存活;而雲霧帶的林相:最上層是樹冠層,每棵樹都伸長著脖子,深怕難以出人頭地。中層是林下的灌木叢,由於陽光稀落只適合耐陰的植物如樹蕨類、姑婆芋、羊奶頭等。最下層是伏地的植物,由於光線陰暗,以蕨類植物居多,只要偶而有可以露出陽光的空地,魚腥草等便會趁虛繁殖;這樣的環境只能以生機盎然來形容。

我曾經在雲霧帶的林下幹活,工作一整日也不覺得累(絕對不會汗如雨下、氣喘吁吁的),可能是芬多精瀰漫與氧氣充足的緣故吧;可是一回到平地的家後頓時覺得累壞了,因為那優渥的環境不復存在了,而勞動過後的疲勞卻爆發了。雲霧帶就是這麼神奇的地方,您說是不是最適人居呢?

人事倥傯,雖然深知何處最適人居,但是迫於工作與小孩發展機會的考量,始終無法如願;我想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吧,畢竟難於離群索居,所以只好一有空檔便往山區跑;真心奉勸無所牽掛而愛好自然者,就移居雲霧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