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品味

維基百科說:「作為美學、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的概念,品味是一系列關於選擇和喜好的文化規律。人會依據其品味對不同的風格、禮貌、舉止、消費品和藝術品等有所區分、有所選擇。」。人對事的態度常依其價值觀而改變,那麼人對人的態度呢?我想或許是依其品味作反應吧。
我們對美食的印象為色香味俱全,那麼我們對人品的印象會是甚麼呢?如果你喜歡熱鬧,應該會與喜歡熱鬧的人相處,可是如果你喜歡安靜,大概就不會想參與熱鬧的活動了。所謂品味必須考慮物以類聚的效應,就如《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所言:「人各有所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文人的品味與農人、工人、商人的品味應該是不同的吧。
人與人素昧平生,怎麼知其品味呢?或許是從打扮、舉止、談吐感覺到的,因為外在的行為通常是內在的表徵。俗話說甚麼樣的人玩甚麼樣的鳥,反過來說玩甚麼樣的鳥的就是甚麼樣的人了。不過對品味的認同可能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同類而另一種是互補,未必完全拘限於物以類聚的原則。
工商社會人人喊忙,可是工商社會也是分工的,不好離群索居,那麼與人互動最重要者為何呢?或說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對眼了,後面的就比較好辦了。為了讓別人快速的人同你,就讓你的內涵昇華為你的品味吧,好比那美食有動人的外表與誘人的香味,然後使你很想親近它。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雨呀雨

小時候聽過的情歌《寒雨曲》:“雨呀雨你不要阻擋了他的來時路來時路,我朝朝暮暮盼望着有情侶。”,這首歌充分表達了少女對愛情的期盼,也指出了下雨對人們作息的影響。除非有需要,通常只要下雨了便宣告戶外活動停止了,沒有人會喜歡淋雨的。
這雨除了會阻擋了情郎的來時路,還會產生諸般影響,各地的媽祖廟常見的祝禱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透露了其中關鍵:這雨呀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成為水患,少了就鬧旱災,所以盼望著雨順;可是話說賣傘的都希望下雨,而賣扇的都希望情天,順了公意卻逆了婆意,能怎麼辦呢?
新春伊始,最先遇到的是春雨,那麼詩人對春雨的見解為何呢?余光中的【春雨綿綿】:“下吧溫柔的春雨,下一季纏綿的雨季,編織千層的水晶簾,窺你簾後綽約的明豔。”。春雨應該是迷人的,春雨也是有實際的作用,春雨少了必然缺乏灌溉用水,而春雨多了水果卻要減產,看來只好麻煩老天爺眷顧了。
如果春雨不順,人們便盼望著梅雨,那麼詩人對梅雨又如何描述呢?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茅疏易濕,雲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迥。」。看來古時後的梅雨與今日所見迥異,現今的梅雨不再是那細雨紛霏了,不來則已,一來便是所謂的雷雨胞或者是中尺度對流系統,其時雨量竟可破一百毫米,那可是到處淹水遍地泥流的傾盆大雨呀。
如果梅雨還是不順,那麼只能寄望於颱風雨囉?可是颱風一來豈不是哀鴻遍野遍地災情麼,這好比是與那魔鬼打交道了。所以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企求的,只能祈求慈悲的法力無邊的媽祖娘娘保佑了。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糖衣錠

現代人服用藥物的機會大,為了方便服用通常製作成糖衣錠,它不像難喝的中藥,如傳說中的良藥苦口,也不像膠囊容易黏在喉嚨,使你難以下嚥;可是糖衣錠太容易服用了,隱藏了奇中的苦澀,因此又被影射為糖衣毒藥,其實毒不毒的應該自我取捨噢。
信用交易時代來臨,人手不止一張的信用卡,買東西的確方便多了;可是方便之餘怎麼出現了這麼多卡奴呢?話說溫水煮青蛙的效用在於不知道疼,信用卡既然如此方便那就用力的刷吧,等到帳單出來了才驚覺已然透支了,能怎麼辦呢?成語說「寅食卯糧」好像就是在說這一齣的吧,那麼申糧、酉糧呢?逼急了也只好先吃了。
戲劇裡偶而會出現高利貸的情節,那求貸無門的最後只得鋌而走險找上高利貸,本想過了這關卡可能就有大筆收入,博一搏吧;豈知屋漏的通常還會遇上連夜雨,地獄通常就是這麼掉進去的。高利貸當然可怕,其實滿街的車貸、銀行推銷的貸款(為了消化爛頭寸)更可怕,更像那使人失去戒心的糖衣錠。
看起來好像糖衣錠都像糖衣毒藥,其實大部分的維他命也是製成糖衣錠,以方便大家服用。還有與糖衣錠類似的膜衣錠甚至還有其他功用,維基百科說:「膜衣錠若被咬碎服用,會影響人體吸收效果(膜衣的作用是抗胃酸和膽鹼,使成分能夠在小腸有效被人體吸收,因此若在口中就咬碎吞服,那麼就會影響效用)。」。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危言聳聽

關於危言,有兩個出處,其一:《論語.憲問》所說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裡的「危言」說是指「正直的言論」。其二:《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賈誼上疏給文帝說(當今國事)「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長歎息者六」,於是有人(宋代呂祖謙〈館職策〉)就認為賈誼是在「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
危言聳聽又作危言駭世,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其實是怕不這麼說會被當成耳邊風。畢竟人類的聽覺有所謂的疲勞,精神也常不集中,尋常的對答總是可有可無的;可是如果有人提出與己身有重大利害關係時,耳朵會豎起來精神也為之一震的,所以《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說:「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同樣一句話,說者的感受與聽者的感受可能大異其趣。比如說爸媽喜歡叮囑孩子,總是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豐富,覺得有危險的事情當然要叮囑一番了;可是從孩子方面看就不是這樣了,父母與孩子處於不同世代,父母認為的危險卻是新世代所謂的新鮮與刺激,如果不跟著幹的話豈不是跟不上時代了。
如果你是真心替孩子著想的,可能需要考慮時代的背景,有些事情是新世代必然要體驗或者面對的衝擊,如果一昧地逃避可能真要落伍了。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高風險其實也是高利潤,完全忌諱高風險其實不見得明智,如果你能告訴孩子如何規避高風險而取得高利潤,才是在高度競爭的時代裏的良方。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流行元素

在以前民風未開,如果有甚麼已往未見的服裝及行為,就會被視為奇裝異服;到如今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只要不妨害社會安寧,只要你喜歡已經越來越沒有甚麼不可以了。不過回想起來,有些事情還真的蠻怪的,可是大夥都這麼做時,又好像不怪了。
就說那褲襠好了,以前是沒有所謂低檔褲的,肚臍在哪兒褲襠就應該可以罩到哪兒,不然按照祖輩的說法是容易招涼的。可是自從低檔褲流行已後,竟然快要找不著高褲襠的褲子了(傳統的西裝褲除外)。低檔褲的效應除了肚臍容易招涼以外,只要稍微彎腰股溝就要出來見客了;不知道是否現代崇尚暴露的緣故,大夥都這麼露著。
以前人生活艱苦,一條褲子穿了又穿直到破洞了還是捨不得丟,打個補丁再繼續穿到實在不能再補為止(號稱鳩衣百結)。現代人買條新褲子卻要求必須是摩破的,而且那摩破的竟然比完好的貴,名曰鬼洗。真是見鬼了,那摩破處還不限於膝蓋,最好是出現在大腿根處,才好營造若隱若現的誘人效果;你說這世風到底是怎麼了。
流行元素好像不完全是驚世駭俗的,比如說復古與民族風久久必再輪迴一次。或許是那些奇裝異服缺乏美感吧,無法長期吸引目光,抑或是搞怪久了也會江郎才盡,只好再從傳統裡找靈感了。有時後看到過於前衛的服裝展示,覺得這些怎麼好穿出門呢?偏偏不久之後還真看到有人已經穿上了。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是風行草偃成語的由來;只是春秋時代還不曾出現所謂的價值觀,當然不知道價值觀還會演替,所謂君子都是大爺說了算的,有錢的少爺們、公主們追求流行,必然是穿著處處破洞的低檔褲的,不然怎麼方便露給人看呢?如果你還堅持草上之風必偃,恐怕跟不上時代了。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驚雷

大家小時候應該最怕打雷閃電了,而夏日常有雷聲隆隆的天象,嚇得一家人抱著長輩獲取安慰。俗諺說一雷破九颱,其實颱風天才偏多雷鳴的,只是被呼呼風聲遮蓋住了。其實雷鳴不只是天象而已,更是很多動植物行為的依據,如果少了雷鳴,都要亂套了。
維基百科說;「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每年的驚蟄落在國曆35日或36日,如果不信的話,請你仔細觀察驚蟄前後的昆蟲生態,就會驚覺先人們的智慧了。
雷鳴對動植物行為有深刻的影響,對人類社會難道就沒有嗎?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行。」,人們常用雷厲風行來表明行動的決心與貫徹的力道。這是在說驚雷有多駭人,我的行動力就會有多壯闊,別不當一回事。
除了象徵行動力,驚雷還表示老天爺的公信力,比如老舍在《龍鬚溝》說:“要是我從中賺一個錢,天上現在有雲影,教我五雷轟頂 。”,這麼以老天爺的公信力作保證,總該信了吧。俗話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差不多也是這種意思,那些冥頑不靈的傢伙最好小心了,不然當心天打雷劈。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印記

現代人生活忙碌,整天忙到錯過了一家人共進晚餐的溫馨時刻,忙久了竟以為這就是我們該過的日子了;可是在你的腦海裡有沒有殘存著小時候一家人歡樂生活的印象呢?如果有,這種印象通常是難以磨滅的,有時候還會不自覺地放大著呢,那種若即若離的幸福的感覺。
據說曾經受過暴力對待的小孩也會殘存著家暴的不幸印象,甚至於使他遺傳了暴力的因子。也就是說無情的家庭帶出了無情的後代,尖酸刻薄的家庭也可能造就了尖酸刻薄的小孩。有人說這是人格的塑造,我覺得這是成長的印記,曾經遭遇的種種記錄。
你有過種植的經驗嗎?小時候曾經把一顆花豆塞進裝滿泥土的奶粉罐裡,澆水後沒幾天就發芽了,在過一段日子還開花結果了,只是結出來的幾顆花豆加起來與原先塞進去的好像沒甚麼長進。印記也像一粒種子埋在心田裡,因為是心田而不只是個沒營養的奶粉罐,它的結果應是可觀的,使你成為某種人。
維基百科說:「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者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者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我覺得智慧是歲月的印記,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有怎樣的印記就有怎樣的智慧。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吃苦

維基百科說:「草莓族,最早是用來形容約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後來也用於民國70年(1981年)以後的世代;廣義來說則泛指所有抗壓性低的族群。」。草莓族一詞為甚麼是出現於民國50年以後呢?因為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出生的小孩多半是吃過苦的,5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因家庭已較富裕而少吃苦,故抗壓性比較不足。70年以後的世代正好是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爆發期,孩子沒慣壞的就算很好了,哪捨得讓他們吃苦呢?抗壓性普遍低落的現象當然就很自然地發生了。
如今,70年以後的世代已經當家了,在職場中的歷練已經讓他們嚐遍苦頭了,也練就了一定的抗壓性;可是,草莓族的小孩有吃過苦嗎?你想小時候沒吃過苦頭的草莓族會怎麼對待小孩呢?雖然台灣的經濟情況每況愈下,但是慣小孩的風氣已然養成,而且3C產品氾濫成災,小孩子普遍上癮,其獨立性格更難養成了。
為甚麼吃苦可以產生抗壓性呢?吃苦當然是所謂的藍瘦香菇(難受想哭)了,沒有人會喜歡的,可是為了達到目的你就必須承受這苦,那麼苦都敢嚐了怎麼會沒有抗壓性呢?換句話說能吃更多苦的就有更多的抗壓性,能吃更苦的就有更強的抗壓性。
俗話說把吃苦當作吃補,生理上吃苦當然不會是吃補,可是心理上卻真的有那麼一回事,不信的話回想一下《孟子·告子下》中的ㄧ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一五一十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一五一十的意思您大概懂,就是鉅细靡遺的意思,可是為甚麼要這麼說呢?清點東西的時候,為了不會疏漏,通常會五個一堆或十個一落的計數,常人以此比喻敘述從頭到尾,沒有任何遺漏。
俗話也常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將如何如何。」,請問這是在說算數嗎?是的,這「三七二十一」本是學乘法的口訣之一,會這麼說是有典故的:春秋時代提倡合縱的蘇秦對齊宣王說:「現在臨淄城有7萬戶人家,每戶至少有三名男子,這樣算起來就有三七二十一萬人。如果齊國要徵兵對抗秦國的話,不算其他的城鎮,光臨淄就有二十一萬大軍,何必怕那秦國呢?」,其實這麼計算兵力當然是有問題的,故後來被譏為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據說江湖上有二一添作五的渾話,這又是何意呀?二一怎麼可以添作五的呢?其實「二一添作五,逢二進成十」是珠算除法的口訣,即二分之一為0.5之意。那麼這珠算除法的口訣為何成為江湖上的渾話呢?這「五」是「我」的諧音,即二分之一須歸我,或者兩人平分的意思。
中國人喜歡算命,因此與數字有關的特別感興趣,把數字相關的典故、口訣作為俗語就順理成章了。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只要溝通順利的皆無不可,除非是粗鄙難堪不登大雅的只能私底下說說。如果你對數字也很有興趣,說不定還能找出更多用法呢。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心力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高由此心力交瘁、患疾遂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常心力交瘁的其命將不久矣。《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莎車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這力不從心的意思是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上一句說心力交瘁表示心力是存在的但已用盡,可是下一句卻又說力不從心了,那麼這心力到底是甚麼?究竟管不管用啊?
《左傳.昭公十九年》:“盡心力以事其君。”,漢語網的解釋:心力指心思和能力。對個人而言,心力或許是指意志力,經由意志力可以產生執行力與創造力,而執行力與創造力即為個人的能力。意志力將隨著體力耗盡而衰竭故曰心力交瘁;如果光有意志力而缺乏資源配合的那便是力不從心了。
對群體而言,心力乃指眾志。《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群眾的力量應是很巨大的,所以通常說眾怒難犯;可是如果人多口雜,這烏合之眾便發生不了甚麼作用了;所以聰明人知道如何聚集群眾的力量,去完成群眾嚮往的事務。
南朝·梁·惠皎《高僧傳·義解·竺法曠》:「貧道必當盡誠上答,正恐有心無力耳。」。有心無力至少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力不從心,另一種是意志不堅,只是說說而已,所以產生不了執行力與創造力。你是否也曾有心無力呢?那麼該屬於哪一種呢?知道原由才好補救的。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中國字很有意思,比如介紹過的「絕」字語意千變萬化,還有一種字單獨使用時沒甚麼,與其他字連用卻能生出獨特的力量來;比如俗話常說的ㄧ個和尚挑水吃,這「挑」嘛無非只是個沒人幫忙的勞力活,只能默默的幹著,到底辛不辛苦是沒人理會的;但與其他字連用的話,其意義就很不一般了。
如果我說「一肩挑起」,你能想到甚麼呢?說到「挑」必然是「一肩挑起」的,可是如果某人說他一肩挑起復興家族/國族的重責大任,你還覺得只是一般般嗎?這靠一肩挑起的事情可多了,但是必須有捨我其誰的胸襟與氣概,就好比那地藏王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好像也是一肩挑起的意思。
再說那「挑逗」吧,可能發生兩種效果,其一是乾柴烈火,抑或是天雷勾動地火,通常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其二是在一池春水裡挑起一陣漣漪,逐漸擴散著,但是有人偏生膽小只能在內心裡癢著,那搔不著的癢啊,沒完沒了的。
都說年輕人血氣方剛,少不了發生「挑釁」的行為,其實成年人好像也不惶多讓,經常有「挑戰」的事端發生,不然江湖怎麼一直不得平靜呢?就像黃俊雄布袋戲說的『冤冤仇仇,風波幾時休。』。
還有宮廷裡(形容權力集中處)的是非多,少不了「挑撥」的事端,整日勾心鬥角的。還有孫子兵法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不知道跟這個「挑撥」有沒有關係?
人很聰明,通常不喜歡單純的辛苦的孤獨的挑著擔子,而喜歡各式各樣的「挑起」、「挑逗」、「挑釁」、「挑戰」、「挑撥」、…;可是天地良心,舉頭三尺有滿天神佛照看著,能無慎乎?《宋史‧嶽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該怎麼著就看你自行如何斟酌了。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人文薈萃

在古代,士為百業之先,讀書人的地位最高,所以如果地方上文風鼎盛,便被稱為人文薈萃之地。讀書人的收入通常不錯,社會地位也高素質很棒,人文薈萃就表示地方繁榮;這樣的推論會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的演變而改變了呢?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是工商業時代了。
還好,不論是工業還是商業,從業人員還算是廣義的讀書人,所有的大都會都還可以稱為人文薈萃之地;只是,工商業人才的氣息畢竟與文人不同,被文人譏訕的銅臭味應該還蠻重的吧,你說呢?幸好,有錢即是大爺,爺們說的人文薈萃之地,你有意見嗎?
既然是人文薈萃之地就應該有所謂的文藝活動,你看那台灣首善之都台北的文藝活動是不是比固有的人文薈萃之地台南古都的要多呢?文藝活動需要依靠人潮與錢潮贊助,而這些正是大都會的強項,就算是古蹟沒有古都的多,還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意呢?
科舉時代已遠,現今的人文薈萃之地已從文風鼎盛演變為商業鼎盛了。識時務的英雄豪傑就是要懂得時勢的演變,也就是說文火慢燉的高湯固然令人回味無窮,大火快炒的生猛海鮮才更令老饕們垂涎三尺吧。文風已遠,貿易的風正盛,還是頂著盛風陽帆比較暢快些。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如假包換

商業廣告常出現如假包換的說詞,尤其是在路邊小販處,意思是說商品一定是真的,不然…。話說世上只有冒名的東西,任何物品必然在某方面是真的,比如人造的塑膠花吧,它必然還是如假包換的塑膠花,但不是真的有生命的植物所開的花。商家為了信譽可以實現如假包換的承諾,可是如果新換的商品仍然不能滿足您,那該怎麼說呢?
商品除了真假以外,其實質感應該更為重要。比如說買個櫃子吧,同樣是實木的家具,拼接的與整塊的價格天差地別,厚度同樣會使價格三級跳,更別說是硬木與一般木材的區別了。就算是同樣的規格材質,顏色、設計與質感也有差距的,不然怎麼會有極品的出現呢?那麼如假包換的還有何意義呢?
我們也常聽到某某人是個如假包換的騙子、情聖、才子之類的說法,那麼你說騙子、情聖、才子等有標準嗎?如果沒有的話,所有的如假包換就都沒意義了,因為你的如假包換不會等於我的如假包換也不等同他的,如此一來只剩下雞同鴨講的效果了。
都說做人以誠信為本,商人更是以信譽為重,而所謂的信譽應是以誠信為底氣的。比如說有些商店提供試用期,七天以內不問原因可以退貨,既然七天以內不問原因可以退貨就無需如假包換這種說詞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誠信,是真的又能如何呢?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這個典故是「作者借由賣柑者說的話,諷刺當時官員不能替百姓謀福,讓百姓陷於水火之中,卻「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醲而飫肥鮮者」,享盡富貴榮華,這種欺世盜名的行徑,和外表像金玉般華美,內裡卻盡是破棉絮的柑沒什麼兩樣。」,這裡所謂的敗絮其實就是指綿絮,加個敗字只是用來與金玉對比而已。
日常生活裡最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相的當屬枕頭了,有錢人家的枕頭精細地繡妝著頗具金玉的姿態(可能使用金線);可是枕頭人人不可或缺,哪天枕得不對勁了還鬧落枕的,能有甚麼問題呢?話說你應該不會把枕頭搬到公共場所去吧,那是處境不對所招致的困擾。
與枕頭比序的還有棉被,如果沒有一床舒適保暖的被子如何度過寒冬呢?而且氣候的變化大,至少需要準備夏被與冬被,不然夏天蓋著冬被或者冬天蓋著夏被都是要出事情的。著名的洪仲丘案就是在大熱天被要求蓋著大棉被,活活被熱死的。
枕頭與棉被皆無罪,所謂的罪過是位列廟堂卻不適任,也就是說處在重要的職位上卻不能勝任。有時候庸官的傷害甚至大於貪官,貪官為了掩飾罪狀,還盡量做到皆大歡喜,庸官卻連最基本的功能都要喪失,使得社會直接陷入危險中。所以適當的位置與功能才是最需要講究的。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置換

維基百科說:「19377月,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決定令孫運璿廠長,盡量將電力設施撤往陪都重慶,以維持中國的重工業運作應付戰爭。國民政府特別密令張自忠將軍於日軍侵佔華北初期,擔任北平市長,兼任29軍第38師長,與日軍周旋,緩解敵軍攻勢,並且爭取後方整補時間,以拖延戰術換取國民政府有充足時間準備全面戰爭,是謂:以空間換取時間。」。這項戰略是國民政府打贏抗戰的主要因素,說明了置換的意義也證明了置換的存在價值。
可以用空間換取時間,那麼可否以時間換取空間呢?比如說男女戀愛的招數有所謂的窮追不捨,花下大量的時間與精神使對方認同這段愛情,縮短雙方的距離,這樣或許算吧。還有人為了弭補技術的不足,花時間苦研技術以換取企業成長空間,這樣算不算以時間換取空間呢?
俗話說有錢好辦事,這樣算不算以金錢換取問題的解決呢?難怪有人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太大的問題。各個領域裡置換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物理學的質能互換,愛因施坦導出的e=mc**2的著名公式還是原子彈的發明依據呢。基礎物理學也有位能與動能互換的原理,你應該有學過吧。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這裡的退是指謙讓的意思,後人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後退竟然也是進取的手段,這很新鮮吧,所以千萬不要只用以物易物的概念來看待事物,那樣就眼光短淺了。世上只有買空賣空是不可取的,因為那是犯法的行為。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百度百科的翻譯:「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麽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麽一說,我的心卻深有感觸。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簡單的說,心有戚戚焉是把話說進別人的心坎裡去了,使人感觸良深的意思。
寫作的人當然希望讀者能夠心有戚戚焉,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作者須先自我投入情境,使其作品言之有理有物,也就是說看起來像一回事,不是來亂的。不過這只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只要是感情豐富的人都容易投入情境,但會寫作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為這樣的人還需要有寫作的衝動與基本的寫作技能。
自己的情緒能自己控制看起來算不錯了,而能使讀者投入情境的才是感人的功夫。這好比金庸的武俠小說常使人不自覺的以主角的角度理解故事的發展,如此一來主角的喜怒哀樂就是讀者的喜怒哀樂,也就是說主角的感受即為讀者的感受,這麼著怎麼能不心有戚戚焉呢?
如果連讀者自己都沒發覺的某種情愫被你挑動了,那才算是徹底的成功了。你想,自己都沒發覺的竟然被一本書觸動了,那是何種經歷呢?話說人生總是苦悶的,不知不覺的藏起了諸般情愫,這樣的感覺好像自己在跟自己生悶氣,但又不清楚到底是些甚麼,如果哪天被人抒發了,會怎麼的爽呢?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徵兆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九·天元紀大論》:「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也作「徵候」。古人以水為陰、以火為陽,根據陰陽的屬性來條理事情,比如有痰屬濕滯為陰,而侯乾舌燥屬火為陽之類的,那麼知曉徵兆有甚麼用途呢,古人視身體為小宇宙,須陰陽調和而平衡者得健康,否則即表示生病,需要調養了。
如果能夠發現事情的徵兆,表示你還有處理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握先機。通常處理事情需要前置時間以便妥善安排,如果你能在早期就發現徵兆,表示前置時間夠長,不但能妥善因應還能有一番取捨;反之則只能挑重點補強,能做多少算多少了。
如果不能發現事情的徵兆,表示你只能隨機反應,或者說是失去先機了。比如說某人平常不注意身體的保養,不理會身體發出的徵兆,等到哪天身體跟你算總帳時,只能拖近醫院裡急救。所謂急救就是隨機反應,頭痛醫頭而腳痛醫腳,無法從根本幫你補強的,有時甚至於必須截肢呢。
如果連隨機反應都不太行,那只能聽天由命了。比如說你臨時找不著救命的醫生,只能靠土法醫治了。如果不幸你正好落單,只能靠自己的經驗與本能活命了。都說預防勝於治療,知道如何發現徵兆並處理的當然好命些。身體的照顧如此,做人做事的道理好像也是如此。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局部優勢

相傳乾隆自稱為十全老人,可是沒有博得天下人的認同,也就是說天下人皆沒有十全十美的。其實這也和十全十美的定義攸關,如果你認定的十全十美與別人認定的十全十美不一樣,當然就找不著十全十美的人了。如果你自認為你已十全十美,請問上帝該怎麼看呢?竟然有人敢與上帝並稱是十全十美的!
話說商場如戰場,好戰者可能想把全部資源一併投入戰場以爭取最大勝利;可是如此一來風險太大,二來難防其他的後顧之憂,三來戰場的限制根本無從全面投入,所以好像沒有所謂的全面的戰場;不然怎麼會有前線與後防之分呢?還有,所謂的全國皆兵其實也是象徵性的。
既然沒有十全十美者,也沒有可以全面投入的戰場,那麼如何才能得到勝利呢?軍事專家說必須創造局部優勢,也就是說不管國力如何,能夠適時適地集結優勢兵力者才是贏家。比如說你的能力很強,可是不太會唱歌,那麼歌唱場合裡你就難以施展;相反的,有人能力不怎麼樣,可是就愛唱歌,所以也唱得不錯,那麼在歌唱場合裡的他會是贏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這個故事應該聽說過吧,為了創造局部優勢需要講求謀略的,故事裡的雙方原本勢均力敵,經過巧妙的安排後,卻以第一場的失敗做為後兩場的成功基礎,所以該怎麼著真的需要多想想了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依賴

維基百科說:「依賴理論(英語:Dependency Theory),或稱作依賴學派(Dependency School),是19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學者所提出的國際關係與發展經濟學理論。其將世界劃分為先進的中心國家與較落後的邊陲國家,後者在世界體系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國的盤剝,故得不到發展,或產生腐敗等弊病。」。這依賴理論是在論述國際的依存關係,那麼其他的依存關係是否也有相似的反應呢?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以上故事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語的由來,就是說路子走對了全部都發達。更普遍的情況,如果某個家族有人發達了、當權了,家族的成員跟著吃香喝辣,可是過了一陣子整個家族便因過度依賴而跟著全面沒落,滿清的八旗子弟就是最好的例證。
社會上有依賴的現象,那麼個人呢?俗話說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這是指替代效應;反過來說,如果你有某樣天賦特別發達,你將專注於發展這個天賦,而其他能力將被埋沒,因為你已經依賴上這項天賦,別的本事變成可有可無,慢慢地就不需要了。比如說你的右手特別發達,你的左手可能會越來越不管用。(或者說手特別發達的,腳可能成為他的弱點。)
俗話說一支草一點露,這意思不是上天應該照顧到每一支草,而是每支草都努力爭取著生存的機會。每個人應該有父母、親戚、朋友,他們可能在某個機緣裡照顧你,但是沒有人可以讓你依賴一輩子的,所以你必須尋求獨立過生活的能力。《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應該就是獨立的真義。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傻人有傻福

俗話常說傻人有傻福,可是這年頭聰明人都有些難過了,老天爺為何要獨厚傻人呢?難道說是為了公平嗎?如果說是要維持公平那就麻煩了,從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算老天爺也斷不清,何況都是些芝麻蒜皮的事,老天爺真有空管嗎?
如果說是俗話騙人的,為何有那麼多人講那麼多人信呢?其實傻人只是有一股傻勁,其實不是真傻;憑著這麼一股傻勁就能做出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所以終究是有些福氣的。憑著傻勁做事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努力,也就是好事多磨,所以傻人們很少有少年發達的,摩個幾年或十幾二十年是常有的事。
俗話也說慢工出細活,慢工容易懂,就是慢慢磨嘛;可是細活是怎麼回事呢?比如說玉石的雕刻打摩吧,那麼昂貴的材料怎能隨便刻刻呢?必然是精雕細琢了。再比如說刺繡吧,有些繡品需要花上一整年的功夫,那圖案那花樣自然也是栩栩如生才算精品囉。像這樣的功夫當然就需要一股傻勁才熬得住了。
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吧,愚公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一番話看似成理,但千萬別學愚公,否則自己吃苦不打緊還要拖累好幾十代後人。如果愚公要做的屬於經世濟民的大事那也罷了(比如大禹治水),只是為了克服他所認為不方便的事,那麼就搬個家不好嗎?看來傻人與愚公是有分別的。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無論如何

《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然而無論如何多花錢,兒子在監牢裡,只能與別的囚犯平等,再不能聽他自由的了。」,這意思是說無論如何努力已經無濟於事了。其實「無論如何」是大家常用的口頭禪,比如「他對我的承諾,無論如何一定會遵守約定,至死不渝」、「今天無論如何都要把罰寫交出來」、「他們夫妻倆決定,無論如何也要醫好孩子的病」。
話說任何辭語都有程度上的差別,在不同情境下的意義很可能不一樣。比如說富人們無論如何都要維持住生活上的體面吧,那或許只是「不計成本」的意思而已,為了面子多花些錢總是值得的。可是這樣的無論如何還不至於到了傾家蕩產的程度,只要夠體面些就成了。
如果有人說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某個心願,如果他就是個意志堅定的人,那或許是「不計得失」的意思了。也就是說因為想要完成這樣的心願將造成何種結果皆榮辱由之。比如說近來流行選總統,很多人說這是多年的心願無論如何都要選到底,大概就是這種味道了。
時勢造英雄,當中原板蕩時總有人揭竿而起,當一群人高喊著「無論如何咱們反了」時,應是不顧一切的意思了。反了的結果很容易身首異處的,但也可能打出了一番局面,甚至得了江山。如果沒有下了最大的決心怎麼能有最大的收獲呢?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心直口快是常人的易犯的毛病,大庭廣眾之下豪爽的來一句「無論如何」可能使你丟了銀子,甚至可能失去榮譽、地位,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心死的,不然按照莊子的論斷,那就玩完了呀。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文青

維基百科:「文藝青年,又稱文學青年,簡稱文青,原指喜愛文學(文化、文創)藝術的青年;21世紀後用法發生變化,主要指拒絕隨大流、標誌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與品味的青年。」。人的思想與稱謂就是這樣的,隨著流行被擺弄著,人言固然可畏,重點在於那些被稱作文青的到底怎麼想的。
如果標新立異,好處是容易吸引別人的目光,壞處是容易走味;尤其是強調接地氣的年頭,這可是完全不接地氣的。比如說號稱千歲團的農人們,怎麼能與文青們搭在一塊呢?那麼百工百業呢?恐怕也有一段距離吧。就算是商人好了,好像也沒閒功夫理這些文青的。
好像是某位文青的作品:「自古詩人多惆悵,字字情濃化滄桑。家與國,名與利,愛恨情仇詩幾行;生與死,離與別,點點滴滴入愁腸。」,很有文青的感覺吧。通常的說法是自古文人多寂寞,或者是因為恃才傲物所以曲高和寡吧,不過文人素來就有享受寂寞的嗜好,不這麼著怎麼能不食人間煙火呢?
凡事最忌諱混雜,混雜了就提不出品味來。也就是說當個遺世獨立的文青不該沾上政治的,可以批評時局但絕不該從政。一旦從政了,過去的言論容易被當做批鬥現今作為的題材,過去的言論越是中肯,批鬥的效果就越明顯,請問這滋味好受嗎?既為文青就該一路文青到底,才好維持清高的狀態。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各行其道

世界上的生物主要是動物與植物,人雖不是植物卻可從植物發現很多生存的道理,得到啟發。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肥分,也可以抓住土壤,固定植物的軀體。植物的莖可以輸送水分和肥分,也可以支撐植物的軀體。植物的葉可以行光合作用,製造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也就是說植物的根莖葉各行其道各司其職,這與動物的器官是類似的。
佛家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這意思是說植物要生存就須有根,人想得到佛法庇蔭就須有與佛親近的心。可是有些植物的莖葉偏偏可以自行長出根來,譬如水仙、鬱金香、蒜頭以鱗莖繁殖,竹子、香蕉以地下莖繁殖,再譬如石蓮、非洲董、大桐岩等以葉繁殖,只要環境適當都可以存活下來。
更有甚者,最有效率的蘭花繁殖竟然是組織培養,這完全顛覆了既有的生存法則。還有,草食動物靠植物維生,而植物應該不會吃動物的吧,可是植物界偏偏還是有一些掠食者,譬如捕蠅草葉柄的末端帶有一個捕蟲夾,專門捕食蒼蠅,再譬如小毛氈苔、豬籠草等都是已知的食蟲植物。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經常以人類的觀點解釋接觸到的萬事萬物,由於知識的累積在大部份時候是正確可行的,可是也經常受到挑戰,譬如上面提到的各種特例。萬物為了生存,可謂盡其所能的演化著,所以出乎人類意料的發展就不奇怪了;有鑑於此,不要單純的以自己的觀點看世界,而是打開視野來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