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齒德俱尊

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爵位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以今日的價值觀之似乎已不具意義;有人說今日成語所謂的齒德俱尊係指年紀大、修養高,而且德業有成,值得人們尊敬的人。可是我有一個疑問,年紀大有意義嗎?以前的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如今七十歲的人大概還可以再活個十幾二十年的吧,好像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啦。
教育百科說:「齒德俱尊用於一般壽誕者的祝壽賀辭。對年高且有德望者的美稱。」。這麼說就比較明白了,祝賀當然是撿好聽的講啦,是否名符其實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再怎麼說也沒有人針對祝壽賀辭考究的,不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又該如何解釋呢?
還有,年齡與道德似乎也沒有多大關聯,比如說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孔融從小就懂得讓梨的意義了。如果心胸狹窄的就算活到七老八十依然是心胸狹窄,不會因為世道看多了而變得成熟些的。我甚至覺得本性與教育無關,不是說「牛就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嗎?教育只是喚起固有的德性而已。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夫子難得有說話說得如此露骨的,這意思是說那些死性不改的人,從小就本性不良,就算活到七老八十依然只是個不值得稱讚的廢物,再不死的話就是個浪費食物的賊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