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餘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心有餘悸通常形容危險不安的事情雖然過去,但回想起來心裡仍感到緊張、害怕。人對天災沒有太大的抵抗力,顯得格外地卑微,多半只能靠宗教安撫,那麼心有餘悸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是可以努力的事,就不該只以心有餘悸回應了。
心有餘悸應是災後的正常反應,以排遣積壓於內心的恐懼。其實心有餘悸還是有其他作用的,比如時時警惕著提防災害再度發生,應該是很正面的吧。台語說「知道驚的好過打罵他」,打罵是外加的,而害怕是自發的。打罵需要花費力氣,如果是親人或許勉力為之,但久了也會懈怠;如果自己知道害怕,就不需要旁人提點了。
自我警惕自然是好的,可是如果害怕到喪了膽呢?《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這意思是說如果害怕到心死了會比喪了命還要可悲。身死了的埋一埋大家就淡忘了,而心死了的依然杵在那裡,該說甚麼好呢?害那些還活著的跟著沒了志氣呀。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當然啦,中庸是最好啦,如若不然的話,過頭的好像還不如那不及的。比如說憨膽好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或許還有機會,那怕死了的連機會都不會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