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可行性

通常進行越重大的計劃表示將投入更多的資源,面對更高的風險,於是可行性分析便應運而生,期望能趨吉避凶以圓滿達成預期的目標。所謂可行性分析包含兩種面向:機構內承擔該計畫的能力自否足夠以及外在市場接受度是否已然成熟。比如百度百科說的:「可行性(Feasibility)指對過程、設計、程序或計劃能否在所要求的時間範圍內成功完成的確定。補充:包含環境可行、經濟可行、政策可行、技術可行、道德可行等。」。所謂經濟可行、技術可行等指機構承擔該計畫的能力,而政策可行、環境可行、道德可行等為市場接受的成熟度。

決策理論學派的創始人 赫伯特・西蒙 認為傳統的管理理論太注重行政效率而忽略了事情的成敗其實始於決策,錯誤的決策縱使有完善的管理去執行它亦難有重大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可行性分析偏重於機構內承擔該計畫的能力自否足夠,而忽略外在市場接受度是否已然成熟,則縱然有完善的執行能力亦難期待圓滿的結果了。

市場成熟度既然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掌握呢?有人說市場需求源於人們的生活需求。是的,人們的生活需求必然創造市場,可是這些好像都是既有的市場,早就飽和了啊;可行性分析的結果縱然可行但是落入激烈廝殺的紅海,恐怕沒有甚麼好下場吧。

有人說市場發展源於人性需求;這麼說好像沒錯,可是人性實在多變很難掌握,如果沒有實質建議好像等於沒說。於是有人說等待市場成熟太慢了,不如引領市場的風騷,直接開創市場。據說時裝界就是這麼幹的,可是如果違背了人性(太過突兀),投入大量資金好像只能鼓動一季的風潮就那個了。也就是說開創市場的想法固然很好,若還能兼顧人性的需求那才會是個良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