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無遠弗屆

《書經.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在古代,教化是政治的基礎,可是所謂道德只是人類社會的規範教條,會不會動天不得而知,但接受教化或薰陶的最多也是華文社會而已(廣義來說或可包含日、韓、越、藏等在內);不過以當時主政者的眼光而言,華夏即中土四方皆夷狄,也就是說中華就是世界的核心,從文明的中心到邊緣算夠遠了吧。
唐‧玄覽‧《題竹》:「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欲知吾道廓,不與物情違。」。人類是陸上動物,既沒有翅膀也沒有鰭,向來羨慕鳥類、魚類能夠飛天、入水的本領,所以文學作品裡不乏這類的禪思冥想,絕美歸絕美也只是文人筆墨的抒發而已,瓊樓玉宇當不得真的。
人類的夢想其實是在最近這百多來年才勉強達成的,譬如萊特兄弟終於飛上了天,譬如輪船的演進可以駛入遠洋,譬如戰爭的激勵下潛水艇也可以深潛入水了。比較令人激賞的是科技進步神速,才聽說能飛,不久後竟然上太空了。有些事情得感謝冷戰時期美蘇對抗下的潛能發揮,月球登陸過了,太空站也建置了。現在冷戰雖然結束了,但有列強必然有對抗,據說登陸火星也正在盤算著哪。
網路時代、太空時代來臨,也常被稱為無遠弗屆,其實人類的腳步仍只限於本太陽系的ㄧ隅,也就是說仍未踏出自家門口ㄧ步,只能憑藉那太空望眼鏡窺視著穹蒼,憶測家門外會有甚麼新奇的事物而已。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的本事有著爆炸性的發展,明天將會有甚麼突破任誰也說不準,說不定不久將來真的可以飛出太陽系外,繼續做那無遠弗屆的夢。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眼皮連肚皮

你有沒有過吃完飯後立即開車上路的經驗,如果沒有吃得很飽或許還不是問題,如果吃太飽撐著的,請問你的眼皮有沒有覺得沉重的直往下掉呢?此時如果你有機會停車休息的話,建議你最好趕快找個好所在闔眼ㄧ陣子;如果這會兒你正在高速公路上塞著的話,那就很不好玩了。
有ㄧ回,我沒得早餐吃,只好空著肚子開車去上班。餓著肚皮的應該會沒精神才對吧,可是正好相反,我ㄧ路精神飽滿的到了目的地,好像也不覺得餓了。已故的大企業家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演講時說他的座右銘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聽起來不大容易懂,不知道賈大師是否也是曾經沒得早飯吃就上路才悟出了這句名言呀?
明.沈采《千金記.第二三齣》:「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可見得人的行為與肚皮也是有很大關聯的。話說人就是不能過得太好,要不然就會不思上進,甚至於無聊到為非作歹了:可是也不能老是餓著肚子呀,都說沒飯吃的逼不得已只好造反啦;台諺說「苦瓜皮粗粗的,削了皮被罵;瓠瓜皮細細的,不削皮也被罵。」,該怎麼辦呢?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原來孔子早就說過吃太飽的比起肚子餓的還不如,糟蹋食物嘛。長春月刊說:「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七分飽、適度空腹且不會太餓」,則能提高身體代謝力,延緩身體老化。」,看來論語還真是挺先進的。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守恆

維基百科說:「在物理學裏,假若孤立物理系統的某種可觀測性質遵守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則隨著系統的演進,這種性質不會改變。」。讀書時學過能量守恆定律,謂在封閉系統裡位能與動能互換但總能量不變,可是所謂的封閉系統應是個概念而已,在地球上萬物皆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能量守恆必受挑戰。
《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華人的確是這樣的,不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曾離開過家鄉;可是歷史告訴我們,華人曾經經歷過數次大遷徙,何以故哉?其實不為別的,戰亂逃命嘛。歷史也告訴我們,明清以降旅居國外者眾,又是甚麼緣故呢?我想應是人口激增在故鄉謀生不易吧,可是黎民之性還是不會改變的,ㄧ旦穩定落腳之後將長住數輩人。
《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於這段經文,蘇東坡的解釋說:「夫天,豈以『剛』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蠹,故君子莊敬曰強,安肆曰偷。強則日長,偷則日消。」。天象的運行基本上是守恆的,所以常被人用來當作座右銘,可是天文知識告訴我們宇宙其實是經由大爆炸更新的,意思是說開創時必然驚天動地,然穩定後即開始守恆。
我們都知道如今是個求新求變時代,那麼在這樣的時代裡還有所謂的守恆麼?有句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意思是說不符合人性的產品將找不著市場,如此嚴重的話那麼人性又是如何的呢?我覺得人性至少有兩種層面:安定感與刺激感,兩者之間好像有些矛盾但事實就是這樣的,所以經常是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你我皆久為人類,應該熟悉人性的,我想或許是守恆為本、求變為用吧。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見微知著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這段話的後半段有些典故所以不好懂,意思是說箕子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之後就恐懼了,知道從此以後普天下的東西都難滿足商紂王了。話說象牙的名貴自古皆然,拿象牙做筷子表示窮盡奢華的心思已動,而搜盡奇珍異寶的行為已然不遠了。
報載今年(2018)2月25發生北極史上最高溫「攝氏2度」,意思是說冰天雪地的北極已經出現足以解凍的溫度了,那麼北極將在何時退冰呢?225只能算是初春,離夏日還早得很哪,莫非今年就能看到北極退冰了麼?維基百科說:「在白堊紀,北極地區的氣溫比現在溫暖很多,從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溫度推斷,當時北極地區溫度可能最高達到20 °C,最低-15 °C,並不是被冰雪覆蓋。」,那麼前面那則報導是否宣告著北極將回到白堊紀那時的氣候呢?
台灣一向以民眾熱情待客著稱,可是如果你在公路上發現駕駛人見縫就鑽的無禮行為越來越普遍,那麼民眾的熱情已然變質了,變得唯利是圖罔顧倫常。人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不大,可是駕車上路卻總是遇到各式各樣的陌生人,所以路上駕駛們的習性就好像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可以觀察到民風的演變。如果開車的都是那麼蠻橫無禮的,你能期待他們能誠懇待人麼?
別人怎麼的或許管不著,但總要管好自己吧,你有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習性也在默默改變著呢?譬如說以往鬧鐘ㄧ響便能ㄧ咕嚕的爬起床了,現在有沒有經常賴床啊,尤其是在嚴冬的清晨。再譬如說以往看到不對勁的事情就要想辦法解決的,現在只要事不關己就不再是我的事了,或者即使是責無旁貸的也是能緩則緩呢。大河始終來自小溪,崩壞多半起於不經意,古人說的「見微知著」有空時是不是該多想想了呢?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養生

百度百科說:「養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道家的法術難窺堂奧,怎麼達成延年益壽的不容易參照,而現代意義的養生正在盛行著,延年益壽這種事情應是人人稱羨的,而能辦得到的當然不能錯過囉
俗話說強摘的瓜不甜,養生既然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那麼不夠自然的揠苗助長的方法當然是不可取的。譬如說有人三不五時地吞顆維他命丸期望能夠養生,然其效果必然不如正確的食補。再譬如說道家流行煉丹養生,然而歷史上卻常聽到服丹藥而短命的,例如從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到雍正,都曾是煉丹的超級粉絲,可是皆難如願。
《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大家對養生這件事應不陌生,多少也應嘗試過,可是效果多半不佳,這是甚麼緣故呢?或許有人說方法不善吧,可是現今醫學常識發達,找到正確的養生方法不難,不會是大夥全錯了吧?其實這正是一曝十寒的現代版,養生這等事非三年五載不能見其功,最好是ㄧ生奉行才能成正果,你那麼三不五時地養養生能成麼?
物質上的養生已很難得,其實還需精神上的養生,此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譬如佛家吃素,那麼蔥、蒜也是植物為何不能吃呢?其實蔥、蒜的營養價值ㄧ流,凡人不吃就可惜了,而佛家不吃係為了不干擾其清修。再譬如說橫徵暴斂的人是離不開大魚大肉的,心性使然耳;所以你想長吃養生的食物的話,需佐以修身養性的功課,不然必不能持久的。
長壽固然嚮往之,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試想ㄧ個長壽但不甚健康的人能快活嗎?相學上有個說法,那種病病歪歪的老婦人反而是長壽的,那麼你羨慕當這樣的人麼?吃得健康、活得健康,管他甚麼長不長壽呢?有時候你不甚在意長壽,但你活得健康,而其結果多半就是長壽的。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謙虛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學校裡都是這麼教的,可是這年頭講究自我推銷,自薦(自我爭取)的好像還未必有機會,何況謙讓呢?話說古代的價值觀在近代裡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很多既有的美德都受到挑戰,那麼關於這則「滿招損,謙受益」的還管用嗎?
有時候,事情的影響是兩面的,譬如說凡事都積極爭取,機會當然變多;可是過份招搖會不知不覺間踩了別人的紅線(不管是否有心),而過度熱誠也可能招忌,讓自己成為箭靶而不自知。凡事謙讓的當然會喪失某些機會,但也會予人忠厚老實的印象,當有誠信為重的工作時,就有可能想到你了。
有時候看事情還需徹底了解原委,才能認清事實的真像,譬如說高級車的高度總是比小車低矮些(跑車就更低矮了),那麼這是有錢人的低調行為了麼?如果你是如此相信的,那就太天真了;高級車夠長,能夠舒服的躺著多好啊,所以高度總是降低的;小車太短,不那麼挺著身子怕是塞不進去的,也就是因為不得已才向上發展的。再譬如說那個叫拙政園的,也是謙卑的意思嗎?又譬如說大戶人家的四合院,難道也是低調的意思嗎?您自己體會吧。
行政學者賽蒙(Simon)曾經批評傳統行政原則為行政諺語,因為每一原則幾乎均有反原則,這意思是說不假思索的信賴既有原則是有問題的,運用既有原則時需審慎判斷運用時機以及得失,才不至於引喻失義、妄自菲薄,反正所有的後果皆需自行負責的。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優勢

百度百科說:「優勢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比對方有利的形勢。泛指處於較有利的形勢或環境或在某些方面超過同類的形勢。」。譬如在籃球比賽時,對方主將受傷或犯滿或其他因素不能上場,我方因此占了優勢。譬如現今各項工業產品生產過剩,買方市場當紅,那麼人口眾多形成廣大市場的國家即占了優勢。
形勢或環境通常是多變的,所以優勢是相對的、演化的。譬如說人口出生率較高的非洲、印度,在已往是貧窮的落後的象徵,是劣勢的;可如今盛行人口紅利,那滿山滿谷的年輕人ㄧ方面是廉價的勞工,另ㄧ方面是廣大的消費市場,這比起老人化嚴重的、人口萎縮的社會當然變成優勢的啦。再譬如說球類比賽有所謂的主場優勢,可是賽制上通常都是巡迴比賽的,也就是說大家輪流作東的意思,輪到你家時才有主場優勢。
既然優勢是相對的、演化的,那麼優勢是帶條件的,也就是非常態的。就像前面所提的人口的例子,歐、美、日的生育率是自我克制的,原本因為家庭負擔較為理想(我國稱為兩個孩子恰恰好),孩子的教育、照顧也較佳,所以在當年是優勢;可是物極必反,克制過頭後生育率越來越低,終於造成老年社會的苦果,優是早已消逝了。
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想公平也難),因為任何情況下都有所謂優勢的一方存在,只是上帝未必老是眷顧著某一方,所以認清(當時的)自我優勢非常重要。懂得發揮優勢的人通常會是贏家,忽略優勢的人等到優勢不再時則後悔晚矣。以下棋的觀點言,我的急所必也是對方的急所,可是遊戲規則是每人每次只能走那麼一步(資源有限的意思),那個懂得發揮優勢的人總是下在最急處,而不懂的就隨便下啦,所以優勝劣敗已經很明顯的了。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壓力

維基百科說:「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這個解釋不容易理解,可是曾被壓力傷害過的人一看就懂了,那是ㄧ種心力突然失靈的精神疲勞狀態,這通常好像是被叫做是「心力交瘁」的。
維基百科還說:「適當的壓力可能提高人的警覺性,使其更小心思考,謹慎行事,從而發揮更理想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則會使其困擾、沮喪和氣餒,引致腎上腺素增多,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身體健康。」。可是甚麼是適當的壓力呢?就是你還能負荷的,所以每個人的適當程度應是不一樣的。越能承受壓力的其成就的機會較大,所以想成功的人應鍛鍊承受壓力的能力;可是千萬要小心,別打穿了你的底線,不然那就可能回不來了。
通常面對上台的需要時容易有壓力,其實壓力只出現在上台前,也就是說這種壓力是預期性的。那麼為甚麼上台前容易有壓力呢?那是因為你不常上台,ㄧ旦有此需要便戒慎恐懼,害怕失常所導致;如果上台是你的例行工作,反正是經常要上的,習慣了之後壓力自然減輕了。
壓力既然是一種心理作用,那就是說壓力其實是自己給的,要怎麼減輕壓力其實只能靠自己,別人只能給些忠告、勉勵的意見。這年頭流行看心理醫生,其實僅憑心理醫生同樣愛莫能助。心理醫生仍須找出你的癥結然後給予心理建設,如果你不願或不能完成這些心理建設,那便無解了。懂得這個道理的,可以省下看心理醫生的錢(通常不少),你說還有誰更解你自己(的癥結)呢!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生生不息

世界人口雖然超過七十億,可謂多不勝數,但是少子化好像越來越嚴重了,日本、歐美都已出現衰退的徵兆,而台灣即將步入後塵。講到少子化總離不開私立大學招不到學生的問題上,以及教師員額降低的困擾;其實最嚴重的是老年社會的到來,據說ㄧ個年輕人將來差不多要負責照顧ㄧ個老的。
據說六千萬年前是恐龍橫行的年代,可如今連ㄧ隻活著的都沒有了,只能挖掘出ㄧ些化石供人憑弔,所以故事的真相是能夠生生不息的才是明日的霸主。譬如當今得勢的哺乳類吧,哪個不是繁衍昌盛,所以一直是族繁不及備載的。再譬如那些珍稀物種,攏總嘛是因為生不出後代的,(比如貓熊好了)就算是找人幫它也不見得管用。
有人說如果你在家裡發現ㄧ隻蟑螂,那代表你家已有無數的蟑螂了。據說蟑螂存在的年代比恐龍橫行的年代還要久遠,可如今恐龍安在哉而蟑螂依舊橫行在暗地裡,那麼小小的蟑螂何以制勝呢?有人說恐龍太大隻了,需要大量食物才得以生存,而蟑螂只要丁點食物就能存活了;還有人說蟑螂最會生了,ㄧ傳十、十傳百的;依我看,後者更是功不可沒。
記得很早以前,曾經出現「以蟑螂為師」的說法,可是提到蟑螂很多人怕都怕死了;其實這只是生生不息的提倡吧,螞蟻、昆蟲、甚至老鼠,很多都是生育率超高的,所以大行其道。國父曾在民國初年提倡人口即國力,希望大家多生育以厚植國力;曾幾何時,因為人口爆炸而改為降低生育,甚麼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應該還有印象吧;曾幾何時,老年社會的問題日趨嚴重,結果好像比人口爆炸還要可怕;看來還是要重新倡導生生不息了,人口紅利真的挺誘人的。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跨越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說人生是困難重重的,所以才有佛家才有所謂的苦海無邊吧。話說隔行如隔山,為甚麼呢?因為每個行業都有須要跨越的門檻。試著回想看看,從小到大已經跨越多少道門檻了呢?老師們美其名曰鍛煉,長輩們美其名曰成長,說哪個人不是身經百戰才能學有所成的。
曾經有些電影是把主角縮小了的,人被縮小時門檻變多了,需跨越的障礙不計其數。比如ㄧ片平坦的院子裡的草坪吧,頓時化成了濃密的森林,而小昆蟲化身為猛獸,想要穿越難如登天;草坪沒變、小昆蟲也沒變,其實只有自己變小了而已,困難卻接踵而來。
曾經搭過客機吧,從高空的窗戶上看到高樓大廈成了玩具,甚麼山丘啊、河流啊都不再是門檻了,完全沒有感覺的,匆匆地飛了過去;鄰座的那位睡得正香哪,完全不知道飛過了哪些地方,哪有甚麼障礙需跨越的。山丘沒變、河流也沒變,其實只有自己的高度昇高了而已,困難都不見了。
俗話說頭過身就過,或許心過身也會過吧。如果把人生的高度提高了,是不是困難也會變少了呢?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說不定身外無佛是真的,有佛庇佑的你將像佛菩薩般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呢。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春天的生機

前日到了山上,發現很多花都在盛開,這個時節應是櫻花盛開的日子,可是開的最繁盛的不是櫻花,而是各個角落裡的野花,尤其是那開著小黃花的不知名的野菜。有人說枯木遇到春天都有重新萌芽的可能,叫做枯木逢春,這麼看來好像是有機會的,那麼春天為甚麼會是如此的生機盎然呢?
話說冬天是嚴寒的,是萬物皆須面臨的考驗,也就是說大夥都在忍受著、憋著的,那麼回暖的春日不正是回復生長的日子麼,所以只要是還有芽眼的都要冒出來了。開花是為了繁衍後代,為了結果用的,也就是說趁此風光明媚的好日子,完成世代的交替,而新生的生命還有ㄧ整個夏天可供成長茁壯。
有人說春天正是讀書天,但也有人說是春眠不覺曉,其實都算對吧;都說ㄧ年之計在於春,所以春天正好用來發憤圖強,既沒有暑熱的干擾,也沒有寒冬的困頓;或許有人說秋高氣爽也很不錯啊,只是那麼晚才要努力,怎麼比得過開春就振作的呢?還有春眠不覺曉其實也不是甚麼罪過,都不醞釀氣氛的話怎麼繁衍後代的呢?
道家說個人就是個小宇宙,既如此,那麼春暖花開的日子應也是心花怒放的日子吧。春天的生機蓬勃發展著,是不是個人的生機也應該是砰然大發了呢?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了,你的生機、你的壯志是與大宇宙相呼應的;如果不是,那問題大了,會是英年早衰的象徵嗎?都說哀莫大於心死,趕快想辦法喚醒你的生機吧,哪怕是野心也罷,總比沒心思好。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三月亂穿衣

都說初春是乍暖還寒的時節,果不其然ㄧ會兒還像冬天、ㄧ會兒卻像夏天了。天氣多變,那麼人們能怎麼辦呢?怕冷的還穿著冬衣,怕熱的已然穿著短袖衣服了,這就是俗稱三月亂穿衣的由來。俗話還說春天後母面,這後母可厲害了,翻臉像翻書一樣,乍暖還寒只是前菜而已,前些年的三月底甚至四月初還曾經降過雪呢。
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的體質就是不一樣的,酷寒的冬天都有人是短衣短褲過日子的,我以前的單位就有那麼ㄧ位是這樣子的,寒流來了照樣還是短衣短褲。當然也有天生怕冷的,稍有寒意已是羽毛衣、雪靴上身,寒流來了則是恨不得能把棉被裹在身上。
如果年輕時不怕冷,那麼ㄧ輩子都不怕冷麼?看來未必,台諺說「囝仔人卡撐三斗火,A()當炊稞。」(小孩子屁股上有三斗火,可用來炊稞),意思是說小孩子氣盛通常是不怕冷的;可是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已怕冷了,不是嗎?按照醫學的說法,那是新陳代謝衰退了,身體發熱的機制已然退化,也就是老漢難提當年勇了。
都說老年人氣血枯衰,偶遇風寒大概就要感冒了,而感冒的後果難料,有時候還挺嚴重的,就算運氣不錯也會讓人難過好ㄧ陣子的。所以已經沒有本錢的還是要忍著點,年輕人少穿衣服的把戲看看就好了,千萬不能心血來潮跟著耍帥,套句老話,已經沒屁股吃那種瀉藥了。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規矩

從小就聽老師說要守規矩,那麼規矩到底是甚麼?在何處守該怎麼守呢?《禮記·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孔穎達 疏:“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那是說「規」就是學生會用的圓規,「矩」大概是具有直角的三角尺吧,用來畫出正方形的。莊子徐無鬼篇:〝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今日偶而會用的成語「中規中矩」原來竟然是相馬用的標準呢。
如果要大家守規矩,意思是要大家非圓即方;真的是那樣子的嗎?未免太奇怪了吧!如果把它修正為該圓的時候要圓、該方的時候要方,會不會好一些呢?可是到底是甚麼東西一定要圓或一定要方的呢?老師好像從來也沒說明過,對小小孩而言太模糊了吧。
有人說做人要圓、做事要方,可是做人太圓的謂之鄉愿,做事太方的謂之死板,這麼樣的好麼?有人說不論做人、做事都要保留彈性,只是這樣的話不就是既不圓也不方了麼,這是不是就沒有規矩了呀,老師說沒規矩的不乖,可是要捱罵的。曾經看過父子騎驢的故事,怎麼跟這段情節有些像呢!
金瓶梅第四十九回:「公道人情兩是非,人情公道最難為;若依公道人情失,順了人情公道虧。」,其實公道自在人心,該怎麼著大家心裡有素的;只是各有各的盤算,那就未必講真話了。或者說誠懇做人的應該憑良心做事,如果你我的良心就是有些不一樣的話,那就商量著辦吧,千萬別傷了和氣,都說和氣生財的嘛。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在娛樂中學習

台灣的國民教育已延長至高中,每個國民至少要念十二年書,按理說受教育是種幸福,可是如果你問同學的話,答案未必是如此。這從同學成績的普遍不甚理想,以及部分同學不想上學的情況可見一般。可是,如果學校辦起園遊會這類的活動,情形將大為改觀,同學的歡樂聲以及認真程度將讓你印象深刻。
是不是同學們不喜歡讀書呢?好像也不是,學校圖書館裡的漫畫書可是大大地暢銷著哪,如果把教科書都設計成漫畫書,效果將大為改觀吧。或許把教科書都設計成漫畫書有違常態,或許有些科目不容易改為漫畫教材,反正目前看來是不可能的。我曾經上過把課文當故事講的國文課,因為老師的唱作俱佳,到現在都留有深刻印象,可見得功效之卓著,所以「為與不為」只是觀念上的改變罷了。
就說園遊會好了,雖不是教育課程,學問也是有的。譬如如何設計產品、如何招呼客人、如何促銷、如何面對與解決問題等,這些在畢業後的就業日子都是必須修煉的,其功效可能強過課堂上生硬的課文很多。講到課文,有些甚至只是為了升學考試用的,就業後根本就派不上用場。還有辦園遊會其實就是團體活動,學生因此可以學習到如何進行團隊合作,以及如何善盡職責。
網路上說甚麼都可以賣、甚麼都不奇怪,而現今都已經是網路時代了,不是嗎?那麼上課方式為甚麼只能是傳統的那一種呢?鄧小平不是說「管它黑貓白貓,會捉老鼠的才是好貓。」,既然有很多方式可以使上課效果更好,那麼拘泥於既有的形式聰明嗎?相信在娛樂中的學習效果才永遠是最棒的。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沒有劇本的故事

世上所有的影展都有最佳劇本獎,可見得好劇本對戲劇的表現是功不可沒的。無論是電影或戲劇,演員們風流倜儻的表現常令人耳目一新;可是雋永的劇本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如果沒有好劇本的話這些看來談吐文雅的演員們將不再是出口成章的人了,大概會是與你我的閒談差不多了吧。
話說人生是個沒有劇本的故事,是自然發展出來的,那麼沒有劇本的故事會精采嗎?怎麼讓人生的故事雋永呢?以統計學的立場,只要樣本數足夠,其中必然有好樣的(如白手起家的),但是大部分應該是不怎麼樣的泛泛之輩。別人的故事精采與否暫且不論,自己的故事是否精采能不關心乎!你對你自己的故事該怎麼看待的呢?
話說不平凡的總是出於平凡處,俗話說的歹竹出好筍,就是這樣的故事。中國人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上進、能青出於藍,於是拼了命也要擠出錢來讓孩子深造;可是夢想是父母的,孩子未必能深刻體會,反而是那些孤臣孽子們吃夠了苦方知甘甜的滋味,拼了命讓自己出頭天;也就是說前途不是命定的,也不是父母能安排的,而是自己譜出來的。
話說回來,你是歹竹抑或是好筍呢?北宋汪洙寫的《神童詩》:「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意思是說歹竹抑或好筍本無一定,你想怎麼樣便怎麼的,只要加上自身努力及貴人們適時的提攜(天助自助)就可以了,誠心期待你這齣沒有劇本的故事可以轟動、可以雋永。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讀書無用了麼?

看到ㄧ則報導:「任教於日本杏林大學的大陸學者劉迪在環球網發表文章,引述日本一項調查結果,半數日本大學生每日讀書時間為零。劉迪說,作為一名身在日本教學的教師,對此也深感困惑。」。台灣向來容易接受日本的影響,很多次文化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其實在台灣也有年輕人不想讀書的趨勢,深怕這樣的風氣會被傳輸過來。
南宋陸遊的ㄧ首對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都說讀書是為了吸取別人的經驗,以免後人ㄧ再碰觸那前人曾經撞過的壁,這些道理聰明人應該懂的;如今有那麼多年輕人不想讀書,莫非是覺得讀書已然無用了麼?如果大環境總是那麼不景氣,是會讓人覺得讀書沒甚麼用的(只能學非所用地打零工),可是實地從事研究發展的不都是恨不得能從先進處取經的麼,不是嗎?
學問、技術應該都是累積出來的,以ㄧ個人的畢生精力,難有獨力發展然後就成為宗師的。也就是說必須借助別人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在某個領域求得ㄧ些突破;個人的功勞其實也就是這麼些許突破而已,而在人才濟濟的情形下就能蔚為江河,乃至於匯流成海了。
莊子曰:「 哀莫大於心死, 而身死次之。」,莫非半數的日本大學生已然心死了麼,這樣的氣氛可是很容易傳染的,希望台灣能幸免於難。台灣現今流行著小確幸,其實已經有暫時逃避大環境艱難的意思了,但是還沒有到了心死的地步,可如果長此以往的話恐怕惡夢將成真,期望當今英名的領導人等可以想出辦法來。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寫作的方法

現代的國民教育已到高中,也就是說至少要讀十二年書,每年都有國文或國語課,也幾乎都有練習及考試寫作文,那麼作文能力應該駕輕就熟囉;其實不然,從考大學時的作文分數得知,很多人仍是不在行的,甚至於還是害怕作文,怎麼會這樣呢?或許有學生說他的作文寫得不錯了,可是問他寫作的方法是甚麼?依然是一問三不知,只是老師的評分還可以罷了,那麼寫作是否應該講求方法呢?
都說做事要有原則(或要領),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我覺得寫作要有三原則,那是結構性、完整性與故事性。或許有人懷疑為甚麼正好是三個呢?那是因為原則多了等於沒有原則,而剩ㄧ、兩個的話好像少了些。還有你的原則大可以跟我講的不一樣,只要自己覺得實用且就手即可。
老師說作文的開場白(破題)要好,最好套上古代名人的話才夠吸引人,於是學生們想破了頭也未必找得著那句好詞,而時間卻不怎麼等人,於是越急越想不出來可怎麼辦呢?其實這是犯了頭重腳輕的結構性問題,開頭或許夠精采,可是把話都講完了、講死了,後頭將難以為繼啊。這好比說是看完第一段就無需再往下看了一般,接下來大概皆是重複的話,更別提會有甚麼結論了。我覺得第一段應寫成問句,把疑問點先點出來,接著再抽絲剝繭、料理一番,就不會有寫不下去的問題了。
朋友間相互的談話可以很簡潔,因為我們是認識的人,說頭便知尾,放個屁就知昨日吃過些甚麼;寫作是不ㄧ樣的,如果你簡潔慣了,會讓人有辭不達意的感覺,尤其是第一次看你作文的批卷者。還有,把事情寫完整了還有豐富情節、潤飾文筆的作用;可是也不能加油添醋、橫生枝節地過了頭,會虛胖的,還是瘦不露骨,豐不垂腴才是上品。
有些人個性耿直,有甚麼就說甚麼,差不多是ㄧ根腸子通到底的架勢,這種人好相處,可是寫起作文似乎少了味道。如果作文像說故事一樣娓娓道來,就比較吸引人了。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蓋因情節曲折有趣,甚至出人意表,所以作文也需轉折,才能增加深度,以厚植可看性。還有,故事總是有個結局的,所以千萬不要寫出沒有結論的作文來。
原則弄清楚了是不是就能寫出好文章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武俠小說裡只要有武功心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談甚麼內力啊、修為啊甚麼的了,你說這樣像話嗎?有原則當然需要多練習,才能嫻熟應用這些原則,才能展現你的功力,不是嗎!故事聽完了,想想你的原則該是甚麼呢?如果真沒甚麼概念的話,借用我的亦無妨,不會小氣到要你還的。還有,最重要的是要多練習喔,所謂功力是要自己修練的,絕沒有武俠小說裡說的那種傳輸內力的事。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春意鬧

小時候聽過ㄧ首劉藍溪唱過的歌(杜鵑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這首歌旋律優美,偶而還會不經意的哼出。可是哼久了覺得怪怪的,三月天怎麼會是淡淡的呢?不知道作曲者是怎麼發想的,竟把花紅柳綠、百花怒放的春天說成淡淡的,那豈不是把彩色弄成黑白的了麼,是為了詩意嗎?還是少女情懷呢?
同樣是春天的日子,林徽音寫出了《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清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原來春天的感受可以是如此的不同,可以是默默思念的,也可以是高聲詠唱著的,只要你喜歡。
掰完了現代的來首古代的,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無邪的春風在詩人的口中竟然說起風花雪月來了,真是莫道春日暖,只提春意鬧啦。
春天就是這樣的,數木可以各開各的花,人當然可以各唱各的調,可見得在春日裡意興來了,靈感就跟著來了,儘管把心裡想的說出來吧,管他禮教、思想是如何被約束的。如果視界都像王之渙所寫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那不就慘了。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主動與被動

關於主動,Wiktionary說:「你要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主控權。」,掌握主控權應是ㄧ般人的潛意識念頭,中國人向來有「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觀念,爭取主動豈可落人後呢?那多沒面子啊。此外,主動還有積極的意思,頗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氣概在裡頭,故而能「誠於中,形於外。」,展現出儒者的風範來。
相對於主動,被動的當然就是等著別人來敲門囉,那麼主控權、積極的態度等方面都將落空了。如果看事情只能有ㄧ種價值觀,所有被叫做被動的都難以翻身了;可是如果大家都在爭取主控權,社會將成何模樣呢?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應是免不了的,恐怕各種鬥爭的手段也都將現形囉(俗稱刀刀見骨)
都說社會應以祥和為重,這種互不相讓的場面恐非大眾之福吧。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意思或許是說爭還是要爭的,但須合乎「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君子規範(或許是刀刀見骨之後仍應相互包紮的意思吧);其實社會上被動的還是占了多數,被稱為沉默的多數,而他們才是社會的安定力量。
莊子的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如果把知改為爭的話,就成了「吾生也有涯,而爭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那麼吾生該如何看待呢?其實主動是要花力氣的,事事主動等於亂槍打鳥,毫無效率可言;所以那些主要的、該爭的當然要爭,其餘的就養養精神好了,待精神養足了後發先至如何?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一物降一物

我們都知道大象是陸上最大的動物,可是大象竟然怕蜂群你相信嗎?小時候聽說過大象怕老鼠,覺得很有趣;或許大象只是不喜歡老鼠,未必真怕。BBC的某個節目指出,非洲的大象經常走入人類的農田侵害莊稼,而人們除了違法的開槍射殺外幾乎無計可施。據古老的傳說大象是害怕蜂群的,於是經過實驗證實之;後來農田的外圍被掛上一圈懸空吊著的蜂箱以為防範,據說效果還不錯呢。
近來盛行有機栽培,可是病蟲害ㄧ大堆,灑了農藥都不見得管用,何況不用農藥呢?還好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科學家找出了ㄧ些生物防治的辦法,也就是一物降一物的充分發揮。維基百科說:「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或生物害蟲防治(Biological pest control)是病蟲害防治的一種方法,使用生物緩解昆蟲、蟎蟲、野草和病態植物對人類農作物、環境等造成的破壞。這種方法依靠的是捕食、寄生、食草動物的進食等自然機制,但一般需要人類主動進行管理控制。」。
商場如戰場,你的敵人必然不少吧,那麼你的對手們怕些甚麼你清楚了嗎?科學家能找出生物防治的辦法是因為充分了解了這些生物,知道其生剋的因果關聯,你既然有敵人怎麼能不摸清他們的底而冀望打贏他們呢?還有你的對手們應該也正在摸你的底,是不是也應該清楚自己的短處吧,所以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21卷:“錢鏐與二鐘商議道:'我兵少,賊兵多, 只可智取,不可力敵 ,宜出奇兵應之。'”。兵再多也會不夠用的,何況真的是兵少,所以智取永遠是最上策。俗話說打蛇需打七吋,就是ㄧ招擊中要害的意思,所謂ㄧ招是指奇襲,再要下ㄧ招的話人家早有防範了,而擊中要害是能發生效果的意思,否則不痛不癢的,徒樹強敵罷了。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感恩惜福

記得以前接受別人的幫忙都是說聲謝謝,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慢慢演變成說聲感恩了。說聲謝謝感覺上好像是進行了ㄧ樁交易,別人給你好處然後回以謝禮(雖然只是口頭的);說聲感恩就不一樣了,那是ㄧ種打從心裏的領受,有知恩圖報的意思,感覺誠意多了。感恩惜福通常是被連用的,意指不只領受了,更要珍惜之。
感恩有兩層意義:ㄧ是對人,二是對己。譬如飲水思源好了,人有行善的心,供人茶水是行善的體現,那麼ㄧ聲感恩可以讓行善的人受到肯定,使其更執著於做這樣的善事。對人說聲感恩,是感受了別人的善意,因為知道感恩,這個善才得已昇華,不會像那杯水一樣穿過腸就完了,會在你身上留下善的因子,成為另一個行善的人。
惜福也有兩層意義:ㄧ是知福,二是知福了才會惜福。俗話說身在福中不知福,那麼再多的福對你都成了多餘的東西,或者是不怎麼消化的,那豈不是浪費了乎。既知是福,才懂得慢慢享受之,讓自己倘佯在幸福中長久些。醫生說吃東西要細嚼慢嚥才健康,其間道理似乎有些相通的。
感恩惜福好比是精神上的新陳代謝。有感恩的心,就感覺受到祝福了,有惜福的念,這個祝福會保留更常ㄧ段時間。精神上的新陳代謝與身體上的新陳代謝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身體上的新陳過慢時人會營養不良,而代謝過慢時人會發胖;精神上的新陳過慢時人會空虛,可是代謝卻是隨著時間自動消失的,慢些反而受益良長。其間奧妙,知者知之,聽者亦可體會之,而不知且不聽者恆不知。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怨天尤人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論語‧憲問》: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解曰:「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無以甚異於人而致其知也。」』。今人多怨天,蓋因懷才不遇,或者遇人不淑;今人亦尤人,謂眾人皆排擠我,那麼這種日子到底該怎麼過得下去呢?
話說怨天無益,因為天地不仁,這在道德經早已闡述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既然天地不仁,那麼呼天搶地便是惘然。譬如天災盛行,氣候反常吧,科學家已經證實那是人類破壞大自然導致的反撲,應該自我反省的;或謂吾人只是升斗小民擔不起干係啊,那麼誰要你只是個升斗小民呢?不都是用來墊背受罪的麼!此之謂犧牲的呀。
話說尤人無用,因為人多自利,如果你和某人的利益休戚與共,早就跟你合作愉快了,如何會排擠你呢?多半是因為你頂多像個雞肋,食之無味所以放棄了;或者是在那無魚蝦也好、無青菜豆腐亦可的青黃不接時段,用來墊檔的;那麼人才既已滿檔時,自然將你淘汰囉。
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好,那聖人孔夫子到底是怎麼解決的呢?孔夫子説應「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自立自強然後人人敬之的意思。如果你經過努力之後已經成為一方人物,那麼說起話來自然有份量了,不需要再拿大聲公擴音的;如果你的本事不過爾爾,趁早回家修練吧,才不至於召來譏言相向,傷了幼弱的心靈;或者你把這些冷言冷語當作砥礪,用來激發你的鬥志吧。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遙想當年

宋朝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公瑾當然是位風雲人物,蘇軾的手筆更讓他意氣風發直入人心,好像英雄人物就該是那樣的,歷千年而無損其氣概啊。(雖然事實的真相是公瑾最後竟被孔明給氣死了,實在是英雄氣短啊)
記憶容易模糊,因此產生了ㄧ種朦朧美,最後只剩下感覺美好的那一部分。至於為甚麼會這樣呢?或許人心總是向善、向上的大概會是ㄧ種答案吧;因為向善所以忽略掉不完美的、因為向上所以忽略掉不光彩的。如果老是記得苦難的、難堪的日子,對心理健康也是ㄧ種傷害,不如隱惡揚善,至少維護住僅有的尊嚴。
對個人而言,遙想當年都在做些甚麼呢?如果是男生的話,大概離不開軍中的那段日子吧,那些有趣的、尷尬的、被磨練以至成年的數不盡的話題。長官都說合理的訓練是訓練,不合理的訓練叫磨練,那麼你心裏又是怎麼說的呢?如果是女生的話,或許會是那初戀吧。那個隔壁班的帥氣的男孩今天怎麼沒來了呢?他有沒有注意到我,還是早已偷偷地喜歡上我了呢?
今日就是明日的昨日,多年以後的遙想當年或許指的就是現在吧,那麼現在有甚麼豐功偉業可供未來遙想的呢?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在等待記憶的模糊使其美化呢?果真如此就未免太遜了,文章當然難免添油加醋一番的,但是總要有些像樣的骨幹或素材才好發揮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身在福中不知福

張三從小家境平凡,需要靠著勞力活養家活口,因此身體還算硬朗,早睡早起吃得飽也睡得著,生活似乎是無憂無慮的,只是需用錢時口袋略緊而已。中年以後學人家做些小生意,慢慢地小有成就,口袋似乎漸漸深了;但生活習慣也跟著逐漸改變,不再早睡早起,連運動都變少了,而且好像跟上了文明社會的流行,富貴病逐漸纏上了身。
先說失眠這件事好了,以前只要貼在床板上,沒有合不上眼的,攏嘛是立馬就睡著了;哪像現在需要數羊、數豬、數甚麼的,還要數到忘記數到哪了,才能迷迷糊糊的昏睡過去。以前的睡眠總是香的,連睡夢都是甜美的,美到天上掉下寶來;現在的睡眠只能是湊數的,勉強睡上個把鐘頭,有時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煩惱些甚麼,是國仇家恨嗎?
再說便秘這件事,那個形容生孩子比較利索的不是都說好像上個大號ㄧ樣快的嗎?也就是說上大號這件事的速度應該是要很快的才對呀,雖不好比說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那樣,至少速度上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吧;怎麼現在變成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了呢!還有那個菊花台都被弄痛了,真擔心哪天成了寡人有疾的哪。
都說營養過剩、體重過重容易得高血壓,看來一點也沒錯,張三發覺高血壓也找上他了。高血壓到底是怎麼回事張三其實不清楚,只是有ㄧ回跟著別人去作身體檢查時發現的,可是醫生說得繪聲繪影的,再不注意的話小心中風了。說到中風張三就有概念了,村子裡三不五時就會有人發生中風的事,當場掛掉的也就算(幸運)了,搶救回來的弄個一手ㄧ腳癱了、口歪眼斜的多受罪呀,所以張三很聽話的克制著飲食,雖然心裏老大不樂意。
小時候念過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張三覺得越來越能體會這首詩的真義了,想當初幹著體力活的時候,今日事攏嘛今日就畢了,下工時找個三五好友路邊攤吃點小菜喝杯小酒,酒酣了也聊暢快了再回家睡覺,日子多麼快意的呀!現如今雖然比較有錢些,可是身體卻走樣了,都說失去的才知珍貴,看來都是真的。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怕開天窗就提前準備吧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我看啊如果從做事的方式(性向)來看,人可以粗分為兩大類:充滿爆發力的人以及默默認命幹活的人。充滿爆發力的人不論做甚麼事情,捲起袖子來就開始幹活了,遇上困難嘛逢山開路、逢水架橋,反正擺平它們就是了。而默默認命幹活的人凡事需要判斷衡量再三,然後競競業業的完成它,你或許可以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其做事的謹慎,因為生怕搞砸了些甚麼。
那種充滿爆發力的人需要一些天賦,譬如使不盡的勇氣、用不完的精力,你或許可以說這樣的人運氣通常都很好,好像碰不上甚麼困難;其實是幹勁與速度克服了一切,遇上甚麼缺失很快地就捕回來了,以至於令人忽略了困難的存在。還有,就算是有天賦的神力,老了以後可就不管用了,那麼也會自然降格成為默默認命幹活的人啦。
你若沒有天賦,或者天賦用盡了,只能當那默默認命幹活的人。這樣的人為了怕出錯,凡事需要作計畫,並時時地調整之,因為出錯了就難有餘裕可資補償。有時候這麼小心翼翼的反而限制了格局,沒有萬全準備的話,隨便的機會是不敢輕易嘗試的,以至於錯過了些甚麼。(還好,因此也少面對諸多風險)
如果你是那默默認命幹活的人,又沒本錢面對開天窗的衝擊的話,凡事就認命的提前準備吧。譬如說大考當然要提前準備囉,而且越前面準備越好,所以可能高ㄧ就已經在準備高三的功課了;可是很奇怪,明明提前準備了這麼久,好像不見得比別人優秀;就說隔壁班那個號稱天才的實在看不出已提前準備了甚麼,天天好像都有時間玩,可是有時候還考得比你好,你說氣不氣人;其實啊,隔壁班那個號稱天才的就是那種充滿爆發力的人,你們的性向是不一樣的。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放空的心境

現代人的煩惱特別多,老是被憂鬱、失眠啊甚麼的糾纏著,彷彿上輩子欠的債必須於此輩償清;其實所有的債務都是這輩子欠的,而且很多是自找的。俗語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很多人試著看身心科、吃安眠藥,甚至放浪形骸以求解脫,但通常是無效且成癮的,何不試著放空呢?
清 王韜《<幽夢影>序》:“以飄忽之思,運空靈之筆。”,空靈好像是很唯美的,那麼空靈是甚麼意思呢?我覺得那是放空以後所產生的現象,也就是屏棄世俗的雜念(競爭心、忌妒心等)然後見到真我的境界。或許就是佛家所說的身外無佛吧,而放空正是你尋找心中之佛的法門;這樣的感覺只有你真正放空之後才能體會,難以言傳的。
放空有那麼神奇,那麼如何放空呢?首先,你要放棄計較,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此時真理、道義才會浮現於心中,才懂得為對方著想,知道如何發揮同理心,或許困難就是這麼迎刃而解的。其次,放空的意義在於跳脫舊思維以便創造新靈感,有時候忘掉既學的一切是很困難的,可是不這麼做怎麼有全新的見解呢?最後,放空需放下既有的榮耀,試想你的碗裏已經堆滿了一些舊有的身分地位,怎麼夾得了新上的菜呢?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擁有的太多了負擔便重,如何走得了漫漫的人生長路呢?把這些既得的用掉以發揮其效用才能使人獲益(但不必為己),負擔輕了不正是外出雲遊的好時機麼!此身既在雲遊中,自然心曠而神怡,諸多煩惱當然就上不了身囉。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收斂與擴散

孟子盡心上(二十九)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事情的進展多半需要判斷,是否繼續或者改弦更張需有依據,否則掘井九軔而不及泉時應很徬徨吧。掘井九軔雖不及泉其實還是有諸多跡象可資判斷的,譬如泥土的溼度變化、土質的改變(比如遇到岩盤)等,都可作為考慮的方向。
科學時代應有科學方法上的衡量手段而不是繼續土法煉鋼,一般而言通用的科學方法可觀察事態的演進軌跡作為預測。如果演進軌跡是越來越集中的叫做收斂,也就是說答案已呼之欲出;如果演進軌跡是越來越外放的叫做擴散,意指難以歸納出結果了。
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種面向,其實每個面向都是一種觀察的標的。有時候從正面看不出任何端倪的,但從反面卻可以立馬看出跡象,如果只知道從正面看待事物的這就叫做迷思;所以聰明人做事須秉持多面相的持續觀察然後進行持續的修正,才好掌握全盤,循序漸進。
話說人生本是探索的過程,既是探索就需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方法,要不然走入死胡同或懸崖而不自知,那就危險了。如今的科學分門別類太過精細,而隔行如隔山好像轉個彎就陌生了,何況越新的東西就越無既成的方法與工具;收斂與擴散的觀察法雖然早就存在,有時候越簡單的反而越實用,如果你沒有更好的點子就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