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是生產生絲的ㄧ個工序,即把整顆蠶繭還原成一條線,通常被比喻由淺入深,逐步分析,探求某件事的真相。抽絲剝繭的第一步是把蠶繭煮了以化解蠶絲的黏性,第二步把蠶絲的線頭找出來,然後拉出來捲在線軸上;這樣的工序怎麼能解釋成由淺入深,逐步分析,探求某件事的真相呢?實在令人困惑。
抽絲剝繭的範圍明確,就是這麼一顆蠶繭,如果不明白運用水煮的方法,想解開它是很困難的;可是一旦水煮了只需要眼明手快的把蠶絲的線頭找出來就行了,反而是怎麼安排線軸,以怎樣的速度捲動才不至於拉扯斷了,又能兼顧生產的效率;你說這與「由淺入深,逐步分析」能扯上甚麼關係呢?有時不得不佩服穿鑿附會者的想像力。
看過偵探故事吧,比如中國的彭公斷案,或者西方的福爾摩斯的偵探故事。人海茫茫的,誰都可能有嫌疑,怎麼找出嫌疑犯來呢?這是範圍不確定的挑戰。俗話說走過必留下足跡,其實現今的微跡證辦案可以掌握的豈止是足跡而已,所以這是方法上的挑戰(古人的方法相當有限)。犯案必有動機,這是案情發展的關鍵,如何掌握犯案者的動機其實才是當偵探的最大挑戰。探案的挑戰明白了,可是如果不用抽絲剝繭的成語來形容這樣的過程又能用甚麼呢?還是將錯就錯吧,反正都懂的。
勉強找一個更適用者的話,或許可以用「順藤摸瓜」來形容(此瓜應是地瓜而不是其他甚麼瓜)。辦案的重點是要掌握住辦事情的原則:首先:對象是人的話要掌握人性,是物就該掌握物性;其次:方法與工具要講究,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是吧;還有,要排除不相關的人事物,收斂了才好找出真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