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大無畏

教育百科說:『大無畏形容極為勇敢。如:「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去執行警察勤務。」』。這麼說,大無畏的精神就是指「極為勇敢的精神」嗎?既然已經極為勇敢了,為何只提精神呢?難道說不該化為實際的行動力嗎?還是說這精神只是種場面話,好比那政客們常說的「在精神上支持你」,至於實體上是否支持你就要看你的後續表現了。

也有人說『「無畏施」源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有印光大師

企業經營需要融資,而銀行通常以企業的規模為指標決定是否融資,於是企業的經營者拼命的擴大市占率,以博取銀行的信任。企業的擴張是門學問,時機對了的話,經營等級更上層樓;可是如果時機錯了呢?說不定由天堂直墜地獄了呀;據說企業界還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企業夠大了,連國家都害怕它發生事情,那麼便無所畏懼啦。

也許大無畏也是種處事態度,比如說膽子夠大的話就無所畏懼了。至於膽子要怎樣才算夠大呢?其實比對手的大些就夠了。世間事的公平性有時候不太符合邏輯,比如說超過六十分的算及格,那麼拿到六十分的與五十九分的實力差了多少呢?應該只差些許運氣吧,但是你說及格與不及格的差別有

得道者多助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文言文常有省略掉某慣用字的習慣,造成後人閱讀上的困擾,比如說這篇的得道者應該是指得正道者而言,把「正」字加回去大概就能看得懂了。

文章好像看懂了,可是正道是指什麼呢?翻成白話文的話,大概是正義的意思。當國家之間發生爭執時,必然都搶著說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或許孟子講的「得道者多助」確是至理名言,大家都心有戚戚焉吧。可是正義又是什麼呢?維基百科說:「正義或公平正義(英語:justice;德語:Gerechtigkeit)是關於適當安排社會內的東西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學、法學和神學歷史上不斷思考和辯論的話題。」。

為什麼「正義」會不斷地發生思考和辯論呢?最大的問題在於各方對正義的見解不盡相同,但卻都認同正義是最該堅持而不能退讓的。比如說回教與基督教都說要信靠唯一的真神,這「信靠唯一的真神」就是大家共通的正義,可是回教與基督教都認同的唯一的真神是指同一位嗎?如果不是的話,那就難分難解囉。

撇開信仰這道無解的題,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沒問題吧!偏偏東西方的價值觀也是不怎麼一樣的。比方說西方重視資本主義,而東方重視社會主義,大家都認定自己的主義必然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可是資本主義怎麼能等同於社會主義呢?所以啦,東西方的爭端也是沒完沒了的了,那麼你說究竟是誰得正道了呢?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控制

百度百科說:「控制是指為了確保組織內各項計劃按規定去完成而進行的監督和糾偏的過程。」。這意思是說控制之前你已有一份計畫在手了,你依這份計劃來檢視偏離以便出手進行干預。可是有些人被說成是控制狂,難不成他的手裡有好多計畫以便控制許多人嗎?

故事需有開端,我們先來探討這些計畫或規定是怎麼來的。首先,每個組織都有所謂的上級,計畫好像都是從他們那裡核定出來的;可是上級好像沒那麼多空閒編排下級們的計畫,而是下級們在被上級要求之下自行訂定出來的。那麼上級要求些什麼呢?通常是績效吧。至於控制狂的計畫呢?那些計畫是控制狂們依自己的感覺隨時調整的,外人因為難以得知所以經常動輒得咎的呀。

控制要有效果的話需要有掌控人的手段,通常分為獎勵與處罰兩個部分,也就是聽話的予以獎勵而不聽話的給予處罰囉。所以稱職的控制人須有權柄與資源以執行賞罰,這應是先決條件;可是如果弄擰了賞罰的標準與時機,再多的權柄與資源也會不管用的。

俗話說上有政策而下有對策,上級為了績效而進行控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控制到令人難以忍受的話,下級們的陽奉陰違就會層出不窮了。控制通常與人性相違背,好像從來沒有人認為被控制得很爽的,所以控制的力道需要適切,須在控制與人性間找到平衡點,過與不及都不太好。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Hold住

維基百科說:『「hold住」是香港人創造的一個詞彙,最早在香港、廣東、廣西等地流行,有自信、堅持等意思。』。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網站「互動百科」,公佈了「2011 網際網路十大熱詞、年度漢字」。其中發源自台灣的「HOLD住」,獲得接近三百萬次的點擊票選,高居熱詞榜首。』。

據報導,在201189日 的《大學生了沒》中,一位名叫miss lin的網友以誇張另類的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語、扭捏妖嬈的姿態向大學生們介紹什麼是Fashion。其極度誇張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觀眾,miss lin的口頭禪是“整個場面我要Hold住”。

HOLD住」當然是時下年輕人的,或者是藝人的慣用語,在突發的場合或許有其特效,可是這樣的理念或心態適合於一般為人處世的場合嗎?或說次文化對社會的行為仍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HOLD住」能當作領導統御年輕人的特殊辦法嗎?

鄧小平的名言「管牠是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套用鄧先生的辦法,如果年輕人就是信「HOLD住」這一套,你拿來跟年輕人套交情或許就對味了。可是如果你期待以此「HOLD住」年輕人的的可靠性與耐性,或許要大失所望了。「HOLD住」只是場面話,可以「HOLD住」氣氛,但是「HOLD不住」品質的。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臉譜

維基百科說:「臉譜是指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化妝圖案,因為這些圖案均有特定的規格,所以被稱為臉譜。臉譜的作用是運用不同的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種特質,例如忠奸善惡等等。」。如果你曾看過京劇,就會對演員臉上鮮明的臉譜產生深刻的印象,中國戲曲當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分,那麼這些臉譜對中國人產生什麼樣影響呢?

戲劇是朝廷教忠教孝的重要工具與手段,時至今日,朝廷沒了且民智已開,是否不再需要教忠教孝了嗎?其實民主時代的社會風氣依然重要,有些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的社會相對安定,與教忠教孝的傳統觀念有很大的關係。教忠教孝當然需要適當的工具,而臉譜應是最好的圖騰了。

我們從小就知道,關公是個大紅臉、曹操是個大白臉、張飛是個大黑臉,這就是臉譜給我們的既定印象,而其忠孝節義的概念也因此進入我們的思想,成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可是日常生活裡的人們的臉上都不會有臉譜存在,怎麼辨別忠奸善惡呢?所以真實的世界裡其實需要另一套識別的方法,而最簡易的做法大概是與既定的臉譜的性格與行為做比較吧。

演員在一齣戲裡一直是同一個臉譜與同一種性格,比如說關公永遠是大義凜然的人;可是在真實世界裡的人的性格好像不可能是完全固定的,會隨著時事背景而改變,如果能貫徹大義時當然以關公為榜樣,可是如果有不得已的苦衷時還能這麼貫徹嗎?包公的戲裡有一段大義滅親的情節,彰顯包公的鐵面無私,可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嗎?那豈不是處處有包公了麼?所以啊,善惡從來不是絕對的,除了固有的傳統觀念以外還須培養自我判斷的能力。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大破大立

國語辭典說大破大立的意思是澈底破壞舊有、傳統的思想與制度,然後建立起新的思想與制度。如:「滿清末年,政治腐敗,積重難返,孫中山先生以為非經一番大破大立的改革,不足以救國家、救民族。」。大破大立通常應在歷史的轉折點,以開啟新的時代。

如果你有改建老房子的經驗,拆房子比較快,通常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動手拆時只見塵土飛楊屋倒牆塌,房子很快地成為廢墟,接下來只剩下清理的工作便完成了。可是建房子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從挖地基到綁模、綁鋼筋、埋管線然後灌漿,接著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拆模,之後重複地綁模、綁鋼筋、埋管線、灌漿然後等著拆模,毛胚屋的樣子才慢慢地一層一層的出現了。毛胚屋當然還不能住人,需要經過完善的裝潢之後才成為你的家。

以上的故事告訴你,大破比較快但大立就需要漫長的時間了。如果把改建房子換成改造樹林的話,大破依然只須數日,然而大立恐怕需要花上好幾年才管用了。我們的建設通常分為硬體類及軟體類,硬體類的大破大立好比改建房子,而軟體類的大破大立好比改造樹林,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這年頭大家喜歡玩政治,政黨林立而政策滿天飛,所謂大破大立更是政客們琅琅上口的咒語,如果年年都在喊大破大立的話,你還覺得可信嗎?孫中山先生曾經高喊「非經一番大破大立的改革,不足以救國家、救民族。」,百年之後好像才終於看到些成果出來,難怪《管子.權修》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了。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寢食難安

《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故事的背景是蘇秦遊說齊閔王推動合縱策略,合縱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外交及軍事策略,是南北縱向諸個國家合作,抵擋西邊秦國的東向發展。如果合縱成功的話,秦國的前途就堪憂了,所以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換成現代用語大概就是患了失眠症及厭食症吧。如果你曾經或正在患這兩種症的話,大概就能體會秦王的處境了。其實秦王的病灶應是患了當下最流行的憂鬱症,而俗話說心病需要心藥醫,後來張儀以連橫策略解決了秦王的大患。

都知道憂鬱症很難纏,得此症者心情低落、欲振乏力,醫生也是頭痛醫頭而無法藥到病除。就拿秦王的例子好了,你說秦廷的御醫怎麼樣才能醫好秦王的這種病呢?然張儀並非醫者卻能醫治秦王的大患,關鍵就在於深知秦王的病因,並且能提出良策來,如此對症下藥自然迎刃而解囉。

據說每個人都有憂鬱症的因子存在,只是可控與不可控的差別而已。有些人知道自己欠缺甚麼,也知道何處可得,剩下的只是努力程度以及達成時間的早晚,這樣的病當然是可控的。可是有些人只知自己患了病卻不知道是怎麼得來的,都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旁人又怎麼能解其心病呢?如果只是依賴藥物,光是副作用就夠你受了,還得承受越陷越深的劑量加重,怎麼可能有希望呢?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活性

維基百科說:『化學中,活性(Activity)即某物質的「有效濃度」,或稱為物質的「有效莫爾分率」。』。也就是說「有」並不代表一定有效,而無效的肯定是無活性了。比如說台灣現在有很多小黨,有些連名子都很陌生,既是政黨必然推派出人選參與競選,也必然會有選票,可是如果連一個都沒選上的話,這政黨的活性該存疑了。

台灣俚語說:「雞屎落土嘛有三寸煙」,比喻再沒用的人也有些許火氣,可是這樣的氣魄管用嗎?是男人的最怕被人數落為沒有氣魄了,可是這不是說有氣魄便行了,須於需要的時候顯露出硬頸來,不然被識破為「雞屎落土的那三寸煙」,那就差不多等於沒有甚麼了。

活性這麼重要,那麼有效的標準何在呢?簡單的說須能產生影響力。比如說每位考生都說自己很努力的呀,可是這麼認定是總是主觀的,一旦進入考場才有客觀的認定嘛。你說那考了九次沒過的抵得上那只考過一回卻過了的麼?該不會是要搬出國父的十次革命終於成功的故事了吧。

至於怎麼提昇「有效濃度」呢?有人靠腎上腺素陡升,有人靠運氣(有如神助),不過通常是靠平時努力得來的,使自己慢慢提昇到有效的程度。還有一種說法,有人因困頓而努力而產生出活性來。<論語˙季氏篇>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說了,困頓了的還不知道努力,那就實在太糟糕了。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惰性

百度百科說:「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人的本性之一;不易改變的落後習性;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做事就會遲遲不行動,一拖再拖。」。看到這樣的說明,不知道您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如果有的話或許你已經產生過惰性了。

這惰性應該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卻很容易在生活過程當中產生,有人說惰性應與依賴相關,那麼究竟是因為依賴而產生了惰性,還是因為惰性而產生依賴呢?我覺得這大概與「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故事相類似,多半是相應相生的吧,你想分辨誰先誰後想必很難了。

比如說現代人喜歡吃精緻(精製)的食品,這違反動物吃粗食的本能所以衍生了諸多問題如牙齒發育不良、營養不均衡等,那麼這是對精緻食品的依賴產生了不吃粗食的惰性呢?還是天性不喜粗食而依賴精緻食品呢?反正精緻食品是打從小時候就出現了,而不喜粗食好像也是從小就有了的吧,難分軒輊了。

有人說改變惰性的辦法是走出舒適圈,可是讓人走出舒適圈這有違人性吧,於是怠惰依舊地過著還可以的好日子;直到有一天發現這樣的好日子已然結束了,困頓了,被迫離開了舒適圈;可是日子還是要過的呀,於是只好打起精神(暫別惰性)困苦的經營著未來的日子,直到重新適應了這新日子(逐漸感到舒適了)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開罵

大家都知道教育很重要,在以前教育還不普及的年代被稱為民智未開,好像沒受教育的話就什麼都不懂了;其實人類自有生存的本能啊,有些事情好像不用刻意去學,看著看著便會了,比如說吃飯啊歡笑啊什麼的,而罵人更是不待學的本領只是有些人有著極深厚的家學淵源,那就更上層樓了。

罵人的形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碎碎念,念到你懷疑人生的那種,這時候啊躲是沒有用的;罵人還不挑時間,想到便罵,哪管你耳朵是否已清理乾淨,心情是否已準備接受;而且罵人也不需要溫習,罵開了就會自動上演一遍以前的種種章節,尤其是那些精采動人的篇章,當然不會有任何遺漏的。

或許你說這碎碎念好像沒有甚麼看頭,那應該試試罵街的大場面了。罵街的場景通常發生於大市場,整天不乏捧場的熱情觀眾,以及開闊的舞台。罵街也是不挑時間的,遇上了便開場了。碎碎念通常是單向的,缺少互動的熱鬧與精采,罵街就大不相同了,雙方皆搶著發言,臉紅脖子粗的。如果你的聲量不夠宏偉、內容不夠生動的話,那麼你便輸了,這勝負通常是與是非曲直無關的。

罵街的人應該是生氣的,所以血壓飆高、腎上腺素急噴;那種血壓一飆高就昏頭的人最好別嘗試,以免一不小心發生了恨事。可是有氣無處發很難受的,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或許該效法那文王了,《孟子・梁惠王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或許你說這文王乃一代聖君,豈是凡夫俗子可學的;是的,你應無此能耐,但你只須保全你全家便成了。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調劑身心

雖然已經進入工商社會的時代很久了,可是大家好像還是不太能適應這樣忙碌的生活,到處都能聽到有人大喊快要累死了;可是工商社會裡的忙碌應是常態呀,不可能改變的,除非你能在有限的假期裡找到暫時舒緩的法子;於是各種調劑身心的法子於焉誕生,可以說是各家有各家的巧妙,那麼請問你的偏方是什麼呢?

話說盛夏的燠熱難當應是大家的共識吧,能躲在冷氣房的就盡量地躲著;萬一不幸得離開冷氣房的話,汗流浹背當然是免不了的囉,如果還需要在烈日下幹點活呀甚麼的,揮汗如雨的下場怕是躲不了了;如果還忘記補充水分的話,怕是要中暑啦。此時,最好的調劑應是突然颳起一陣涼風或者是乾脆來一場西北雨吧。

想要在盛夏裡突然颳起一陣涼風應是做夢了吧,可是你可以躲到山裡頭去避暑的啊。老師說過的,夏季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氣溫平均約降低0.6度,也就是說到了海拔千米的山裡溫度就可以降低6度了。而山裡多風,林下更是陰涼,如果能躺在高山上的林子裡的吊床上,那就是神仙級的待遇了,涼風習習地直催你入了仙境啦。

或許有人說把冷氣開冷些,然後躺在家裡的大床上豈不是同等快活呀,還可以省去那旅途的勞頓與煩人的擁擠交通;如果你也這麼說可就大錯了,總聽說過芬多精與負離子吧,這可不是冷氣房可以製造的;更別提與山林裡的精靈與仙子們的邂逅了。如果,你還能體會甚麼是空靈、甚麼是醍醐灌頂的話,或許你已經找著調劑身心的祕方了。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一勞永逸

《老殘遊記.第一四回》:「如果可以一勞永逸,何不另酬一筆款項,把百姓遷徙出去呢?」。一勞永逸硬是大家期待的事,可是實際上能一勞永逸的事卻不多,而且通常是人為的制度下的產物。比如說拿到一張文憑、執照,通常是一輩子有效的,除非你犯了不該犯的錯,然後被註銷了。

好像是耶穌說過的,喝了這水的還要再渴;是的,不管你喝了或吃了什麼,必然再渴再餓。自然界的規律就是新陳代謝,所以沒有一勞永逸這回事。據說有些疫苗是終身有效的,只能說這樣的病毒太溫馴了,在你有生之年竟然沒有發生變異,不然就有你好看的了。

既然自然界沒有一勞永逸的事,那是不是不需要努力了呢?其實人類算是長壽的物種,才會有這樣的困擾,如果是那當天出生便當天死掉的物種,做什麼應該都是一勞永逸的吧。不過,能夠把握個五年、十年的事應該還是值得去做的,總比那每年都必須做的事強多了,是吧。

事情的成效總是比較得來的,比如說那一年生的草花需要經常種植才常常欣賞得到繁花似錦,而多年生的高大植物每年都會開花,那就不必經常麻煩了。不過,好像只有草花才會開得比較燦爛,大樹的花通常不怎麼顯著的。人生就是這樣,想獲得就必須付出代價,不該天天作著那一勞永逸的好夢。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持之以恆

清.曾國藩〈家訓諭紀澤〉:「爾之短處,在言語欠純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進之以猛,持之以恆,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這裡的持之以恆不是指延續到天荒地老的意思,而是指每天連續執行而沒有間斷,如能這樣的話,不過一二年就能見到成效了。

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這「一曝十寒」的成語正好是與「持之以恆」相反的例子,如果「持之以恆」能見成效的話,則「一曝十寒」應屬完全無效。也就是說「一曝一寒」正好可以得到一半的成效了。

或許有人說「持之以恆」太難了,誰能保證每天都做到呢?其實你能「持之以恆」的事情多著呢,比如說你每天吃飯、睡覺、呼吸,還有每天找人打屁、爭執,好像也沒花你甚麼力氣呀,怎麼一提到稍為正經的事兒便癱掉了呢?難道就是那傳說中的「朽木不可雕也」的一員嗎?

或許所謂的聖賢愚劣就是差在為人處世的態度上,有人天天都是競競業業的,而有人天天慵懶如故,雖然都是持之以恆,成效卻有天壤之別。再比如說有人注重養生,吃甚麼、幹什麼都要考慮一下後果;而有人卻是生冷不忌、好壞沒差;持之以恆一段時日之後,好像從身材就能看見差別了耶。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對味

《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八章:“對於這些變化,楊二大爺是困惑莫解的,他感到不對味兒,但又說不出個緣由來,於是無可奈何地嘆了一口氣。”。「對味」通常指烹調的味道合您的口味,但在這兒還說是合口味就有點兒那個了,應該作「紛圍」解吧。

人的感覺通常很主觀,也難講什麼道理,如果我說對味就是對味了,而你說不對味那就不對味啦。這好比社會上有很多小團體,各有其行事風格,如果你能融入它的風格,你就是這一掛的;反之,你就不是同一掛的囉。或許你說都是人為什麼硬要區分為這一掛、那一掛呢?不好意思,物以類聚而人以群分嘛。

如果烹調對味了,你享受起來分外有滋味;可是如果不對味了呢?只會抱怨難以入口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們是同一掛的,聊起來話題不斷趣味橫生;可是如果不是同一掛的,那就話不投機半句多了。佛家說這叫緣分,好像是上輩子修來的,如果你還是要抱怨這緣分不對味,那就該問你上輩子都做什麼去了。

如果硬是不對味的東西你偏還要一再入口,那就是你的不對了。如果難做朋友的你卻硬要搞再一起,那也是你的問題囉。比如說現代的婚姻比較容易出問題,常有鬧離婚啊甚麼的,而且理由好像都是說個性不合之類的;現在又不時興什麼媒妁之言,還鬧這樣的問題就很奇怪啦,有沒有對味難道還要試那麼久才弄得清楚啊?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深入淺出

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鴻論深入顯出;切中事機;據理辯駁;雖有利口;無所復置其喙。”,據說這是成語「深入淺出」的出處,那麼這個成語已經發生過演變了。如果是「深入顯出」,重點在於使人無所復置其喙,也就是說務必要做到切中事機、據理辯駁;而「深入淺出」通常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

深入淺出有兩個意涵,探討問題時應深入地探討才能發掘問題的根源,可是與人溝通時卻須有效,而待溝通者未必與你一樣深入這問題,所以需要淺顯易懂的敘述使人了解。可是深入淺出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須同時具備研究的精神與溝通的本領,通常這不會是同一類人,所以會是個融會貫通的人才。

這年頭當個專才已不容易,可是如果想出人頭地的話,還需練就成為通才的本事。比如說那總經理或那執行長吧,面對企業的營運方向當然需要深入的研究推斷,如果不能親自動手,至少也要能領導研究的小組吧。可是政策一旦形成,需要轉個身態當願景的推動者,如果找不著淺顯易懂的論述,怎麼遍佈理念至企業的各個階層呢?

天底下應該沒有天生的領袖人物,只有成為領袖人物的潛質,那麼如何發揮這領袖人物的潛質應該也有特殊的方法吧。比如說皇家培養皇儲,(或者大企業培養接班人,)所用的方法不會是只是一般的教育,或許應該包含宏觀調控與領導統御等,而深入淺出或許也是其中的一門課程哦。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束手無策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船上管船的舵工,押船的朝奉,面面相覷,束手無策。」。束手無策也作「束手無措」,比喻想不出辦法解決問題。可是想不出辦法來的通常是把兩手一攤,而不是把手給束起來的呀,還是說原本以為把手給束起來的話,說不定能擠出甚麼來呢?(但結果是束手仍無策)

話說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那麼該怎麼想才想得出來呢?首先必須知道問題的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般問題的通解,也沒有神燈幽靈之類的神通廣大的東西;或許有些問題相當類似,但各有其特點,所以必須進行問題分析,釐清問題的癥結所在,才好逐一化解。

知道問題的癥結以後,才好提出對策,通常問題可分為單純的以及複合的兩大類。如果只是單純的問題,直接解決就行了,比如說缺錢找錢、缺人找人之類的。如果是復合的問題需要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可能讓另一個問題惡化,需要找到適當的切入點與時序安排,更需考量解決方案的副作用。

通常束手無策的人找到任何方案都會立即產生依賴性,好比落水的人抓到浮木一般;其實解決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種,而且優劣差異頗大,所以需要慎選以評估勝算或樽節成本或降低傷害,總之應該謀定而後動以免後悔。還有,事情通常會演變,好像具有生命一般,那麼解決之道也應與時俱進,隨時準備修正,才能符合多變的需求。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可做不可說

常聽到人家說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可以說,這是偷偷地幹的意思嗎?還是說了之後就不靈了呢?比如說要去劫敵人的營,當然是絕對不能說了。有時候市場上會偶而會出現特殊的買賣盤,這些好像也是不能張揚的,不然造成了跟風潮,事情好像就辦不成了。

有時候不說是為了躲開已知或預知的阻礙,知道說了沒有好下場的;不如先斬後奏吧,反正木已成舟了。比如說年輕人到了談戀愛的時候了,都說愛情來了連城牆也擋不住的,當然要談啦;可是有哪些父母贊同小孩談戀愛呢?所以當然就是可以做但不可以說啦。

《詩經‧大雅‧抑》:「誨而諄諄,聽我藐藐。」。如果是說了也沒有人想聽的話,是不是不如不說了呢?如果以成效的角度看,確實是這樣的;可是有多少父母想通了這道理呢?所以啊,如果你真的想通了,或許該以年輕人的眼光來看世界,然後提出折衷了以後大家還能接受的意見來。

《莊子‧盗跖》:“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話是這麼說沒錯啦,可是現實就是現實,世風殘酷的當代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所以啦,事情也不是不可說,而是做成了再說才會有掌聲。年輕人本該是有勇氣去闖蕩的,而家裡的父母卻擔不起因為兒女闖蕩而須擔憂的心;所以就去闖蕩吧,等成了名再來榮耀父母囉。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就那個啊

有時候腦袋一下子不靈光,到嘴的名詞被吞下去了,只好以「那個」替代。例如等一下要到那個有賣咖哩飯的餐廳吃晚餐,或者指著某產品跟老闆說那個給我一份之類的。如果我說的那個跟你聽到的那個是一致的,是沒有甚麼問題的,可是如果萬一鬥不上了會出什麼意外呢?比如說手術房裡正在動手術的醫生跟護士說把那個給我。

經常在一起的好友通常能摸清對方的意思,所以常有心照不宣的對話,於是那個來那個去的扯個不停。這樣子說話好像比較有親切感,也能防止旁人的窺聽,反正聽了也聽不懂的。這好比專門行業裡的術語,以三個英文字母替代的那種,聽得懂的人可以快速溝通,聽不懂的人就像鴨子聽雷那樣。

問題就出在默契到底足不足呢?如果默契十足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如果默契不足的話,可能要鬧笑話了。比方說老張夫婦很久沒有露營,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去露營。露營當然要準備很多東西啦,老張說他認床要老婆幫她準備「那個」,結果老張老婆真的租輛拖車把床給帶去了;其實老張只是要帶那個慣用的枕頭啦。

小孩的教養通常最傷腦筋了,還伴隨著難改的習性。老張老婆弄得是人仰馬翻束手無策了,於是交代老張下了班務必給他那個一下。你猜老張做了什麼呢?他把小孩送到警局裡管束去了,拖累老婆大人還要再找人給領了回來。其實老張老婆只是要老張教訓兒子一下,這下子誤會大了。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可說不可做

現代人常嘆生活苦悶,積壓在心裡總不是滋味,於是想說的話變多了。可是說歸說,說完了能不能做呢?坦白講,那種一時衝動所說的話最好再想想是否妥當呢?免得做了以後就後悔莫及了。刑法的罪責原則指出有罪責才有刑罰,而說與做的罪責有很大的不同,只是說說通常只算小罪,可是做了以後就是大罪了。

人什麼時候會衝動呢?通常是在喝醉酒的時候。有人說三杯黃湯下肚了以後,膽子大了不只三倍,而且腦袋還不怎麼清醒,於是平日積著的怨氣爆發了,管他是老闆還是誰,劈頭就是一頓莫名其妙不該說的話。說說也就算了,有些人趁著酒氣,連動作都來了,做起那老天爺都不肯原諒的事。

喝醉酒容易出事,那麼不要喝酒就好了嗎?有些人習慣說大話,沒喝酒也是照說的。比如說「像這種小事找我來做一定比某人強多了」、「講到這個就是我的強項了」之類,完全不知道甚麼叫做韜光養晦了。說說也就罷了,可是這般強出頭能不被激嗎,眾人一激之下,天大的事都敢頂了。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只要從口出就已經是惹禍的事,怎麼能容忍你去實行了呢?你再看那國際間的紛爭模式,通常都是一再恫嚇、裝腔作勢,等到局勢升高到戰爭邊緣,必然出現和事佬或者找個事端緩和一下情勢,很少有說到做到,然後隨勢便撲上的呀。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放下

你有過搬重物走遠路的經驗嗎?手酸了怎麼辦呢?有人說這還不簡單,找個適當的地方放下來休息一會兒再搬囉。是的,放下來會是個好辦法,都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嘛。可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你相信有人反而不懂了、忽略了嗎?或者你覺得這樣的人一定不聰明呢?

搬重物走遠路是個明顯易懂的事件,可是如果換個題目,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卻未必想得通了。比如說養兒育女吧,算不算搬重物走遠路呢?過來人說那比起搬重物走遠路可要艱難得多了。那麼問題來了,你應該懂得找個適當的地方放下來休息一會兒再搬的道理,可是在養兒育女的課題上,你有過暫時放下來好好思量對策再處理的經驗嗎,還是急得跳腳像熱鍋上的螞蟻呢?

有人一聽到放下來就很反感,認為這是不夠積極的人才有的行為。覺得為人處世應該像鯊魚嗜血搬聞到丁點血腥味就立即撲了過去,方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謀生活。這樣的人其實最容易上當了,稍微給點暗示就會上鉤了,連個像樣的餌都可以省了;你可知道魚兒雖然貪吃,但是大魚通常都很機警的,少打沒有把握的獵。

通常佔有是生物的本能,好像不用學天生就會了;可是放下來才是人類擁有的智慧,經過長時間摸索修練得來的。比如說遠古人類靠打獵維生,哪天運氣好打著了一頭大山豬,這麼難得的獵物當然要佔有啦;可是在曠野上佔有這麼大的獵物怕要成為眾矢之的了,而且一頭大山豬一時吃不完也會臭掉的;於是聰明的遠古人類發明了火烤保存以及造倉儲藏的辦法;放下要找對適當的場所與方法,學問大著呢。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點點滴滴

講到點點滴滴,第一個想到的是下雨,總是那麼點點滴滴的,尤其是那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或許有人說下起傾盆大雨來才不會是點點滴滴的,其實下雨嘛理論上當然還是點點滴滴的,只是太密集了讓你以為是用整盆倒的。除了下雨,還有什麼會是點點滴滴的呢?

有人說,點點滴滴的當然是回憶囉。人啊,向前奮鬥時通常艱苦異常無暇他顧,等哪天偷個半日閒往回一看,點點滴滴的回憶就有如天雨般灑落了;起初可能不甚在意,浸淫久了發現衣服已經濕了,連眼角也跟著濕潤了起來,分不清是雨水、汗水還是淚水了。

阿嬤說女人的工作最是點點滴滴了,忙完了這個再忙那個,永遠沒個盡頭,有時候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馬上有人催了。說穿了,男人的工作其實也是點點滴滴的,又不是什麼大老闆,哪來那麼多重要的事情好發落,多半只是雞毛蒜皮的事故做正經地忙和著。

依我說,人生好像就是那麼點點滴滴組成的。童少時期莽莽撞撞的,在大人的驚呼聲中長大;青年時期少不更事,在大人的規勸聲中成熟;剛出社會時跌跌撞撞的,在前輩的吆喝聲中歷練著;老大了以後當然老氣橫秋囉,在後人的抱怨聲中度過;退休了之後嘛返老還童,與孫輩搶甚麼東西時不小心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