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基隆中元祭是場台灣盛事,而台灣的七月開鬼門亦以基隆的老大公廟為代表。
維基百科還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自咸豐年間開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稱為「十一字姓」。傳說經由抽籤決定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基隆的主普壇盛名在外,每年中元節前後電視新聞都會播放當年的盛況。現代如此,那麼小時候呢?
現在的中元普渡以基隆的主普壇為代表,而各家自己找七月的適當日子自行普度且供品隨意,當然有些人還是不參與普度的。小時候的普度不是這樣子的,除了主普壇之外,各行各業都要盛大慶祝。祭祀的內容必然要供奉一頭豬公,這豬是有學問的,大行業大團體需要一頭千斤左右的所謂大豬公,至於小行業小團體嘛,有整條豬就行了。豬當然有肥瘦大小之分,為了體面,就是有辦法把牠弄得誇大些。
由於各行各業都要盛大慶祝,而且都是挑在同一天,當天的盛況是港邊的主要道路都排滿了祭祀的豬公。絕不騙你,這豬公從路頭排到路尾,而且都是同一個面向,所有豬公皆含著包紅紙的水果(通常是鳳梨),好似行伍一般。祭祀間,香煙繚繞人頭鑽動(,據說鬼頭也是鑽動著),那種氣氛沒有親臨其境是很難體會的。祭拜完了這麼多豬如何消化呢?當然是當場切割然後分給團體內的成員,各自回家祭自己的五臟廟去了。
你說這麼盛大的場面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局面呢?有人說那是順應政府提倡的節約拜拜;這麼說不禁讓我想起孔老夫子說的:「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話說中元普渡好比那年尾辦尾牙是各行各業在年中犒賞成員的大日子,你說這樣子的日子會接受政府提倡的甚麼節約嗎?其實真正的原因好像是商業模式及環境改變了,或者說是某些行業式微了。比如說碼頭工人式微了,港內的以小船謀生的行業也式微了。還有,商業的演進有企業化的傾向,小行業慢慢不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