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之海門天險

交通部觀光局說:『海門天險於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時,為防止英軍入侵而建,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毀損後劉銘傳(臺灣首任巡撫)又重建,因位處於二沙灣一帶的山路上,因此有「二沙灣砲臺」的別稱。』。海門天險的地形十分險要,登臨其上可以俯瞰基隆港。發現重修時儘量維持原有的建築風格,使人得以憑弔當年古戰場的氣息,是個假日旅遊的勝景;那麼小時候看到的景象如何呢?

我念的小學就在海門天險對面的小丘上。那時我的視力頂好的,凝視對面林相茂密的崖壁時老覺得那裏似乎有一個洞;也想一瞧究竟,只是隔著海距離遙遠,礙於沒有適當的交通工具,而且看起來好像沒有路可以到達的樣子,只能當作遐思的標的囉;比如說是甚麼秘密基地之類的,或者是某位大俠的修練之處。直到某日基隆市政府發布重新發現古蹟的消息時,才意識到那裏原來真的有個洞(城門口),而且還是個著名的所在呢。

維基百科說:「根據前基隆市長陳正雄所撰,李純甫書寫,置放在二沙灣山腳下的〈整修海門天險記〉表示,1973年,基隆市政府民政局文物課成立後因配合發展觀光事業,開始對基隆地區古蹟名勝展開計劃調查與整護,並在1975年重新在大沙灣山上禁區發現二沙灣砲臺的遺跡,並決議以原形原質,細加整修。」。還好基隆市政府頗英明的,知道古蹟需要維持原樣才是維護古蹟該有的心態,不然就糟蹋了都。

海門天險因地勢險要正好掐住港口的咽喉而修築了砲台,那麼與之對峙的虎仔山頭同樣地勢險要同樣掐住港口的咽喉會沒有砲台嗎?事實上,小學後面的山頂上果然也是有砲台的,只是查不到相關資料,需要有心人的再發現吧;想來可能是後來的日本人修築的。這件事讓我明白一種道理:條件具備的就會被選為適合的腳色,這好比金子總會發亮的,而一直不發亮的該思考自己是不是個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