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民歌時代有一首外婆的澎湖灣,描述外婆家的溫馨故事;我的外婆不在澎湖,但同樣在海邊,訴說著另一種的風情。那是在宜蘭的郊區,一個偏遠的郊區漁村,叫做「大堀」的地方。那裏有很大的一片沙灘,要走頗長的距離才摸得到海水。這裡的海沙與基隆那種摻著些許珊瑚碎塊的貝殼砂不同,也與新竹的黑沙不同,是黑帶灰的那種,興許是上游的地質不同的吧。
「大堀」的第一個印象是沒有自來水,有井水但是卻看不到井;就是那種有著長柄的古早的手壓泵浦直接立在地上,壓幾下就有大股的水噴出來。不像自來水那般秀氣,帶著些許豪邁。水質看起來還算乾淨,就不知道是否真的乾淨;清洗用沒問題,想喝還是煮開了比較沒問題的吧。
漁村相當純樸,還使用牽罟的方式共同捕魚。維基百科說:「牽罟(臺灣話:khan-koo),亦即曳地網,為先民最早發明的網具,也是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之一。現今的臺灣各地用以舉辦方式,來展現團隊合作之精神。」。牽罟的效率沒有漁船捕魚那麼好,要很多人一起拉,漁獲也頗一般;但是人情味相當濃厚。在黃昏時(比較不熱)招集一大夥人共同打拼,然後共同分享漁獲,既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也有剛捕到的近海魚類供晚餐當場烹食,新鮮度絕對足夠。
還有郊外的晚上真的夠黑,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到讓人想起李清照的詞說:「天怎生得黑」,說不定李清照也是住過漁村的。不過月明星稀則月暗星繁,天夠黑不就代表滿天星斗了麼;這種事情說給都市人聽好像很難體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