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尋找桃花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可是桃花源為何總是那麼神祕,一定要過個山洞之後才能豁然開朗呢?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避開人為的破壞嗎?這是不是控訴著人類的行為比毒蛇猛獸還可怕呢?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記》:「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想想看,為什麼峰迴路轉處總有人在那兒建個亭子呢?是因為走遠了需要個落腳處,還是視野開闊了好駐足觀賞呢?
唐·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如果你心情鬱悶,看甚麼都成了愁的化身,愁與上帝一樣是無所不在的,但卻沒有了上帝的悲憫。如果你心情開朗,看甚麼都成了海闊天空啦,心情也與老鷹一樣翱翔在天地間了。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把山林的縮影化為園林是人們的渴望,如果能力還夠的話;可是不知怎麼搞的,一堆人都發現傾畢生精力仍是行有餘而力不足,怎麼辦呢?說穿了這或許只是一種想不開,如果你從家園走入山林,遠景想要多開闊就有多開闊,好像沒有所謂的能力的問題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