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十九世紀以後的醫學及心理學界認為學生長期「受壓」,不利成長,而且夏天擠在一起,容易滋生傳染疾病。二十世紀初,放暑假成了美國的教育制度,並影響全球。」。或許你是個有暑假可放的學生,那麼你有想過為甚麼要放暑假嗎?還是說放假是很讓人興奮的事,管它是怎麼來的。
維基百科還說:「學生在暑假期間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可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如果你是個學生,你有充分應用這麼長的假期嗎?還是宅在家裡好吃懶做的正好可以長出一圈隨身的泳圈呢?站在社會的光明面,當然希望學生充分運用這麼長的假期,比如說學習某類專長、趁機打工體驗一下賺錢的滋味、幫爸媽做些平時幫不上忙的事…。
已經就業的當然沒暑假可放了(教師除外),可是不放暑假的不會受到影響嗎?譬如說看到別人正在放暑假,是否喚取已往放暑假時的種種記憶與熱情呢?會不會心底癢癢的呢?又譬如說你是家長,孩子放暑假了你能這麼放任著嗎?是不是需要做很多相關的安排呢?再譬如說你是政府人員,或者相關部門的人,你是否也需要配合舉辦些暑期活動呢?
維基百科說:「效果,或效應,是指在有限環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結果而構成的一種因果現象,多用於對一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述。」。放暑假的學生數量如此龐大,而行為模式的變化不太大,造成效應的現象當然很明顯囉,譬如電影有所謂的暑假檔期,名勝風景區有所謂的暑假商機等;其實連股市也有所謂的放暑假呢,不信的話去號子打聽看看便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