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對症下藥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外行人看事情不容易看出端倪,那麼症狀相同的被視為患同樣的病應算正常的吧,可是真正的內行人就不是這麼看了,還要論其虛實才好對症下藥。
比如說在校成績不理想的,有可能是因為不夠認真,也有可能是讀書方法不正確,也有可能另有隱情,可是ㄧ般人總以怠惰視之,動輒打罵,管你是犯了何種毛病。就像有些同學的近視眼鏡度數偏差了,老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功課自然跟不上了,此時唯有換付正確的眼鏡才是正解,不然你只是想逼死他而已。
比如說工作不順利的,缺乏熱情當然是可能原因,但不會是唯一緣由;就算是真的缺乏熱情好了,那麼癥結都是一樣的嗎?比如說年紀大了失去衝勁,比如說雜務太多容易分心,比如說興趣不合玩不出味道,比如說時機不對難有成效,總之原因太多種了,如果沒有對症下藥的話,恐怕難有結果吧。
至於犯了何種毛病,好像當事人比較容易清楚些吧,旁人不好如瞎子摸象般胡扯一通的;可是當局者迷也是很有可能的,此時反而旁觀者清了;所以想要對症下藥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容易做對的事其實還是有方法的,比如訴諸專業(找到華陀),比如冷靜以對,比如尋找證據,比如分析因果;最重要的,心底要有對症下藥的概念,觀念對了才比較容易走上對路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