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寧可信其有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在古代無法解釋的事情很多,所以敬天畏地,以宗教的方式尋求寄託;今日的科學雖昌明,依然有很多無法理解的事物,於是借助固有的宗教信仰排遣,其中最重要的說法便是寧可信其有。
如果寧可信其有可以逢凶化吉,其實也沒有甚麼不可以,只是因為寧可信其有便有很多荒誕不經的事情發生,這代價未免太大了。譬如農曆七月是所謂的民俗月,很多事情都刻意避開;如果避開的事無傷大雅那就算了,可是如果一整個月因為心理因素便裹足不前,不會耽誤商機嗎?
任何習俗應該都有當時存在的理由,可是事過境遷之後存在的理由或已消失,如果堅信舊例不滅,可能妨礙社會的進步。科學為何發達?那是因為有人遇到不能解釋的東西執著地尋找答案,有時後找著答案了還要被(寧可信其有的)舊勢力責難,那麼寧可信其有算不算是進步的絆腳石呢?
人類貴為萬物之靈除了能夠手腦並用外,還有追求真理的良知。有時候囿於能力的不足,暫時無法解釋的事情還是有的,但是那不是徹底的信服,有朝一日還是要想辦法可服它。或許玄學還是存在的,只是仍未透徹而已;但是不該是那種沒有章法的,人云亦云的寧可信其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