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如果沒有跡象,事情通常會被忽略,或許就此埋沒;可是如果當事人害怕隱情曝光,動手作了些善後的舉措,或許反而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不想曝光的事情反而曝光了。
有個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張三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張三沒有偷」。這樣的故事好像刻意為欲蓋彌彰這個成語寫的,如果沒有留字,誰知道此地有銀三百兩呢?如果張三夠聰明,也不會跟著留字了。
故事或許用來警示人的,可是有些人學不會教訓,仍然犯了同樣的錯。比如有人習慣說謊,為了圓謊需說更多的謊,而謊話多了很容易露出馬腳,也算是欲蓋彌彰的事例吧。如果心裡篤定,應該不會有過多的反應,而心裡有鬼的,自然會按耐不住的。
《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行端坐正的人當然沒有甚麼好掩蓋的,換句話說,沒幹見不得人的事才能行端坐正的,要不然很難隱瞞。《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來也呼應了此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