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夏至

今天正好是“夏至”日,二十四節氣裡的重要節子。現代的教育包羅萬象,學生的地理課應該都有讀到關於夏至的氣象知識,但求學的日子已遠,這夏至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維基百科說:「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形成面積最大的極晝區。此日過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減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開始往南移動。」。
維基百科解說的夏至充滿著現代的知識,非古人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那麼古人的見解如何呢?《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沒有現代氣象知識的古人觀察(感受)到的夏至有三項:陽氣之至極、陰氣之始至、日行之北至。
維基百科還說:「《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於下(夏至一陰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古人的宇宙觀是很有意思的,夏至時明明最彰顯的應該是陽氣之至極,但是古人最在意的竟然是陰氣之始至,而且還說是「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可見得甚麼才叫做見微知著的概念了。
這「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會造成甚麼樣的後果呢?都說萬分難受的夏日為溽暑,那又濕又熱的鬱悶才會是最痛苦的,也就是古人所謂的三伏天了。百度百說:「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 六邪 ”中的暑邪。」。
古裝劇裡偶而會出現的橋段,頒詔太監扯著怪音高唱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好像所謂的詔書都有個制式的開場白,其實「奉天承運皇帝」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自封的,用來掩蓋其平民的出身;滿清本為外族,為了主張其已奪取了正統,只好依樣畫葫蘆啦。皇帝的時代已遠,如今人人皆可自封為甚麼的;為求分別,奉天承運應該改為順天承運,比如說夏至之後將進入難受的三伏天了,不如順天承運地來段冬病夏治的三伏貼療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