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樂於嘗試

西諺說做事應該認真負責,勇於嘗試(Be earnest in everything you do and responsible for it.)。我們從小也是這麼被教育的,從責任的觀點這被認為是負責與勇敢的表現。可是談到責任總是讓人覺得沉重,好似那拿不掉的包袱,你得整日扛著,找不著喘息的機會。
如果那不是責任,而是個人興趣的體現,甚至是成就感的實現,是不是讓人精神大振了而樂於嘗試呢?有時候出發點不同,結果自然不同,譬如有人愛掌控局面與氣氛,因此找個主持人的工作做,那麼主持人的沉重責任將化為縱橫全場的意氣風發。換言之如果不讓他主持了,恐怕日子才真的不好過了吧。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同樣一件事情對某甲可能是負擔,可是對某乙卻可能是機會。還有,同樣一件事情而且同一個人,有時候是負擔,可是換個時空卻成為機會了。為甚麼這麼奇妙呢?這與情境及心態有關。比如說你已焦頭爛額,可是工作卻如雪片飛來,使你身心俱疲;比如說你賦閒在家,難得有個機會上門了,使你雀躍不已。
既然是與情境及心態有關的因素,而其結果對你又是判若雲泥,那麼是不是應該好生盤算著呢?如果你是寧缺勿濫的,案子都是精挑細選的,何來焦頭爛額呢?如果事情正是投你所好的,何需勇氣才能克服呢?如果還是需要高超的技術也應該覺得興奮才是。還有,如果你的工作正好是你的興趣,表現應該不俗才對,那麼後續機會應該源源不斷而來,不需擔心沒人理你的。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如果你失眠了

大家都討厭失眠,可是如果你正在失眠該怎麼辦呢?傳統的說法是數羊,冀望在數昏了頭時不經意的睡著了;還有放鬆心情、調勻呼吸等法門,總之都是希望儘快睡著。你有沒有注意過平時是怎麼睡著了的,很多人是在開著的電視機前的沙發上,可是一覺醒來想換到舒服的床上繼續睡,卻發現不行了。
有人說睡前過度用腦所以容易失眠,這或許有點道理,通常在沙發上看電視都是用來消遣的,少有聚精會神的吧,所以放鬆到某個程度便進了夢鄉。到床上,你是刻意想要睡著的,可是這麼一刻意起來腦筋便跟著動了,漣漪四散的怎麼也睡不著;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怎麼那麼想睡啊。
想到此,這刻意或許就是關鍵,刻意想睡的卻不可得,而刻意不能睡的卻撐不起眼皮。那麼既然失眠了刻意不睡如何呢?就像跨年守歲時那樣(其實後來都睡著了是吧)。刻意不睡能做些甚麼呢?有人喜歡看書,我呢推薦冥想,首先把枕頭疊成可以舒適躺著的姿勢,然後整理那些繁忙時整理不來的思緒,或許想些人生的智慧與心得吧,想著想著好像與夢境相通了。
既然已經失眠,那就痛快的失眠吧,不要想著如何與失眠對抗。失眠是思緒的問題,就讓思緒軟化它。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很想睡,因為必須撐著,而這撐著或許也是關鍵,你躺著冥想並不是睡姿,躺累了就必須撐著,等到撐不住時一翻身便睡著了。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東窗事發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佞倖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這個成語故事有點長,大概是說秦檜死後秦檜的妻子王氏請來了道士超渡冤魂,並且請他到地府去看看秦檜父子的生活情形。道士帶回秦檜的話:【麻煩你回去對我的夫人說一聲,我和她在東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現在已經被揭穿了。】,至於東窗下商量哪件事呢?正是商議誣陷岳飛莫須有罪名的事。
為甚麼秦檜還活著時沒有東窗事發,可是人都死了,已死無對證了才東窗事發呢?這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民眾氣憤不過,在故事裡杜撰的;其二是關於地獄裡的審判的傳說。話說地獄裡有面鏡子可以照出還活著時幹過的種種不法勾當,可是怎麼有這麼神奇的鏡子能跨越時空呢?或許是幹壞事時連自己的良心也過不去而留下紀錄的。
說起良心這回事好像若有似無,都說良心未泯的必存一絲善念,那麼如果良心被狗吃了呢?其實良心應是與靈魂綁在一起的,或者說良心就是靈魂的心,狗根本吃不掉的。所以幹壞事的不可以把帳賴在無辜的狗身上,個人造業的只有各自擔了。其實幹壞事的根本很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只是利令智昏罷了。
佛家說諸惡莫做,除了擔心下地獄會被清算,其實最重要的是喪失了上天堂的資格,你說還會有人天生墮落到不願上天堂了嗎?水就下而人求上進這是天性,除非是受到良心苛責,明知已然上不了天堂了,否則必然潔身自愛的。可是萬一已經自知天堂無望的,會不會一不做二不休呢?所以地獄裡的審判還是必須嚴格執行的(一案一罰)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無形的工具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被用來彰顯選擇工具的重要性,也是學生寫作文時經常套用的詞。可是從原文看,孔子的本意不是善用工具而是如何做人,這才與子貢的問題相切合。
處今日之世,單靠雙手就能成就的活已很難尋,凡事大概都需要使用些工具才行,而我們受教育多半也與此相關(尤其是技職教育)。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工具並非全是實物的,還有很多無形的工具比實物的還管用,譬如管理工具、企劃工具、政治工具,或者是孔子所謂的為仁的工具。
舉個例子吧,員工是老闆創業的工具,而公司是員工鍛鍊的場所。單打獨鬥早已不適用於分工精細的工商業,想創業的首重用人,尤其是專業的人才,所以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當然也是老闆創業的必然工具。那麼員工呢?學校裡學到的好像永遠與現實隔了一個世代,想學成踏實的本領當然需要到工作場所去實地歷練,才經得起考驗是吧。
實物的工具有得買,無形的工具只能靠修練得來,好像找不著捷徑的。想成就的,實物的工具少不了,無形的工具更不能缺。試想從小受了十六年以上的教育,不就是為了學會做人做事吧,其實做人遠比做事難,而管人遠比只當員工難,那麼成功人士憑藉的是甚麼呢?應該是善用無形的工具吧。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物極必反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這有點像鐘擺效應,走過了頭必然調頭回來。譬如說立秋已過可是溽暑仍然肆虐著,人們期待著秋意的涼爽,可是再過一陣子秋意爽到爆表時就沒有人說秋爽了,而改口說秋意肅殺。從爽到肅殺這是多大的差別呢?這好比熱天吃冰與冷天泡在冰水裡,冰依然是冰,感受卻大有不同。
都說戀愛是最甜蜜的,甜到終日想膩在一起。可是甜的東西最容易發酵了,先是淡淡的酒味,輕口啜飲的那種水果香;繼之是濃香的醴酩,像很會醉人的高粱酒;如果一直是酒酣耳熱那也就罷了,哪知酒也是容易變成醋的,而且越來越酸終於酸到爆表,到那時只得愛恨交加了。
或說共患難易共榮華難,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為共同的理想打拼,再多的困難也要胼手胝足地克服它;可是等到發達了,心思便多了,為甚麼好處好像別人總是多些呢?中國人交好的朋友喜歡拜把,可是等到一起成就了以後卻容易為了小事而絕裂,那麼從拜把到絕裂應也是物極必反的一例吧。
道理或許是這麼說的,調降了才有昇華的空間,高攀了才有殞落的位差,不然一直昇華難道要昇華到外太空去、一直殞落要直落入地獄麼!人類活動的空間目前為止只在天下與地上間,為了避免物質渙散或演變成黑洞,只好在天地間擺盪著,那麼物極必反就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了。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快樂嗎?

電影「東方不敗風雲再起」的主題曲「只記今朝笑」:"白雲飄呀綠水搖世界多逍遙,自由的風呀自在的鳥今朝多歡笑,多麼地快樂多麼地美妙多麼地不得了。"。這首歌曾隨著電影的播出傳唱一時,歌詞美麗動人可是電影的內容卻極盡殺伐之能事;或許這正是社會的縮影,有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百姓卻生靈塗炭有如地獄一般。
百姓為甚麼不快樂呢?當然是因為時局不好啦,可是時局為何一直不好呢?那是因為世界經濟動盪不安,時機歹歹的難使上力呀。這年頭以錢養錢比較容易些,所以第一桶金至關重要,祖宗庇蔭的第一桶金與出世時含著的金湯匙互為表裡,白手起家的只好慢慢賺慢慢存囉。
或許你想問甚麼因素能使人快樂的呢?有人認為有錢就能快樂,不是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麼,眾人服侍著當然快樂啦。但是你問有錢人快樂嗎?他們說只有賺更多錢才會快樂,所以快樂其實建立在財富累積的過程中,一旦趨緩了就不怎麼快樂了。
《老子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後人引申為「知足常樂」的成語。老子所說的禍莫大於不知足,那或許是對有錢有勢的已足者說的,可是對窮人而言明明就是不足偏要勸他「知足常樂」,那不是自我麻痺就是當政者的愚人手段了;所以樂在人為,拼了才會有機會,而有機會終能實現。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割捨不了的親情

《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中國人以君子尊稱德行高潔的人,而與君子的交往不以利益交換為依歸,故稱君子之交淡若水;可是西諺說血濃於水,而父子亦為固有五倫的第二順位,僅次於君臣的封建價值,那麼親情比君子之德高尚麼?
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傳宗接代當然是人類社會的重心,所以親情自是無比珍貴的。可是「富不過三代」、「紈絝子弟」等先賢啟示言猶在耳,看著不怎麼爭氣的扶不上牆的後代,還有無悔的一再提攜的勇氣嗎?可是事實上經常看到是勇氣十足的,足到可以養出爸寶、媽寶來。
話說從頭,子女不怎麼爭氣,那麼父母如何呢?或許也曾經是爸寶、媽寶的吧,要不是家庭經濟的重擔已然壓在肩上,恐怕也不怎麼成熟的吧。是的,承擔是成長的要素,想必成為人的父母之後應已了然於胸,可是為甚麼沒有把這麼寶貴的教訓傳諸子女呢?應該是捨不得吧,那種要命的割捨不了的親情,明知有後顧之憂卻…。
和樂的家庭應該是相互扶持的,不是只有父母培育子女,子女也要有貢獻家庭的認知。俗話說養兒防老,只怕這已經不是現代的價值觀,所以培育子女是無私的純粹的親情付出。西風東漸,子女不靠父母庇蔭的風氣應已傳入許久,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輕人該有出外打拼的勇氣吧。或許親情是關懷而不是責任,是鼓勵而不是當靠山。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這是甚麼邏輯

從小就聽說瞎子摸象的故事,他們各彈各的調也各自堅信自己的說法,把不知情的人搞得團團轉,其實都沒有騙人的意圖,只是他們的眼界有問題罷了。瞎子摸象這麼明顯易見的事情,對明眼人來說很容易識別的,可是世事難料,你有多少看不明白的事情呢?如果談論不明白的事情時,是否也出現瞎子摸象的情節呢?
你大概也聽說過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吧,都說晉惠帝是好意的,只是經常被蒙蔽而不通人情世故而已(窮人窮得連稀飯都沒得喝,何況食肉糜乎?)。如果晉惠帝只是個有錢人的後代,或許沒有太大的罪過,可是他是個帝王,擔負著天下的經濟民生與安危,所以被視為昏庸的代表,這責任與能力的差距未免太大了。
《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畢竟是英明的,知道硬把想法不同的人湊在一起只能是各懷鬼胎、暗自盤算,所以只能找到同志才好一起打拼。可是如果有人硬要強出頭,把自己的主張強迫別人接受的話,那該怎麼辦呢?那要看此人的勢力是否已然獨霸,與之抗衡有勝算嗎?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指鹿為馬是強人的邏輯,不論是非的,只要是個正常人應分得清何謂鹿何謂馬,可是形勢比人強,正常人大概也會附和指鹿為馬的論調的。

層次

百度百科說:「層次是指系統在結構或功能方面的等級秩序。具有多樣性,可按物質的質量、能量、運動狀態、空間尺度、時間順序、組織化程度等多種標準劃分。 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徵,既有共同的規律,又各有特殊規律。」。百度百科的說法太有彈性了,舉凡文化、社會、制度大概都可以套得上,有時候太廣泛了反而無法抓住精髓。
孫世愷《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兩層挑臺像兩彎新月,圍拱著主席臺,使大禮堂成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整體。”。這是以文學的手法描訴建築物給人的感覺:雄偉的建築通常是層次分明的,才會有龐大的印象,這裡以錯落有致修飾掉官方(宮廷式)建築勾心鬥角的印象,是很有創意的筆法。
電影史瑞克說洋蔥是有層次的,用來襯托妖怪也是有層次的,這應該是戲劇的手法吧。戲劇當然是誇張與無厘頭的,你說洋蔥的層次能證明妖怪的甚麼層次呢?可是這樣的台詞一出必然引起台下的一陣哄堂大笑。本來嘛,戲劇就是尋求效果而不是講道理的,不然就沒戲唱了。
〈蘇軾‧題西林寺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欣賞風景尤其是山景一定是要層次分明才會有看頭,不然怎麼展現深度與廣度呢?記得有一回在雨過天晴之後,竟然可以在台南看到嘉義的阿里山脈,而那一路綿延的嶙峋的中央山脈正好說清楚了山巒的層次。如果你是看海的,海天一色似乎模糊掉了層次,可是色彩的漸層依然是層次分明的,而心頭的反應同樣層次分明,才好向你表白那海洋的浩瀚。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襯托

魯迅《且介亭雜文·論俗人應避雅人》:“優良的人物,有時候是要靠別種人來比較,襯托的,例如上等與下等,好與壞,雅與俗,小器與大度之類。”。是的,如果沒有襯托怎麼知道好的有多好而壞的有多壞呢?比如說沒有吃過活海鮮的人,任何海鮮都是鮮美無比的,可是吃過活海鮮之後卻死命的尋找那更鮮美的。
百度百科說:「襯托手法是指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用對某一事物的描寫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的某種特質。 襯托可分為正襯和反襯。」。這段話告訴我們,襯托有兩種,一種是拿高的襯托更高的(科幻劇常用的手法),另一種是拿低的襯托不低的(悲喜劇常用的手法),無論是哪一種的效果都還不錯。
如果沒有了襯托,令人難過的事會不會好過一些呢?譬如說台灣光復後到經濟起飛前,大家的生活物資條件都不好,可是反正日子都是一樣辛苦的就都習以為常了,少有抱怨的事;其實吃過苦的人反而更懂事,在谷底的人好像只知道齊心合力向上發展,少了相互踐踏的事。
《論語·季民第十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日的社會貧富差距似乎越來越大了,襯托出「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亂象,百姓不得安居樂業只能怨聲載道;難怪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也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自律

MBA智庫百科說:「自律是指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是以事業心、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作為基礎。」。如此說來自律是克制的,為了理想與價值所作的忍讓。如果不是為了理想,就不必如此壓抑自我,當可放浪形骸為所欲為。
生理上有所謂的自律神經系統,維基百科說:『所謂「自律(自主)」,是因為未受訓練的人無法靠意識控制該部分神經的活動。』。也就是說自律神經系統通常是不受意識使喚的(除非受過特殊訓練),獨立於意識之外的系統。這裡的自主竟然是自我意識以外的自主,那麼到底誰才是主人呢?有時候為了身體的規律運行,有些竟然是不由自主的。
有人說「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意思大概是說「自律,帶來自由自在。」、「越自律的人,活得越快樂。」、「真正的愛自己,是自律。」。這說法有點像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使人一頭霧水;自律是指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怎麼越是約束的越是自由呢?如果你把自律神經系統的概念套進去,大概就有些懂了,越自律就越健康才能享受自由。
現下是自由民主的時代,人人高喊著自由,可是你的自由可能妨害了我的自由,而我的自由同樣也會妨害你的自由,如此相互拘絆著,結果大家都不怎麼自由了。為了克服這種問題,自由與法治是並行的,好比自我意識與自律神經系統並行一般,如此一來大家才能共同享受著自由。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空靈湧現

森林裡的吊床上,我正忘我的躺著,在盛夏的溽暑氣候下,竟然還有涼風從我的背脊、臉上拂過,洋溢著陶醉的思緒,半夢半醒之際,我昇華了。森林裡的空氣清新的像破曉的輕霧,透入原本穢濁的胸膛,漸漸地如泉水般澄清了我的血液;這一股清流直入腦門,好像豐富了我的靈魂,可是很奇怪,我的思路突然空了,好像突然明白何謂「空靈湧現」了,好像只有清空了才有足夠的空間體會太虛的幽微。
年輕時候的我是那種敏感的輕眠的人,早起的媽媽每回總是進入我的房間看我有沒有踢掉被子,只是她一進門我就醒了,為此還特別囑咐媽媽別再把我弄醒了,好不容易進入夢鄉的。從某個角度看,我的意識充滿了我的臥室,有人進入了必然驚醒了我。在森林裡的吊床上,我望著眼前的林梢,樹影婆娑而微弱的陽光閃爍著,像一幅巨大的畫作。我閉上眼,這幅畫就映在腦海裡微微晃動著,我覺得我的意識充滿這片森林了,如果有人闖進這片森林,我大概也會被弄醒的。
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或說天籟是大地的氣息,可見得大地並不是寂靜無聲的(尤其是在這片森林),所以偶而可以聽到各種聲響,比如烏鴉的「啊!啊!啊!(都是你啦,害我…)」,比如蟬鳴的八部和音(不停的吸呀吸呀的),比如蚯蚓模仿蟋蟀的聲音,那種好像小提琴的聲音。剛剛才說有人進入了這片森林必然驚醒了我,可是這些聲音卻不會,反而使我睡得更沉些。
靜謐的森林與安置其間的吊床,多麼的神奇啊,那麼這片森林在哪呢?那是雲霧帶的下緣,號稱最適人居的海拔五百公尺處,那是人體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接軌的所在。人當然是渺小不過的,所以必須吸取天地的精華,才能持續圓滿自我的小小宇宙,不然就要抱殘守缺了。吸取天地精華的最佳姿勢,應該就是仰躺在吊床上的那種姿勢了,因為敬天所以必須仰著,可是天太亮了,所以必須躲在林子裡仰躺著的。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退場機制

吳梅《題天香石硯齋棋譜 》詩:“斂邊豐腹審四隅,佈局落子無其偶。”。下過圍棋的人應該知道佈局的重要性,從事商業經營的更能體會佈局的影響,俗話說棋差一著,通常應該是指佈局階段的失著而不是指廝殺的過程。不信你看那美國式的出兵,往往需要數月甚至經年的佈局,才敢大勢揮師。
為甚麼佈局如此重要呢,其一搶占戰略高點,其二準備戰爭物資,其三準備需要投入的人力。這些事情都是刻不容緩而且說要就要的,沒有事先備便是行不通的,可是如果一旦局勢翻轉了,那麼這些突然多出來的物資與人力該怎麼辦呢?物資或許可以轉移他用,人事的問題絕對沒有可以輕易擺平的,所以需要適當的退場機制。
舉個例子好了,二次大戰時幾乎是全國皆兵,打得死去活來的,可是一旦勝利了,這幾百萬的兵員該如何去化呢?沒事幹的退伍軍人可能影響治安,而仍在役的軍人卻可能吃垮國家,所以會是很大的政治問題。當局英明的做法是讓這些老兵們入山墾荒,一方面與社會適當的隔離,另一方面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而且還可以繁榮地方。
計畫與管理應是與時俱進的,現今完善的計畫已包含退場機制,也就是預先設想推行不順利時該如何安排善後,而不是任其自由發展自生自滅。玩股票的應該知道何謂多殺多,明明是志同道合的多頭怎麼會相互為敵呢?其實這是局勢使然,只有妥善而厚道的安排,才能因勢利導克服衝突。

羊性與狼性

我們從小聽過不少關於羊與狼的故事,從來都是羊被狼捉了吃,可是從古至今羊沒變少好像狼卻變少了,這是何故呀?話說大部分的羊都是被人圈養著的,野生的羊只是少數,那些被捉的羊好像都是被人圈養的羊,就是那些困在羊圈裡待宰的羔羊;人養的羊被狼捉了,你說牧羊人會高興嗎?於是只要能殺得到的狼都被牧羊人殺光了。
近來出國旅遊盛行,當然少不了到塞外旅遊的,據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景依舊,想看到狼跡卻難了,似乎應證了牧羊人該有的行為。話說商場如戰場,我卻覺得更像牧場,放眼望去只見成群的牧場,人們成了被人圈養的羊,而那牧羊人正是被稱為老闆的人。牧羊人各占山頭,如果還有殘存的狼的話,應該正在被牧羊人以及所帶領的狗群追逐著。
按照上面的故事發展,你認為當匹狼容易嗎?所以野生的狼已然稀少,而那些具備狼性的人都改行想當牧羊人了。其實想當牧羊人比當一匹狼還要困難的多,原來的牧羊人把新加入者視為敵人,欲去之而後快哪。可是捉一隻羊與牧一群羊的利益差別太大了,在重利之下躍躍欲試的大有人在。(還沒資格當牧羊人的就先嘗試著當起牧羊人的狗)
唐˙杜甫˙清明詩:"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麤飯任吾年。",人嘛當然有羊性與狼性,而狼性更已進化為牧羊性與狗性;既然是各有天性的,當然是各自發揮囉。最怕的是弄不清楚自己的性別,錯把羊性誤判為狼性、牧羊性與狗性,冤枉地丟了性命;或者忽略了與生俱來的狼性,甘願只當一隻溫馴的羊。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操縱

明.歸有光《送嘉定縣令序》:“侯能操縱有法,賦辦而民不驚。”。教育百科說:「做人要有主見,不能隨便受人操縱。」。說到操縱一向是主政者常用的手法,一則避免直接介入,引發民怨恐難善了;二者事半功倍,本輕而利厚。談政治較難理解,最常見的操縱是傀儡戲,演戲者僅憑幾條絲線,就讓戲偶栩栩如生。
與我們日常生活最有關連的操縱是使用遙控器,這在幾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現在卻是人手多隻,一會兒遙控電視、音響,一會兒遙控冷氣、電扇的,大夥兒都覺得十分便利;可是如果哪天遙控器竟然當機了,你會覺得十分懊惱,叨念著說好的遙控怎麼就失靈了呢!
以前的武器再怎麼厲害,總是需要人操縱著,為了配合人的生理需要與安全,使武器受著很多束縛;現代的想法開放了,無人的武器大行其道,能想得到的做得了的盡量改為無人的,這樣可以做得更小、更便宜、更無所不在,而且沒有人命的顧慮。更有甚者,一個人竟然可以操縱一整群無人武器,使效率大幅提升。
無論是布袋戲、電子產品或者是無人武器,都是沒有生命的,被創造者支配應是天經地義的;可是被操縱者是活生生的另一群人,那就不怎麼正常了;可是偏偏在社會裡多的是這種現象,這該如何理解呢?你說我們怎麼可以看出操縱的行為呢?那是因為有人竟然漠視自我的權益與福祉,任由另一群人擺佈,這使得我們懷疑這些被操縱者的心態;是受到要脅、受到愚弄,還是自我意識薄弱呢?恐怕要等到這群人覺醒了才有答案吧。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抽離

百度百科說:「抽離係指人類具有轉移感覺的能力。我們雖然可以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但我們還可以不用我們的感官,用大腦去思考生活而不一定在生活中思考。」。萬物之靈就是這麼神奇,光是用想的就能體會不曾接觸的事物,那麼抽離能有甚麼作用呢?
身處道家與佛家共處的國度,應該聽說過冥想這回事吧,那麼冥想是甚麼呢?維基百科說:「冥想,心性鍛鍊法,在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稱為坐禪。冥想減少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及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或者也可以說冥想造成激發活動的減低以及增加了放鬆。」。或許冥想就是暫時把自己從現實環境中抽離出來,使自己得以沉澱、昇華。
做為一個關懷別人的人,應有感同身受的思慮。百度百科說:「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現常被用於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要感同身受對方的遭遇,須先抽離自己的情境,才好想像對方的情境,才能體會對方的苦楚。還有,設身處地並非永久,告一段落後仍須抽離開來,以便回到自我。據說有些演員入戲太深了,抽離不完全者會變得歇斯底里的。
近來的精神疾患以憂鬱症最為普遍,受苦人數也最多,如果憂鬱症者也懂得如何抽離發作當時的情緒,是不是就能不藥而癒了呢?這好比釜底抽薪,薪材被抽走了,當然就降溫啦。如果人人皆有抽離的能力(這當然需要修練),或許只是需要一個抽離的觸動過程就能發揮功效了,也就是說憂鬱症者須有自我警覺性,警覺到病症發作了,便啟動精神的抽離,使自己得以沉澱並渡過。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餘燼猶存

玩過野炊的人應該知道,在野外生火沒有想像中容易,雖然帶足了火種、檢足了細枝,也努力的煽火過,可是通常是失敗收場。可是如果在餘燼猶存的情況下,只要把薪材適當的堆疊在餘燼上,過一陣子就會看到薪材冒煙,再過一陣子火苗就自動竄出來了。觀察到的會是這樣,可是為何呀?
其實薪材冒煙就是答案,那餘燼雖然不足以直接點火燃燒,卻能烤乾新添的薪材,所以開始冒煙了。當薪材越來越乾,那麼星星之火才足以燎原。話說森林裡多的是薪材,只是應該都是潮濕的,所以不會無端地燒了起來,可是如果此時天乾物燥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們從小求學,念了那麼多年書卻難得開竅,雖然號稱學富五車(五車的竹簡不過爾爾,抵不上幾本書),其實欠缺自我的思想,所以只能引經據典訴說些別人的道理。如果有朝一日終於開竅了,學識的火苗於焉展開,提昇為自我意識。重點是你有沒有發現學通了一門學問,就容易學通另一門學問。
如果你已明白餘燼猶存的妙處,那就不難明白容易學通另一門學問的道理所在,因為你的心智已然成熟了,足以引發另一團火。只是如果你讓餘燼徹底熄滅了,想再生起火苗來,那就跟初次的生火一樣難了,可是這又是指何意象呢?心智既能開竅當然也會關竅,意思是說你的心思滅了,心智也會跟著不成熟了。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發想

都說現今已是創意的年代,有創意的才有出路,沒創意的恐沒飯吃了。幹力氣活比較容易懂,飯吃飽些待需用力時把胸膛挺起來,好像力氣就出來了;可是創意該如何使呢?腦袋瓜又不能用擠的,何況就算擠出汁來好像還是不怎麼有創意的是吧;到底有誰能好心的幫幫那些需要創意的人呢?
維基百科說:「腦力激盪法(英語:Brainstorming),又稱為頭腦風暴法,是一種為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人進行。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大家的見解重新分類整理。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可笑、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從而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問題解決方法。」。
頭腦風暴法與腦袋擠汁法或許有些類似,都屬於暴力行為,難到就沒有比較文雅而富創意的辦法麼?我們常把創意與發想連用,難道說其實發想就是創意的法門呢?這或許值得努力一下,反正都說腦袋瓜不用是會生鏽的;雖然我不清楚腦袋瓜是否含著金屬,是怎麼生鏽的,不過用用應該無妨吧,好像醫學界也說多用腦可以預防失智症的。
知道要發想,可是發想的源頭在哪呢?據說發想的源頭就在人文,也就是歷史與文學。說起歷史與文學,那些科技新貴們可能有些惱怒,想當初爺們是靠數理起家的,那些只會文史的人就是這麼被我們踩在腳下的呀,如今風水怎麼能輪流轉了呢?是的,風水的確是會輪流轉的,誰讓人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呢?數理豈有人性哉?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努力做自己


近來的電視節目有流行模仿的趨勢,模仿名藝人的唱腔與舞技、名演員的動作與對白、名政治人物的種種,以此博取掌聲。模仿者當然有微妙微俏、幾可亂真者,可是假的當然還是假的,激情過後就回復成一般人了,頂多也只是成為搞笑藝人,絕對成不了大明星,或者成大氣候的政治人物。
還記得否,從小念書便有所謂的模範生,要大家學習他的言行舉止;還有,鄉里村落裡也有所謂的望族,是大家仿造的對象;上班了照樣有所謂的模範員工,是老闆希望的員工模式;甚至在家裡也有子女應有的規範,譬如古時候的三字經、現代的有肖子孫;說穿了,都是想讓你當這當那的。
如果純粹當個自己有甚麼不好呢?那種曠古碩今的五百年才能一見的天才好像從來都是只辦演自己的,如果他們也學著模仿別人,那麼還有天才的存在嗎?據說艾迪生、愛因斯坦的童年都有學習障礙,就因為學習不了當別人,只好當自己囉;還好這樣的天才只能當自己,我們才能因而受惠。
或許有人說那些人是天才所以有本錢當自己,這麼說其實我也信的,可是為了過好些的日子就只好委屈自己當別人真的好麼?或許當別人才符合眾人的期望,才讓你活的像樣些;可是與其當個富有卻無尊嚴的人好,還是當個有尊嚴的窮人好呢?至於當別人為何會沒有尊嚴?這種事情問起那一輩子嘗試辦演別人的,只怕會有隱隱的痛吧,當他午夜夢迴卸去人間面具短暫得見自我時。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思想才是行為的主宰

人的腦袋是肉做的,不能像機器一樣能長時運轉無誤,所以偶而犯些傻是難免的,那麼做了些無意識的行為也就不奇怪了。其實這些無意識的行為還是被潛意識制約著,只是難以查覺而已,不然個人一再重複著無意識的行為就無從解釋了。或許你想問潛意識是怎麼來的,有人說這是思想內化的結果。
有人說:「人的一切活動及行為,受意念的支配」,也就是思想才是行為的主宰,你怎麼想的就會驅使你怎麼去做。譬如福建、廣東的人有出外打拼的思想,所以造就華僑界的豐功偉業。譬如儒家、佛教徒的捨我其誰的思想,所以勇於犧牲奉獻。譬如楊朱的貴己思想,所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自從有了這浩然之氣的說法,很多文人以此為宗,譬如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的《正氣歌》,譬如「養天下正氣,法古今完人。」的對聯(出自1923年元月國父孫中山先生墨寶,前白"介石吾弟撰句囑書"),都是希望傳承孟子的崇高德行,以匡正自己的思想。
從前有個國文老師說「其法獲中,其益獲下。」,意思是說使用一般的方法只能得到更差的結果,那麼如果想得到好一些的結果呢?那就「其法獲上,其益獲中。」了。或許有人說「養天下正氣,法古今完人。」是像蔣中正那樣的偉人的志向,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其實借用了偉人的方法,也只能保證可以當個中上的人吧。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憂鬱性格

有人說,「一板一眼、認真、熱衷工作、過度在意人際關係、保守而追求穩定的性格,這樣的性格稱為「憂鬱型性格」,這也是憂鬱症的病前性格。」。天啊,如果此話當真,則一般人恐怕大半都有憂鬱症的病前性格的傾向了。這人還說:「洋溢活潑的氣息、外向的、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容易超越秩序的框架等性格,就可稱為「躁型性格」,此種性格也是躁症的成因。」。你說,憂鬱型性格以及躁型性格加起來有如天羅地網的,你能逃過哪一項呢?
或許憂鬱型性格以及躁型性格都只是潛在因子,這好比醫學專家說人身上本就潛藏著癌症因子,只是有些人已然發病,有些人懷疑發病,而有些人卻是視若無睹罷了。以結果論,患憂鬱症的人口較多,症狀較嚴重,而且所謂的憂鬱型性格差不多就是中國人的一般性格,因此中國人更需要認真看待之。
如果不論事情的發展過程如何,你通常只看到或只擔心不好的那一面,而忽略掉或者無從享受好的那一面,我覺得這樣才更像是憂鬱型性格。因為你吸取不到愉悅的氣氛而始終被耽憂包圍著,無論身心都承受著不斷增加的壓力,直到累積的戾氣爆發為止。以科學的觀點,那叫彈性疲乏,人格被打穿了,回不來了。
醫病需要知道病的癥結所在,既然憂鬱症是因為憂鬱型性格造成的,如果你能改變此性格,是不是就能擺脫憂鬱症的危害呢?如果你還是擔憂事情的發展是否失控,那麼是否能勉力發現事情經過的溫暖處、得意處呢?或許過度樂觀不會是你的本性,但是也不能悲觀到感受不到絲毫快樂吧。如果黑暗裡有一盞希望的燈,或許你就不會那麼孤獨害怕了;懂得享受成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不足為外人道的),或許你的憂鬱症狀已減輕許多。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誰的問題

維基百科說:「在社會領域,問題是指某類困境。如果解決了這個困境,可以產生社會效益,比如使社會更為和諧,提高效率,或者消除、減少社會矛盾。」。大家都說社會上存在著諸多問題,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已然產生,以至於問題處處,企盼著能解決問題的能人出現。
有問題當然很麻煩,可是到底是誰製造了這些問題呢?還有,問題該由誰出面擺平呢?俗話說個人造業個人擔,理論上誰製造的問題就該由誰出面擺平,可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我們或許看過有人總是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也可能看過有人卻喜歡把問題攬在身上的,這真應了網路上常說的見怪不怪。
譬如說政治界吧,現任官員常提「共業」這個概念,意思是說問題早就存在了,他只是目前的例子而已;如果推說共業就能免責,那麼老百姓該找誰算帳去呢?坐領乾薪卻不能解決問題的還算是個貨色嗎?還有些人喜歡擺出「翻轉」的概念,好像只要把問題交給他準能擺平,就不知道政治支票不能兌現的是否也有刑責?
譬如說演藝界吧,八卦是常態,或說躺著也能中槍,那麼中槍的該怎麼辦呢?於是有人推說「這是男人都會犯的錯」,有人推說「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反正抵死不認帳的。八卦總有源頭也有仲裁的主,演藝界少不了喜歡主其事的大哥,掌握著八卦的去向,並扮演著糾紛的和事佬,反正只要是他就能搞定。
《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意思是說從根源上加以整頓清理。俗話也說「冤有頭,債有主。」,有債是躲不掉的,而與債無關的也不要進來攪和,該還的還、該要的要,把問題的事主及責任釐清了,就不會治絲益棼了。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問題出在習慣

都說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大概一般人也是這麼想的。譬如一早起來沒人想做早餐,要嘛出趟門上街買早點,要嘛自己動手做早餐,總不能餓到中午吧;如果到了中午還是沒人願意煮飯呢?這故事還不是要重演;所以必定是要面對問題的是吧,只因本人還沒有練就不食人間煙火的本事。
你有沒有發覺,雖然願意面對問題也解決問題,可是問題依然重複著。比如說賴床吧,每天必須面對上班即將遲到的問題,雖然你勇敢的(趕車)面對著,可是總有失手的時候,所以全勤當然沒指望啦。或許有人說我開車啊我不趕車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拖延,路上的交通只會越晚越擠,根本使不上力的;甭跟我說你很會攅空檔甚至於走路肩的,路邊的那個警察哥哥早就盯著你了。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其實這話裡和尚應該是無辜的,只是被拿來說項罷了,這應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反正能賴就賴唄。也就是說到了無人肯出面時才認為是個問題,才認真的去面對,那麼為甚麼事前沒有分工清楚呢?還是根本是沒有制度概念的散兵游勇麼?
人們的壞習慣真是不少,而且源源不絕地冒了出來,比如懶散、推諉、虎頭蛇尾等,你想這些壞習慣能製造出多少問題來。如果壞習慣不能改變,光是解決因而產生的問題就夠你受了,甭提還能有多少精力可以發憤圖強的了。或許你已明白如何對症下藥的道理:那就是只有養成好習慣才好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教育百科說『絕』有十種解釋:『(1)斷、停止。如:「斷絕」、「隔絕」、「絕交」、「絕跡」、「杜絕」。(2)卓越、獨一無二。如:「絕技」、「絕招」、「絕色」、「絕響」、「絕代風華」。(3)必定、鐵定。如:「絕不」、「絕對」、「絕無」。(4)不接受。如:「謝絕」、「絕食」、「拒絕」。(5)沒有。如:「絕子」、「絕孫」、「絕後」、「絕糧」、「絕望」。(6)極、甚。如:「絕頂」、「絕妙好辭」。(7)冷酷,做事不留餘地。如:「絕情」、「這件事,他做得太絕了!」(8)特殊的事物。如:「堪稱一絕」。(9)形容舉止極為特殊、少見。如:「這人可真絕,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就語驚四座!」(10)盡。如:「氣絕而死」。』。中國字能有這麼多解釋的恐怕不太多,而用法如此多的真的很絕。
英語有所謂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用來加強語氣,凸顯文字的強度;可是與博大精深的中文想比,好像還是少了那麼一些;中文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當然存在,比如說比較漂亮與最漂亮,只是這類應用通常拘限於某個範圍,比如說在班上或是在國內;其實中文裡還有跨越所有領域的說詞,那叫絕頂,是小範圍裡的最高級沒法比的。
中國字有時真是難分難解,這個絕字就有這種本事,譬如必定、鐵定的叫絕(絕對),可是沒有的居然也叫絕(絕望);譬如卓越的叫絕(絕色),可是冷酷的退避三舍的居然也叫絕(決絕);你說像這樣夯不啷噹的用法對於想學中文的人會是怎樣的困難呢?難怪外國人搞不懂中文,可是牙牙學語的小孩又是怎麼弄通的呢?
或許『絕』通常只是個副詞,所以是用來加強動詞的,這好比在器物上刷上透明漆,原來的器物是甚麼就該是甚麼,只是讓它更為亮麗罷了;可是好像也不對,比如說「絕交」好了,交當然是指交往囉,可是絕交卻是絕不交往的意思呀;扯來扯去弄得頭都痛了,只能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啦。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存在感

百度百科說:「你察覺到具有價值的事物被你影響而產生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存在感。」。意思是說你的影響力發揮作用了,因而覺得自己有存在的意義。近來流行在各大景點打卡討拍的網路次文化,如果你的打卡維繫了該景點的知名度,或者維繫了你自己的能見度,勉強算是有些作用;可是如果別人對這樣的討拍舉動麻木了,那麼這種存在感有沒有問題呢?
《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人生苦短,可能也很無趣,所以有沒有存在感很重要,於是有人處心居慮的營造它,譬如公眾場合總是要發出些聲音以引起眾人的注意,或者在公益活動裡大動作地奉獻著。如果眾人感戴其功德,或者感受其卓見,那麼這樣的影響力很確實;如果適得其反,那麼你覺得呢?
由於存在感考究的是對人的影響力,所以自我感覺良好是無濟於事的,或者是說你必須對人做出效果來,這不是有效率就可以了;而有沒有效果在於有沒有弄對眾人的需求,才好對症下藥。由於存在感考究的是有價值的事物,所以對無價值的事物產生了效果還是沒有用的,那麼有價值的事物會是甚麼呢?多半與民生經濟攸關。
存在或許是存在了,可是能有多大呢?那與時間、空間相關。譬如說你想對過去與未來刷存在感,恐怕是力不從心吧,只有當下的存在感比較踏實些。譬如說你想對非洲人、美洲人刷存在感,可是你又不是生活在那裡的人,那裡的人根本就不認識你,如何存在呢?所以你須弄對時空環境,才有可能做出些效果來。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忍受與享受

百度百科說:「忍受的意思是把痛苦、困難、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而享受是生命在存活過程中,通過身體器官、思想意識的作用,使生命自身產生愉悅、美好的一種體驗與感覺。」。從這解釋可以發現,享受包含著思想意識的作用,而忍受只是勉强承受而已。我們在鋒面或颱風過境時,可以看到陽光與雨水同時出現的現象,那麼忍受與享受可能同時出現嗎?
談過戀愛的應該知道其中的百味雜陳,相處的甜蜜卻引來短暫分手的思念(,結婚前當然是分開住的),而濃烈的愛意也醞釀著不可理喻的醋意,所以相互關懷成了相互拘絆,弄的情與仇好像只有一線之隔,互相纏綿與互相傷害交互影響著;那麼戀愛期間的忍受與享受看來真是同時發生的了。
時機歹歹,外出謀生活當然是很辛苦的,可是一家老小嗷嗷待哺的,能不戮力以赴麼?回到家時看著一家人的和樂溫馨,好像辛苦總是有代價的,在外的總總辛勞化成了家庭幸福美滿的磐石,而堅韌持家的成就感也隱隱地散發著;那麼家庭生活的忍受與享受看來也是同時發生的。
如果說讓你把吃苦當作吃補看待,那是很殘忍的做法;可是如果一面忍受也能一面享受著,會不會比較人性些呢?就像有些特別的料理就是酸甜苦辣鹹兼具的,卻讓人回味無窮。有些人遇到困難只能看到必須忍受的苦楚,卻難體會潛藏的意義,因而錯失了享受的真諦;如果只是一直忍受著的,當然找不著英雄好漢囉。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期待與等待

為了使事情順利圓滿,我們經常需要等待,而等待通常是成功經驗的複製過程。譬如結果累累的果樹杵在那裏已經很久了,可是果子還是很青澀,需要再忍耐一段時間待其紅熟;樹上的果子終究會自然熟成的,關於這點我們很有經驗也很有信心;譬如每天上班、上學也須等候公車、地鐵,我們同樣清楚車子是會來的,只是偶而會慢分而已。
我們偶而也期待一些事情,譬如說傳說中的愛情、王子與公主婚後的幸福日子、兒女的鵬程發展、事業的開花結果等。期待中的事情通常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誰也不能確定好事能否如願降臨,這要靠老天的保祐、貴人的扶持,更要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再加上些許運氣。
你應該已經注意到,期待與等待事情的成功率很不一樣,譬如說等待長大,除非中途出了甚麼意外,必然會隨著日子的消逝而逐漸長大的;這跟阿公阿嬤的老去是一樣可以預知的,所以你不會說是期待著長大。期待的事情就很不一樣了,通常越是期待越是失落,而越會失落的事情卻更期待。
既然期待總是那麼不靠譜,那麼還要期待嗎?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有夢最美」,既然最美,那麼無論如何都要做夢囉;夢想中的事其實就是期待的事了,既然燈光美氣氛佳的,當然是要給他期待下去的嘛。都說人生苦短,如果連期待的自由都給剝奪去了,那豈不是不自由毋寧死麼?

無名火

維基百科說:「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中醫相信人身即是個小宇宙,所以五行也被配置於人體器官的組成,可是好像只有火被用來形容身體的狀況,而且無處不在,這是為甚麼呢?
譬如說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口乾舌燥的,被說是肝火太大;譬如說暴飲暴食,弄壞了腸胃,被說是胃火上升;譬如說受人撩撥,情緒失控,被說是脾火失調;譬如擔驚受怕,疑神疑鬼的,被說是心火不整;其實中醫的上火就是西醫所謂的發炎,而慢性發炎可能比急性發炎還要嚴重,因為它是長期性的而且容易被忽略。
除了生理上的火,其實還有心理的火,譬如妄圖不該想的東西叫做慾火;可是如果心裡頭不舒坦,好像有一把火燒著,又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它才好,於是有人乾脆就叫它無名火好了,反正大家一聽就懂。佛教謂不能了知現象的真實性的原始愚痴叫做「無明火」,不知這「無名火」與那「無明火」是否相通呢?
《易經》第六十三卦是水火既濟,有人說水火既濟表水火陰陽調和,一時平安和樂之象。主吉中帶凶之象。水火本相剋,因一時環境或人事所影響,而暫時相安無事,但終非常久之象,必有所沖剋而敗。西醫應付發炎大致使用消炎藥,藥效雖很快,可是後遺症蠻多的,與水火既濟的卦理似乎相通:中醫的方法豐富些,除了以水滅火外還需長期的調養身子;至於無名火,那是心病,藥石罔效的,通常只能修身養性自我排遣了。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學做人

我們常聽到做人難的感嘆,因為順了姑意或許就拂了嫂意,人多嘴雜的實在難得各方的周全。本來嘛,講到錢就傷感情,而利益與金錢應是互通的,同樣傷感情。你是否聽過賣傘與賣扇的故事:有個婦人有兩個兒子,一個賣傘另一個賣扇,天雨了擔心賣扇的兒子生意清淡,天晴了又擔心賣傘的兒子生意差,如果這老婦求菩薩保佑她的兩個兒子,那麼菩薩該怎麼辦呢?
網路上可以看到「先學做人,才好做事。」的說法,意思是先得人和再求政通,那麼在各方贊助下自然水到渠成囉;可是政未通的何處可求得人和呢?俗話說「雞生蛋然後蛋生雞」,可是馬上有人反對說是「蛋生了雞然後雞才生蛋的」;我說雞與蛋早就存在了,有蛋的須先孵出雞,而有雞的趕緊催牠下蛋吧;所以會做人的以此幫襯著辦事,而會辦事的順勢聚集人氣,兩者應相輔相成才好。
國父曾經說過「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可是《論語·泰伯》卻說:「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說不做大官的應該就沒有立場干政了;這兩種說法好像不相容,而兩邊都是聖人說的話,小的該如何自處呢?或許這也是做人難的一種處境吧。依我看,立志做大事也須做大官可能比較順暢些,畢竟資源與決策權與大官的位子是綁在一起的,沒有資源如何做人哪。
ㄧ般人的觀念,學生就是來讀書的,學做人那是就業以後的事;可是都說做人難哪,就業以後再來學還來得及嗎?會不會先被噹的滿頭包呢?其實學做人從學生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就算是學生也有當幹部的,只要是為人服務就算是從政吧;有沒有聽說過班聯會主席的經歷還可以當作很好的工作經歷呢,有當過班長的至少還算是經歷過做人的種種難處吧,而學問只有在困難中才得以累積。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心理測驗

如果你有上網或看電子報的習慣,必然看過心理測驗這方面的訊息,不知道是為了充版面還是真有此流行,這些測驗總是三不五時的出現著。如果測驗的題目聳動,或者你正好有這方面的困擾,就會吸引你進入瀏覽。測驗的結果有時你認為是譁眾取寵,有時也會覺得心有戚戚焉,好像講到你的心坎裡了。
中國人喜歡算命,你想必也有算過命的經驗吧,如果算過比較多次或者提到的內容很多,必然有些是準的;人腦容易有局部放大的作用,那幾次準的必然使你印象深刻,深信算命的可信度;而那些不準的只當是你沒找著到道行高明的老師罷了。心理測驗與算命的有些類似,當然有準與不準的,可是你會盡量相信那些準的,而不經意的忽略掉那些不準的。
信不信由你,當你收到某個信息便會在你的腦裡留下影子(印象),如果ㄧ再接收到類似的信息,那麼這些影子便會逐漸成像了。《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三人成虎」這個成語應該聽過吧,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話說心理測驗就是有這般的導引效應,使你逐漸相信某些事,尤其是提到你最在意的好事或者壞事。
如果你天性喜歡別人的鼓勵,那麼或許你適合這類的心理測驗,只是要忘掉那些說你不好的而記住那些說你好的(其實你已很擅長這麼做了);如果你是個天生憂鬱的人,那麼最好盡量避免心理測驗,因為你只會記取那些難堪的而看不見讚美的;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堅定,那麼看與不看都無所謂了,反正你只是把它當熱鬧看,消遣一下又有何妨。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無意識的行為

在古老的習俗裡有「男抖窮,女抖賤。」的說法,通常精神放鬆了才會不由自主地抖了起來,所以意思是說遊手好閒、不思正務,或者行為不夠端莊吧。可是近來有醫學報導卻說長坐不太健康,三不五時抖抖腳或可改善之;完全相反的觀念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父子騎驢」的故事,好像也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其實說穿了愛抖腳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自我放鬆用的。
請問你有沒有發呆的習慣呢?那種不由自主的維持著某一特定姿勢達數分鐘之久的行為。如果問你在想甚麼呢?可能有些惱怒(被質疑了),可能有些忘我,反正是沒有切確答案的神遊太虛唄。如果偶而發呆那沒甚麼;如果三不五時地發呆,好像有些嚴重了;如果經常發呆,該不會是得了失智症啊甚麼的;說穿了,同樣只是無意識的行為,可能那時的腦袋需要放空吧。
或許你想問無意識的行為有價值嗎?坦白說沒有肯定的答案,太上老君說過「無才能生有」,虛無了才會跑出靈感來的嘛;可是多半情況下根本沒有孵出丁點靈感啊,該不會是趁機休息吧。記得小學老師說過彈性疲乏的故事,腦筋確實不好ㄧ直緊繃著,只能說偶而放鬆有益健康囉。
說到這裡,腦中閃過孔夫子「過猶不及」的那句話,彈性疲乏或許是該避免的,可是一個勁兒的放空有沒有浪費光陰的嫌疑呢?無意識的行為當然是不由自主地發生的,可是有意識的覺醒還是辦得到的呀;試問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放任員工ㄧ直發呆或抖腳嗎?,那會不會是太閒了呢?所以奉勸諸位,還是減少(或者收斂)無意識的行為吧(,以防不測之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