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造神

維基百科說:「《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封神傳》、《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是一部中國神魔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朝代轉換時需要安撫戰死的群英,需要強調新朝廷的正當性,所以安排一些儀式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商周時期的故事為甚麼隔了千年以後才成書呢?這是個甚麼樣的背景與氛圍呢?
話說中國的民間信仰裡道教與佛教常是不分的,而所謂神明應是屬於道教的。道教的神祇很多,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後天的,如果某人的政績或事蹟受到人們推崇,就有可能被奉為後天的神祇,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民間信仰。封神榜裡的神明看起來早有傳聞,只是在明朝時才被人整理為當時流行的演義形式罷了。如果不信的話,黃曆是從戰國時期便有了,且多半是朝廷發行的,而裡面有所謂的值年太歲,應可在封神榜裡找到。
神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的民間推崇,另一種是更加上朝廷的敕封。單純的民間推崇還不夠權威,如果能加上朝廷的敕封那就萬民皆擁戴了。那麼朝廷為甚麼要敕封神明呢?說穿了還是為了統治的需要,因為可以表達重視民間的信仰以加強社會安定的力量;此外也是教忠教孝的大好題材,那麼到底該忠於誰呢?當然也是朝廷嘛。
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同樣道理,社會各界既能造神亦能滅神。現代的造神更為進化了,仍在世的也會被眾人擁戴或自行塑造為某某神。可是須知神明有庇佑眾生的重責大任,如果沒有達成大家的需要,早晚會被遺棄的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