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順其自然(英語:let it be),也稱順應自然,即道家的「無為」思想。大多數人的理解是:當做一件困難的事情時,找不出好的解決辦法,就隨它去,讓這件事情順其自然,反而會成功。」。順其自然的效果有時候還蠻好的,有時候卻很糟,所以運用的時機很重要,只有時機對了才有效用。
維基百科也說:「漢朝的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治世,漢初,社會經濟薄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為甚麼那麼成功呢?重點在於顧及戰亂久了的社會需要安定、休養以恢復生機,可是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如果漢武帝繼續黃老治術的話可能就葬送了大漢的輝煌機會,更可能淪為匈奴的屬國 (後來宋朝的不振便有這種味道)。
與黃老治術相對的正是法家思想,那個促成秦朝統一全國並翻轉封建制度的法寶;那麼你說黃老治術與法家思想何者優越呢?治理專家說領導與管理是必須交互運用的左右手策略,缺一不可而且不能誤用的,用錯了比不用還遭。說到治理,曾經出現過小而美與大有為政府的思辨,其實都有成功的實例,可是都經不起久用,這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好像差不多。
其實「順其自然」的重點不在於自不自然,而在於順不順。如果正順暢著,何妨任其自然發展;可是如果已然不順了還任其自然發展那就糟糕了。比如說整理院子好了,百花扶疏時幹嘛多事,可是長亂了還能不剪剪嗎!再比如說教養小孩好了,揠苗助長當然非良策,可是放任不管好像也很容易出事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