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自大與自滿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我們看東西有遠近的問題,離我們近的就會放大,遠的當然就變小啦。比如說拿一顆哈密瓜放在眼前,大概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了。那麼世上什麼東西離你最近呢?隔壁的小孩搶著說是自己啦,以此看來自大似乎是很正常的現象啊:如果把自己擺在眼前,那要比哈密瓜還大,更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了。

《書經.仲虺之誥》:「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都知道人類的腦容量相當可觀,除了能觀察眼前的東西還能處理情勢與累積智慧。也就是說人腦的運作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雖然自己離自己最近,但不至於看不見外在的東西;可是好像有些人的眼光短淺,有些人卻不會,這又是甚麼緣故呢?據說這由氣度主宰的,比如《晉書·苻堅載記下》說:“ 猛 瓌姿儁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

氣度通常指心胸,聽起來有些懂,但是個人的氣度為何有那麼大的差異呢?這或許與容量有關吧;其實這裡的心胸不是指實體上的心胸,而是指氣魄與風度。比如說有些人只想過安穩的日子,當然只要關心自己就可以了;可是有些人志在國家、社稷,乃至於全球、全人類,那要關心的事情可多了,需要頗大的心胸才行。

那麼要怎樣才能擴大心胸呢?《老子》第一五章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復成。」。據說這是成語「虛懷若谷」的出處,如果能師法「虛懷若谷」的話,大概就不易自滿,心胸自然廣大啦。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江湖一點訣

俗話說:「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有人解釋說:「任何事情都有「眉角」(台語),知道技巧後,事情就可以很順利地進行。」。是的,知道事情的成敗關鍵或解決技巧,確實能夠事半功倍;可是為甚麼說破就不值錢了呢?現今科學發達,以前不知原理而困惑的事情常因弄清楚方法而迎刃可解,但是可行的方法便是可行的,不會因為說穿了就不管用的啊?

比如說以前帶小孩頗忌諱發燒,但現在知道這是身體對抗疾病的自然反應,只要掌控在可接受的體溫範圍,還是對抗外來病菌的必要過程呢。這樣的概念已被大家廣為接受,不但不是說破不值錢的事,反而成為正當的衛教概念呢;可是如果一直高燒不退的話,可能潛藏著未被發現的疾患,還是需要找專業醫師鑑定的啦。

俗話也算是一種民間智慧,會這麼說必然事出有因的,是吧。這句話特別強調江湖,會是特指在江湖(社會上)生存的手段嗎?比如說“路在嘴巴上”、“伸手不打笑臉人”之類的技巧麼?可是不恥下問有什麼好忌諱的呢?還是江湖上常有甚麼說不得的事呢?

武俠小說裡常說的,初出江湖者不識江湖的凶險,通常需要老江湖的調教才能通透人心的詭詐。如果詭詐就是江湖的特色,也就是說或許有人正惦記著你的財物,那麼這「江湖一點訣」會不會是一套話術,用來說服你買點兒什麼或者投資些什麼呢?既是話術當然不宜說破的囉,說破了還會有人上當嗎?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坦然面對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說人生中必然遭遇諸多問題與挫折,於是有人倡言「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是的,不面對問題難道要當縮頭烏龜嗎?可是與其愁眉苦臉的面對問題,不如敞開心胸坦然的面對問題吧武俠小說裡常出現的「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不如當個好樣的囉。

中國諺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用來形容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情。或許有人說這些好像不是我的問題,我都是在7~11解決的每個人面對生活的方式總有差異,但是面對生活的問題總是存在的,如果你想豁達的過日子,只能坦然面對生活啦。

人的長相是天生的遺傳的,代表父母基因的繼承。有些人很滿意自己的長相,當然就有些人不滿意自己的長相;不管你是否滿意,這就是你與生俱來的長相了,如果因此而埋怨父母的話,那是無濟於事的。有人說現代醫美發達,去美容好啦;殊不知美容的代價頗高而且後遺症無窮,何如坦然面對呢?說不定就有人專門喜歡你這樣子的呢。

有人說:「我坦然,於是我心美麗,我心美麗,於是我人生跟著美麗。」。或許有人馬上跳出來反駁說這是哪門子道理呀,果如此則醫美業全要關門大吉了。佛家說相由心生,意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影響。心理學也揭影響後天長相的3大關鍵因素:1.情緒能讓你變美,也能讓你變醜。2.「社會期望」也會影響你的面貌。3. 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改變長相。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念故鄉

小時候唱過的一首老歌:「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清清、風涼涼,鄉愁陣陣來。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它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如果你也熟悉這首歌的話,表示你可能已一把年紀了。老歌相當耐唱,因為裏頭有太多情感了,好比這首老歌吧,總是滿載著濃濃的鄉愁。

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大都會區以外的人可能還須遠赴他鄉就職;誰讓你的故鄉就業市場不甚發達呢!於是北漂者有之,南漂、東漂、西漂、到處漂者亦有之。敝人不才,也是個到處漂流者;漂累了在某處擱淺了,便認做第二(、第三、第四、…)故鄉;這樣做有個好處,可以省卻那思鄉苦啦。

記得在他鄉任職的單身漢最怕過節了,別人高興地回家過節,你卻愁著找不著吃飯的地方;過年倒還好,年假夠長興許還能返家一趟。現在可能有所改善了,一來漂流者多了,還是有人樂意開店做那漂流者的生意;二來當地人也不時興做飯,吃外食的人越來越多了;三來便利店到處開著,以滿足那些宅男宅女們。

請問你也是那漂流者嗎?或者曾經是的,或者目前乾脆在異鄉安家落戶了。由於第二(、第三、第四、…)故鄉變多了,所以同事啊、熟人啊難免都成為故鄉人了。他鄉遇故知特別高興的嘛,故掰一首七言絕句聊以誌之:

《念故鄉》

人言得意須盡歡,(其實只有小確性而已)

且把老酒充杜康;(沒辦法,杜康太貴了)

待到騰雲駕霧時,(酒量不佳,一喝便醉)

浪跡之處是故鄉。(故鄉已遠,權且認作故鄉吧)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趨之若鶩

《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鶩,賓客常滿。」。蕭如薰字季馨,明朝延安衛人,明朝名將,為將持重見稱。鶩指野鴨,記得以前到明池旅遊時,本來用來餵魚的麵包好像都是被野鴨吃掉的。如果你把一大塊麵包丟向湖心,一大群野鴨就像衝鋒陷陣一般,那些愚笨的鯉魚完全不是對手。還有啊,士趨之若鶩應該不是因為 如薰 亦能詩,而是因為 如薰 是權貴,所以大概是趨炎附勢之輩吧。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馳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趨之若鶩。 」。是的,《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那天下之民趨之若鶩應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怎麼以名利二字馳使天下?這是門大學問,好像帝王學裡通常會教,比如說開科取士之類的。

有人說,善使人者不以勢推人,而是以名利引人;俗話不是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嗎?何況尋常人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唐太宗賜新進士宴,宴罷,綴行而出,上目送之,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或許有人要說皇帝的時代已遠,講這些沒用的啦;其實啊,每年都有舉辦國考,而天下之民照樣趨之若鶩,偏偏得償宿願者僅1~2 % 而已矣。

如果追求名利本是人的天性,那麼天下之民趨之若鶩有何不可呢?這是社會上的一種遊戲規則,乃窮人翻身的少數機會。前面說「如果你把一大塊麵包丟向湖心,一大群野鴨就像衝鋒陷陣一般,那些愚笨的鯉魚完全不是對手。」,至少野鴨們還是好樣的,總比那些走後門、靠裙帶關係的像樣多了啊。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人生七十方開始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以前,七十已然高壽,可現如今平均壽命早已提升到八十好幾了,這「人生七十古來稀」不流行了吧?據說1961年時任監察院長的于右任先生,送給當時的總統府秘書長張群一首詩:「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萬歲中華今再造,期君同醉玉關前」,好像從此以後便開始流行後者了。

是的,人生七十方開始非常的好,可是開始什麼呢,該不會是雄心壯志吧。好像有人說如果超過五十歲了還沒有甚麼發達的跡象的話,大概就沒有甚麼指望了。你想啊,按十年磨一劍的話,到六十時還磨得動麼?既不是雄心壯志又會是什麼呢?是做夢嗎?可是會不會連夢都做不來了呢?孔夫子不是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了。

也有人說七十方開始的是老人病吧。是的,人老了病痛當然多,應該很合理的呀。其實你錯了,四十以後就可能有老花眼,五十以後可能有攝護腺的毛病,而六十以後得痔瘡的好像也不少哦。不對吧,有些人少年得志,早就有了啊。唐 韓愈 在《祭十二郎文》裡說自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可見得早衰者其來有自的啊。

又有人說七十以後的應該是退休生活吧,法定的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嘛。既是法定的殆無疑義,可是退休生活又能幹嘛呢?有搓搓手、搓搓腳的,有信步數路街石的,有答嘴鼓的,反正時間多了嘛。可是人生如此消極好嗎?《論語·爲政》:(據信是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哦,原來答案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啦。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染指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 。公子宋(字 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 之食指動,以示 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與也。子公 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這段記述抖出了兩個典故,其一是「食指大動」,子公 說‘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其二是「染指」,也不知道鄭靈公是不是為了彰顯君上的獨斷權力(你說的「食指大動」能否應驗,須由我決定),竟然故意不給 子公 一同享用,於是 子公 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但是君上可以玩你,而你不能玩君上啊,此舉當然引來了鄭靈公的一段痛罵了。據說此事竟讓 子公 動了殺機,於當年秋祭時,趁鄭靈公在皇宮大睡時率軍闖入,殺死了附近看守的士兵,並用盛土的大袋子悶死了鄭靈公(沒留外傷),對外謊稱鄭靈公夢到噩夢死掉了。

明 薛岡 《天爵堂筆餘》:“七言律法度貴嚴,紀律貴整,音調貴響,不易染指。”。這裡的染指不見得是動了手指頭,而是指涉足某個領域的意思。所以啊,如果你參與了某種特別的事情,都可稱為「染指」,而旁人千萬不要想得太多,以為發生什麼重大事件了。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論秦蜀》:“夫鼎足之説,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説, 韓信 以此,猶有 漢 之一足。當 三國 時而為是説,則 獻帝 無復染指之望矣。”。在中國,九鼎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器,這裡提到的鼎足之説當然是指天下霸業囉;所以啊,染指的東西可大可小,小的如日常飲食,而大的竟如九鼎了。

「染指」原本只是單純的用手的行為,很多民族喜歡用手抓飯吃,你可以說他們天天染指飯菜。中國人善用陶瓷,很多人靠著捏泥巴混口飯吃,而捏泥巴沒有不染指的。文人的興趣頗多,搞搞這個然後再搞搞那個,管他是否用手了,皆可稱為染指。商人、政客的本事大了,舉凡權利、地位,甚至意圖,想染指的東西多了去了,但通常不是用手哦。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自作自受

五燈會元.卷五.投子大同禪師》:「汝諸人變現千般,總是汝自生見解,擔帶將來,自作自受。」。佛家講求因果,認為福禍通常都是自招的,而且沒人能幫你擔待後果(各人造業各人擔),當然要自作自受的了。說到因果,因為還要論及前世的因果,帳是難算得清的,不過說到自作自受確是屢試不爽的呀。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所謂法網是指規範社會行為的律法及司法機制,但是法網畢竟是人制定及維護的,難免會有疏漏;那麼甚麼是天網呢?應該指天理吧,這包含個人的良知以及社會的公理、正義,還有舉頭三尺的諸天神佛等,因為無所不包所以疏而不失。你想啊,既然疏而不失,當然通通只能自作自受的囉。

《紅樓夢》第五一回:「他早起就嚷不受用,一日也沒吃飯。他這會子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行為犯了錯要自作自受,那麼身體的保養呢?當然也是自作自受的啦。比如說現代人愛喝飲料,飲料中當然少不了糖、香料及刺激性成分,喝多了、喝久了自然要找你算帳的。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其中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其實糖尿病只是威脅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常見的還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等,據說這些重大疾病都是不正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造成的。也就是說這些重大疾病的成因都是多年累積的,自己須負擔最大的責任,脫不了自作自受的範疇。還有啊,犯罪行為、生活墮落等也與不良習性攸關,好像也是怪不得別人的。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王八瞪綠豆

俗話說:「王八瞪綠豆,看對眼了。」,這句話應該有聽過吧,意思是男女看對眼了互相喜歡了。可是看對眼與王八有何干呢?百度百科說:「“王八瞪綠豆——看對眼了”因為王八的眼睛只有綠豆大小,一只綠豆放在它的眼前,它只有“豆眼”的选择。也就是看得眼睛不會動了,看傻了,看呆了,眼睛看直了,就是看上了的意思用來比喻男女互相喜歡。」。

你說王八為何特別鍾情綠豆呢?或許綠豆對王八而言只是個食物而已,如果把綠豆換成米粒的話,也許依然看對眼呢。俗話說"當兵去三年,母豬賽貂蟬。",用來形容寂寞男人(許久沒有性行為者)的飢不擇食;可是如果同時有多個機會選擇的話,應該就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了。

看對眼的事其實蠻容易發生的,比如說有些小孩子看到新奇的玩具便看對眼了,如果不買給他的話,可能就躺在地上打滾撒撥了。再比如說有些人喜歡新鮮的玩藝兒,也很容易看對眼,一旦看上了就得瞎拚一番。又比如說有些人喜歡女色,那也是很容易看對眼的,如果稍具姿色的話。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連孟子一書都提到“食、色,性也”,看來「食、色」乃是人之本性啊,那麼看對眼就喜歡上應是頗為正常的囉!其實人的見解與喜好常隨著人生的歷練而增長改變,也就是說一時看對眼的未必就是一直都喜歡的,這是眼界的問題。比如說小時候喜歡的玩具等長大些就不再喜歡了;如果你一直還是喜歡兒童玩具的話,那就有點那個了。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效果

維基百科說:「效果可以指:效應,事物所產生的重要結果。因果,原因與結果的關係。」。我覺得啊,維基百科好像漏掉了程序、工序所產生的重要結果。比如說製茶好了,一樣是把茶青製作成茶,但是因為工序的不同,竟然可以製作出綠茶、青茶、烏龍、紅茶、普耳等不同的茶種。

同樣的故事,有些人講起來活靈活現的,但有些人只會平舖直述,那效果就差太多了。這麼講好像還是沒有道出其間關鍵,我們再來談談相聲好了,維基百科說:「包袱指經過細密組織、鋪墊,以達到喜劇效果的表演方式。包袱不等同於笑料。相聲演員表演時使用包袱一般是「三番四抖」,是指捧逗之間通過彼此之間的誤會和不理解,反覆鋪墊,製造喜劇氣氛的方法。」,如果能弄清楚啥叫作抖包袱,就能明白說笑話與相聲的差異了。

維基百科說:「程序正義(英語:Procedural justice;也稱程序公正,別稱「看得見的正義」)是指解決爭端和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公平理念。」。可是明明已經有完善的法律以及立法、司法體系,為何還要強調程序正義呢?據說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最擅長舞弄法律了,如果沒有程序正義的話,弱勢的人好像連吱聲的機會都沒有了,那麼法律對弱勢的人還有效果嗎?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麼談戀愛的最終目的難道不是走上紅毯然後廝守一生嗎?為甚麼直接跳過「結婚以後共組快樂家庭然後繁衍後代」這麼重要的人生使命呢?這可是所謂的生命的最大意義啊。或許大事一旦底定了,過程中那些屬於愛情的種種曖昧、憧憬與甜蜜就再也沒有效果了。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苦瓜臉

教育百科說:『苦瓜臉用來形容布滿愁容的面孔。如:「你不要儘擺著一張苦瓜臉了,這事沒什麼好愁的!」。』。苦瓜在台灣算是常見的蔬菜,說實在的並無布滿愁容的感覺,而且樣子、顏色皆與愁容無涉,那麼常說的苦瓜臉從何而來的呢?別人的愁容干卿底事啊

都知道苦瓜清涼退火的,是夏季時餐桌上的常備佳餚,那麼吃完苦瓜之後應是神清氣爽滿臉滿足的呀,尤其是在燠熱難當的夏日了,何來的愁容呢?而且苦瓜的表皮有許多突起的瘤狀物,如果有人真的長了個苦瓜臉那該有多嚇人哪,又豈止是布滿愁容可以形容,應是滿臉驚恐的了。

有些人就是怕吃苦,當然害怕苦瓜的味道了,這樣的人如果被迫吃了苦瓜之後的表情,或許才是傳說中的苦瓜臉了。可是喜歡吃苦瓜的人大有人在啊,尤其是苦瓜鹹蛋的滋味那是百吃不膩的,很久沒得吃的話還挺懷念的呀;或許那種懷念苦瓜鹹蛋的表情更該叫做苦瓜臉吧,但那絕不是布滿愁容的樣子而是嘴饞的樣子啊。

俗話說「吃苦當作吃補」,而中醫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藥補不如食補」,那麼「苦入心」的苦瓜該是理想的食補了。現代人經常用腦過度導致心火上升,此時不吃苦瓜更待何時呢?或許以後的人想開了,明白了「苦入心」的好處,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稱獲得舒緩的臉為苦瓜臉呢。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有話要說

這年頭民意高漲,許多人吶喊著有話要說。如果你說的話有人會聽、在聽,或許還有些意思;可是如果只是像狗吠火車或者對著空氣講話,那就很無趣了;有時候甚至還被人當成那個的話,那就真的有點那個了。網路上看到的:「鬼谷子:上等人惜字如金,中等人伶牙俐齒,下等人口不擇言!」,找不著原文,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鬼谷子說的,不妨參詳一下。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古人說話通常比較含蓄些,應該是人不得其平則鳴吧,人、物常被連用著,看得懂就行;可是為何「人不得其平則鳴」呢?是覺得很委屈嗎?甘冒著丟官罷職、招禍致災的危險也非說不可,是不是有點那個啊?沒辦法,就為了爭一口氣嘛。

電視劇裡常有的台詞,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是的,都認識那麼久了,怎麼還不清楚誰才是真啞巴呢?可是有時候啊,不說話別人會當你不存在,所以啊為了刷存在感,只好大放厥詞囉。唐‧韓愈《祭柳子厚文》說:「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不知道是否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呢?

醫學界近來有個說法:老人最好多說些話才不容易得老人癡呆症。太好了,終於有個名正言順的說辭了。如果你夠老,也不嫌別人怨你嘮叨,那就說吧;可是別忘了 晉.傅玄《口銘》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有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併給您做個參考。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仙人打鼓有時錯

俗話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意思好像是說修為已臻化境的仙人都可能犯錯,何況凡人乎?這句話通常用在安撫犯了錯正在懊悔不已而難以振作的人,希望他不要太過介意啦。《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也常用於類似的場合,可是涵義真的類似嗎?

先來說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吧,請問可曾聽說過有哪位仙人擅長打鼓的呢?喜歡吹簫的、撫琴的仙人還算不少,可是好像就缺那喜歡打鼓的了,如果你不同意的話就請舉例示教囉。還有,做錯事的通常想找個墊背的人,據說處罰的傷害大部分就會落在那墊背者的身上;那麼想弄個仙人當墊背的想法可以理解,問題是道行差得那麼多,搆得著麼?

再來說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好了,文字嘛有時候容易說過了頭,如果說知過能改的就善莫大焉,那麼從沒做錯事的該如何評價呢?可是曾經聽說過某位不曾犯錯的主管最後竟然被炒了魷魚,理由是公司難以判斷他的存在價值,懷疑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請問這世上的道理就是這麼說的嗎?

這年頭強調面對問題才好解決問題,也強調要在錯誤中學習才是踏實的學習,那麼做錯事然後深刻檢討改善之道的人算不算是面對問題與踏實的學習呢?執意這麼做的人似乎不需要找什麼墊背的人,否者態度上就大有問題了。態度不對的話,面對問題與踏實的學習好像都成為空話了。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鄙夫可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讀到這段話總覺得怪怪的,未得之時患得之,既得之卻患失之,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呀,那麼使人愛恨交加的?如果是個珍寶,患失之很容易理解,可是未得之時患得之那是個什麼道理呢?會盪手的嗎?

老師解釋說:「〝患得之〞的後面其實隱藏了兩個字,是指〝患得之不到〞啦。」,可是〝患得之〞與〝患得之不到〞的意思完全相反的耶,有那麼離譜的嗎?反正論語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的,孔子怎麼說的早已不可考啦;還是說古人隱藏字句的作為其實很常見,反正聽的人也懂,不重要的啦。還有,古時候的竹簡據說很貴也不怎麼好刻,少刻幾個字可以省工省料的嘛。

年輕人說那是指愛情啦,一看就懂的呀,就是那種搞曖昧的情況嘛。是的,愛情這回事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欲拒還迎的啊。一開始的時候嘛膽子小,復有父母師長的告誡,所以害怕沾染到;可是一旦扯上了卻發現滋味很不錯,所以放不開啦;而且越是放不開就越陷越深,千方百計地要保有這愛情了啊。

老年人說那個〝之〞啊未必是指同一件事,患得〝之〞指的是病痛,患失〝之〞指的是健康,而後面的〝無所不至〞指的是祕方與偏方啦,有人介紹嘛就不妨試試看囉,死馬當活馬醫的啦。什麼宮廷秘方啊、鄉野偏方啊,不就是這麼被傳著這麼被試著的麼。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君無二心,妾豈不知?但眾口紛紜,恐不免秋扇之捐。」,很多事情總是這麼公說公有理而婆說婆有理的,那麼關於這「患得患失」的解釋你會怎麼看呢?《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也就是說該怎麼看,就端看你是否為智者了啊。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甚麼意思

「意思」一詞經常用得到,但其中所包涵的意義卻很廣泛,查了百度百科竟然總共列舉了十三種解釋:1.思想,心思。如 宋 蘇軾《渚宫》詩:“當時郢人架宫殿,意思絕妙般與倕”。2.意義,道理。如 唐 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辱示《初筮賦》,實有意思。”。3.意圖,用意。如 漢 王充《論衡·變動》:“夫正欲得之而猶不能致,况自刑賞,意思不欲求寒温乎!”。4.意志。如 傖父《立憲運動之進行》:“祥言之,則必設議院以代表國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則依國家之意思以執行政務。”。5.神情。如 宋 蘇軾《傳神記》:“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6.情趣,趣味。如 漢 劉向《列仙傳·鹿皮公》:“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懸閣,意思横生。”。7.心情,情绪。如 宋 晏幾道《兩同心》詞:“好意思、曾同明月,惡滋味、最是黄昏。”8.情意,心意。如 元 邦哲《壽陽曲·思舊》曲:“初相見,意思濃,兩下爱衾枕如同。”9.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請或禮品。如 《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笑道‘不成意思,眾高隣休得笑話則箇。”。10.意見,想法。如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玉格這話很是,我也是這個意思。”。11.跡象,苗頭。如 陽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一段:“門外陰沉沉的,一股冷氣灌進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12.象徵性的表示。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因要后來好贖,十分不典他重價錢,只好三分之一,做個交易的意思罷了。”13.賄賂。如 《左傳·昭公六年》:“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看完這麼一大篇,暈頭轉向了吧,中文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但是,請問你已看懂並學會如何使用了嗎?

「意思」常用來表達個人的感受或心意,比如說男女之間看對了眼便說他們互相有意思,而為了贏取別人的認同時也會說「你懂我的意思」之類的。也就是說關於人們感性的表現都可以叫作意思。

「意思」也常用來表達個人對事情的主張,比如說「不用懷疑,這就是我的意思。」;而如果別人不支持你的主張,便反譏「你這是啥意思?」了。也就是說關於人們理性的表達也都可以叫作意思啦。

維基百科說:「按法理學觀點,法律行為是以行為人之意思表示為要素,並以發生私法上法律效果為目的,進而向外表達的一種行為。」。法律行為關乎個人的法律權益,所謂「意思表示」可是開不得玩笑的呦。還有,依照百度百科的解釋,道德、意志這類正經的東西竟然都叫作「意思」啦。

更有趣的是,有些不正經的賄賂竟然也叫作「意思」。社會上有很多應酬,而有些應酬乃不得已(不得罪人)而為之,只好「意思意思」一下囉。請注意,疊詞的用法通常是用來表示加強語氣的,這「意思意思」的誠意可想而知了。

你看哦,感性的感受或心意叫作意思,理性的主張也叫作意思;正經的法律行為、道德、意志都叫作意思,而不正經的賄賂、唬弄人(意思意思)竟也全叫作意思,那麼還有甚麼不能叫作意思的呢?如果扯得上的扯不上的都可以叫作「意思」的話,那麼請問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意思啊。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悠哉

《詩經.周南.關雎》:「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教育百科的解釋說「悠哉」是思之不已的樣子,所以下一句才接得上輾轉反側;可是「悠哉」的現今用法不就是比喻悠閒自得的樣子嗎?怎麼會差得那麼多呢?還有啊,「悠哉」常以疊詞「悠哉悠哉」的形式呈現,這又是為何呢?難道說是特別加強的語氣嗎?

從小就喜歡在岸邊觀魚,覺得那些小魚總是一副悠哉悠哉的樣子,使人也感染到悠哉的氣氛;可是俗話說大魚吃小魚,那小魚通常就是被大魚獵食的對象,怎麼個悠哉法呀?可是不悠哉又如何呢?魚似乎是沒有擔憂的本性的,反正又還沒被吃掉,不悠哉白不悠哉的嘛;與其等到某一天果然被大魚給獵食了,豈不錯失了得以悠哉的好時機呢。

人類最奇怪了,回家後舒服的躲在家裡既無危險也沒啥老闆交代的任務,為何不能悠哉悠哉的呢?難怪沒事也要搞出個憂鬱症了。明日或將有事那也是明日的事,所以學不會隨機放鬆的人最沒福氣了。你看那些得高血壓的人就是血壓無時無刻不得放鬆,而血管長期承受高壓的話,自然要搞些造反的事囉。

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相信陶淵明應該是不會得憂鬱症的,如此豁達的胸懷如果還會得憂鬱症的話,那大家豈不是都要得憂鬱症了。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白日夢

維基百科說:「白日夢是指清醒時的腦內所產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開心的念頭、希望或野心。白日夢的確實種類,心理學家現時仍未有定案。白日夢有時是未來的情景或計劃,或者是過去的回憶,就像夢的畫面一樣,有時更會影響情緒。心懷夢想當然是在白日作的」。說人作白日夢通常指人做事不切實際,屬負面的評價,那麼請問你曾作過白日夢嗎?

有人說:「夢想是助推人類前進的引擎,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是的,懷有偉大夢想常是某些人的初衷,可是這種夢當然也是在白日作的,而這麼說好像就不是負面的了,那麼請問你曾作過白日夢嗎?關於此,維基百科還說:「發白日夢者會被人當作懶惰,但白日夢也是靈感的來源。無論是從事藝術創作還是科學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夢中得到靈感。」。

問題來了,為什麼提到負面評價的白日夢時,你似乎不太願意承認,可是提到正面評價的白日夢時,你卻心有戚戚焉呢?這樣矛盾的表現是不是有點那個啊?到底是哪個啊?那急性子的立馬跳出來說。其實會有這樣表現的好像只是活在別人眼光裡的可憐人啦,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至於抹煞自我了。

其實白日夢就是白日夢,那種在大白天裡作著的夢,只是作夢的內涵常因人而異罷了。比如有個故事說某位窮人偶獲一個新鮮的蛋,於是他就想啊,蛋可以孵出雞,雞養大了可以下很多蛋,很多蛋可以孵出一大群雞,那一大群雞養大了不就成為養雞場了麼;這樣的話,我就不再是個窮人了呀。再比如說有人從小看到親人受苦於某種疾病,因此立志學醫,以拯救很多受苦受難的人。故事說得差不多了,請問你都作哪種白日夢的呢?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堪用

堪是可以的意思,堪用通常就是還可以使用的意思。為什麼特別要加個「還」字呢?這是只好將就的意思啦。比如說年紀大了,身體功能還能運行,但是體力總是差了那麼一大截,只能說是堪用的囉。所以啊,堪用的必然不是首選,但實在找不著那最優秀的,只好加減用啦。

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句話應該相當耳熟的吧,可是意義何在呢?比如說送女朋友一捧鮮花當然要選「最佳」的囉,可是偏偏這個節骨眼就是找不著那「最佳」的花,看來看去只好選那眼前還算「滿意」的花吧不然就要被別人買走了。

維基百科說:「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係由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所提出,是基於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的思考,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所提出的修正。」。可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理性決策) 為何需要修正呢?決策專家說:『理性決策的前提是資訊要先「完整取得」,但是實務上不太可能。因此我們所做的決策往往是建構在非完美資訊中,我們稱之為有限理性。決策者在資訊處理過程有限性及組織給予限制下,往往選擇的是「滿意」的決策,而非「最佳」的決策,在行為科學上稱之為「滿意模式」。』。

我覺得理性決策的前提似乎不只限於資訊要先完整取得,關鍵可能還是在於經濟上的考量。比如說現代人出行非常需要一輛好車,我們當然知道雙B的車子最理想了,但是囿於口袋的深度,只好選擇國產的「東港」車了。在這裡,資訊應該是很充分的,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只好找個堪用的了。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給孩子創造學習環境

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當耳熟能詳,堪為給予孩子創造學習環境的典範;可是現代的教育制度、環境與古代早已大不相同,這樣的典範還有參考價值嗎?

在古時候,士農工商以士為貴,可是現如今所謂的賤商已然強出頭了;更有甚者,近來還興起所謂的學歷無用論,更別提那最像儒家的中文系早已失去固有的光環了,如果還時興甚麼揖讓進退的話,恐怕連求職都有困難的,不然你看那滿街的流浪教師就知道時不我予了;那麼徙居學宮之旁還有前途麼?反倒是舍市旁的或可提早熟悉商場的文化哦。

社會結構改變太多,孟母的方法當然不管用了,就算搬到台灣大學對面好了,依然進不了台灣大學的窄門;但是孟母三遷的精神依然長存著,比如說為了讓孩子讀到國中、國小的好學校,當紅學區的房價據說漲得相當離譜,但前仆後繼的父母依然不絕於途。現代教育體系已相當完備,在哪裡受教育理論上差距不大,重點在於讀書風氣相差甚多,如果全校差不多都是放牛班的其升學率如何?乃想當然耳呀。

這年頭強調適性教育,因為常規教育未必適合每個人的特質,那麼給孩子創造學習環境該如何調適呢?如果強教的總是學不成,改為自己有興趣的應該就沒問題的吧,所以呀當務之急是找出孩子的真正學習興趣,如果有興趣又能玩出名堂,就可以忽略無趣的常規教育了。近代的研究說學齡前的環境形塑人格頗深,而孟子的思路較孔子活撥了許多,會不會是受了早期居住環境的影響,因而少了那些腐儒的酸味呢?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耍賴

《水滸傳.第一一回》:「你莫胡說!見今壁上寫下名字,你臉上文著金印。如何耍賴的過?」。耍賴通常指不肯負起該負的責任,可是如果證據確鑿不容抵賴的話,那就耍賴不得了。如果拿得出手且責任劃分清楚的何需耍賴呢?會不會是正好手頭不便只好耍賴,抑或是已經耍賴成性了呢?

維基百科說:「尊嚴概念常用於道德、倫理、法學和政治學學說的討論中,用以表明人本固有的價值屬性和擁有受到他人的尊重的權利。」。人必須受到尊重才能自由自在地處身於飽受價值觀束縛的社會,所以人人皆注重尊嚴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可是維護尊嚴的代價頗高,為了尊嚴你必須遵守這個、克制那個,使得自己符合社會的期待,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的對手耍賴,表示他對自身尊嚴的維護即將出現重大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他的耍賴被拆穿了,他的尊嚴或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就因為這樣,一個心靈正常的人應該是不會耍賴的。也就是說為了尊嚴,他會盡最大的力量去克制耍賴。可是有人立刻跳出來說,在社會上耍賴的好像很常見呀,是這麼回事嗎?

維基百科說:「滾動是一種結合了轉動(多半是針對軸對稱物體)及相對特定表面平移的的運動。實際上,因為接觸面會有微小的變形,仍然會有滑動及能量耗散的情形。不過滾動摩擦力較一般的滑動摩擦力要小很多。」。這是說最初的耍賴是滑動摩擦,阻力頗大;可是一旦滑動了就會慢慢轉成滾動,阻力就變小了;如果正走人生的下坡路的,阻力更小,成了沒有滑動的純滾動了。

自己偶而耍賴表示偶而有些脆弱,維護尊嚴已出了問題;如果經常耍賴的話,那就已然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了。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積案如山

「積案如山」是句成語,形容待處理的案件(公文)極多,堆積得像山一樣多。比如有人舉例說:「由於業務、會議繁多,主管桌上的公文常積案如山。」。文字的形容通常比較誇張些,而這句成語就特別的誇張了,不信的話我們來計算一下,推積成一座山大概要有多少份案件呢?

平均高度約莫一百公尺,範圍一平方公里的常見小山丘(還算不上一座山),就有一億立方公尺的體積了。一般的公文封尺寸大約是三分之一公尺長四分之一公尺寬,如果平均高度以一公分計,一立方公尺的體積就可以容得下一千兩百件案件,也就是說一億立方公尺體積的小山丘就可以容得下一千兩百億件案件了。請問誰有那麼多案件待處理的呀?那些日理萬機的都只能算是小咖了。

英文諺語說今日事今日畢(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意思是「今天能做的事絕不要拖延到明天」。如果你厲行今日事今日畢的話,應該就不會發生積案的事情啦;可是有人立刻跳出來說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當天處理完的呀。是的,很多事情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才得竟功,而且好像需要長時間處理的越是重要;不過重要的事情通常會預排進度,如果你都能如期按表操課的話就不會誤事(積案)了。

總之,積案如山大概都是習慣不良造成的,那些喜歡拖泥帶水的人最可能積案了。王充《論衡》「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如果你因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偶而耽誤了一些事情,總有機會讓你補救的;如果你已積案如山,恐怕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呀。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煞有介事

宋·陸九淵《語錄下》:“先生曰:‘某何嘗不教人讀書;不知此后煞有甚事。’”,據說這是成語煞有介事的出處。漢典的解釋:「煞有介事原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裝模作樣,活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似的。」。這年頭講究體面,裝模作樣的人大有人在,就算底氣不是很足的也要想方設法表現得像處身上流社會,彷彿煞有介事一般。

《戰國策.魏策二》:『龐葱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在中國社會裡,三以上為眾,眾人都這麼說了應該是真的呦;就算是「市之無虎明矣」,也是煞有介事的啦。

對演員而言,演甚麼就該像甚麼,否則就不算好演員。而所謂戲劇當然不是真實的,可是不真實的東西怎麼能吸引人呢?所以假戲必須擬真,而且越是弄得煞有介事的才會越賣座。比如說有皇帝的時代已遠,可是宮廷劇正夯,劇裡的皇帝都嘛裝模作樣考據有方的,而群臣也都是執事甚恭;總之,就是要讓觀眾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皇帝尚在的時候呢。

還記得桃花源記裡訴說的世外桃源嗎?那漁人為了以後得以重回桃花源便處處志()之,可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樣的橋段,你是否覺得在很多精彩的故事裡重現著呢?該不會所謂的世外桃源、香格里啦等都只是煞有介事的啊!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驚驚袂著等

教育百科說:「〝驚驚袂著等〞的意思是凡事猶豫不決,必然坐失良機。」。〝驚驚袂著等〞算是常用的台語,台灣人應該不會陌生,也不至於搞錯意思,可是其他人聽得懂嗎?〝驚驚〞或指不夠篤定,〝袂〞通常指不會(台語的借用語),可是這〝著等〞究竟何意呀?該不會是指〝等得著〞吧;而這「不夠篤定的不會等得著」好像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了呀。其實〝著〞指得到,而〝等〞指等第或者名次,所以合起來是「不夠篤定的不會得到名次」啦。

不夠篤定的可能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新手駕駛請多包涵」,其二是「未必有勝算的觀望者(老手)」。新手嘛當然是信心不足的啦,而〝驚驚袂著等〞一詞通常用在競爭或競賽的場合,你想啊,信心不足的新手會有勝算嗎?有時候心驚驚到連手腳都不怎麼聽使喚了,表現怎麼會好呢?當然得不著名次啦。

如果換成老手,應該沒問題了吧!如果有人志在必得,而某人只是玩票性質,相對於別人的處心積慮與萬全準備怎麼能有機會呢?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如果不是熟能生巧的,上了台後腦袋便可能裝了糨糊了,只能虛應一應故事罷了,爭名次的事就再說吧。退一步想,或許此時狀況不佳,可是如果把心態打開放手一搏的話,或許還有些機會呢。

優秀的運動選手說參加世界級競賽須保持最佳狀態,體能在最佳狀態,心態也是在最佳狀態,這樣的人因為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心情當然夠篤定的啦。「球畢竟是圓的,結果很難預料。」這樣的說法也不令人意外,不過好像能得名的總是一些老面孔吧,他們為何總是能得名呢?其實箇中道理大家好像已經有些心知肚明的囉。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一元槌槌

懂台語的人當然知道甚麼是「一元槌槌」了,可是不懂的呢?一元(讀音為一塊)當然就是指那一塊錢的硬幣囉,可是如果你真的把那一塊錢的硬幣拿去槌一槌的話,可能就要犯上毀損國幣罪了。其實一元只是諧音,指的是那長得那麼大咧咧的一個人,而槌槌也是諧音,指愚魯不堪的樣子,合起來就是指那傻大個兒一個啦。可是台語怎麼偏多諧音呢?其實沒辦法,因為原本對應的文字已然佚失,只好找個發音大略接近的充當了,不是故意的啦。

如果你遇上一個「一元槌槌」的人,經過一番測試以後果然證實他確實是「一元槌槌」的,那麼你算是遇上表裡如一的人了。這樣的人通常是爹爹不疼、姥姥也不愛的,據說只有老天爺還算照顧,美其名曰「一枝草一點露」。幸好「一元槌槌」的人天性不愛計較,只知踏實地過活,而且好像也不至於餓死,因為通常體力還蠻好的。

如果你遇上一個「一元槌槌」的人,經過一番測試以後發現原來是個扮豬吃老虎的;這樣的人你要特別留心,別被他的外表給糊弄了。你想啊,一個喜歡裝著「一元槌槌」的人,應該是心懷叵測的吧,不然整天辛苦地裝著「一元槌槌」的樣子何苦來哉呢?這人該不會就是甚麼敵方的間諜之類的吧。

《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聖人如孔子都難免犯了以貌取人的疏失,何況常人乎?以貌取人的後果可能是錯用了人或者對人失去了應有的戒心;可是如果能以平常心(沒有偏見地)待人,原不該有差別待遇的,當然也就少犯這種錯誤啦。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痛快

宋.楊萬里〈沈虞卿秘監招遊西湖〉詩:「能為蓬萊老仙伯,一杯痛快吸湖山。」。教育百科說痛快有「心情舒暢」及「做事或為人爽快,不拖泥帶水。」兩種意思。痛快應該是包含痛、快兩種感受吧,快很容易解釋,一看便懂;可是心情舒暢或者為人爽快地怎麼會是痛呢?痛從何來呀?

張三說:「樂極生悲,痛是快的後遺症,這痛是超前部署的啦。」。這話說起來好像有些道理,比如說痛快暢飲吧,喝的時候固然痛快,喝多了就知道後果啦,像這種事問原住民朋友或許最有感觸的了。可是,這超前部署好像是近來某黨創用的手法呀,怎麼千年以前的古人就已經知道或者也愛用這手法了呢?還是說某黨根本就是抄襲古人的。

李四說:「原文可能是暢快,不知怎麼的就傳成痛快了。」。是的,文字用久了容易變遷,至於如何變遷、何時變遷的往往已無可考了。比如說「空穴來風」原指有空穴,就有風吹來(語出《文選.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可是後來卻演變成流言乘隙而入了。

中文的語法本來就有很多令人不解的用法,比如說「除(免除某職)」與「真除(實授某職)」的意思竟然是完全相反的;反正這麼多年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痛快的用法了,就痛痛快快地繼續痛快下去吧。只是,痛是快的後遺症好像也頗有道理的,望君善自珍重呦。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抓狂

教育百科說:「抓狂是閩南方言。指一時失去理智,做出失常的行為。」。百度百科說:「抓狂是一种情绪波動,表現為因某事而瘋狂,瘋癲,非常憤怒而又無處發洩,因而感到憋倔。」。話說凡是人的皆有情緒,但有些人的EQ頗高,難得見到他抓狂的窘境;而有些情緒失控的人卻三不五時的抓狂,使關心的人不知所措,那麼請問你有過抓狂的經驗麼?

百度百科還說:「抓狂用於形容由於某種潛在的不知名的原因所引起,然後急劇變化和膨脹的,引起情緒的極大不穩定和浮躁,間接導致動作的無法控制,同時心中的感情或者想法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被人理解和知道,上述種種所產生的一種類精神狀態現象。」。百度百科點出抓狂者必有原因,據說這原因一旦重現了就會再度抓狂,而且通常是屢試不爽的哦。

失去理智時,通常容易做出失常的行為,也就是說這個人正處於危險的狀態下,或者說是這個人的罩門露出了。如果你有敵人或對手,應該就是最想知道你的罩門的人了,只要戳中了這罩門,你還能抵抗麼?如此重要的事情,請問你有醒悟了嗎?下次抓狂時務必要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並致力找出解方,以免被有心人利用上了。

古希臘作家Herodotus的名言:「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如果這真的就是上帝的手段的話,身為凡人的當然務必要小心了。據說是唐太宗對付突厥時說過的話:「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后亡。凡人之心,先亡后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看來唐太宗也精於此道的啊。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功力

唐.白居易〈卯時酒〉詩:「佛法贊醍醐,仙方誇沆瀣。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所謂卯時酒指早上5點至7點喝的酒,會這麼喝酒的多半是個酒鬼,一大早已喝得不省人事了。可是為什麼卯時酒會神速功力倍呢?這大概只是酒鬼喜歡說的鬼話,是用來練成酒鬼的功力的。

講到功力,印象中是從武俠小說看來的,而且最常看到的是一甲子的功力。為什麼說是一甲子的功力呢?一甲子指六十年,差不多是一個人能練成功力的極限。至於故事情節中也常提到的,某武林奇俠在臨終前把一甲子的功力傳輸給主角之類的,應該只是小說編排的情節吧,畢生的功力怎麼可能像戶頭裡的存款一樣傳輸給別人呢?

俗話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意思是說功法可以教,但功力只能是自己練出來的。這好比我們讀書,課本都是學校老師給的,但功課需要自己回家每天做方能有所進展的。文選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當你可以練出可以繞指柔的鋼,才表示你已具備了傲人的功力。

《通俗編》:「宋鄭思省百二十圖詩有一題云:『驪山老姥磨鐵杵,欲作繡針圖。』今俗語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即本于此。」。上述這句俗話應該都聽說過吧,尤其是從喜歡勸諫人的口中脫口而出;其實這個故事與愚公移山頗為類似,都有誤人之嫌;功夫(功力)練的是巧勁而非蠻力,欲作繡針的話找個適當的鐵釘或鐵線即可,多磨上幾回或許對功力更有幫助些。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幸福

西風東漸,現代的孩子大概都是看著西方的童話故事長大的。還記得著名的白雪公主故事裡最重要的結局嗎?白雪公主和英俊的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Snow White and the handsome prince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都說孩童時期正是人格的重要塑造期,而所謂的幸福概念或許就是從這樣的童話故事中誕生的。

依據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世界幸福報告》說,在全球95個國家當中,芬蘭連續第四年名列榜首了。因此,據說芬蘭流行著一句話,那就是「在芬蘭出生就像贏得了大獎」;可是芬蘭憑什麼最幸福呢?據芬蘭當地人說芬蘭的天氣「每天都像倫敦最糟糕的天氣」呀!或許這是西方的價值觀吧,北歐國家的所得最高,社會福利最健全,而國家安全據說也是無虞的。

在此之前,不丹、尼泊爾都曾經被稱為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尼泊爾都很貧窮,為什麼還會覺得幸福呢?據說不丹和尼泊爾的人民擁有世界上最甜美的笑容,只要曾經遊歷拜訪過的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並且會被渲染,彷彿進入了傳說中的香格里拉,或者是佛祖允諾的國度之類的。

什麼才是幸福總是眾說紛紜,那麼幸福到底應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如果是客觀的,所謂「幸福的人」其實過得相當辛苦,他必須努力維持著上等社會該有的生活水平,還必須滿足上等社會的種種價值束縛;如果是主觀的,或許會比較容易些,老人家所說的知足常樂或許就可以了。所以有人說:「中低水平的國家,在生活中的小確幸便能感到大大的滿足,不需要為了追求名牌而口袋空空,也不需要比較別人為什麼能吃上五星級大餐,可以沒有比較、沒有忌妒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就很滿足了。」。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心裡頭住的那位

自然界有很多荊棘植物,比如說較常見的林投(露兜),它們的刺都是外在的,你不去招惹它好像就不會傷害你。可是據說心裡頭長住著所謂的心魔,卻招惹不得;祂不像所謂的魑魅魍魎、水鬼歹祟那般的外魔還可以找得著高人打發他,心魔只能靠自己排遣;如果克服不了心魔的話,你就只好由著心魔驅使了。

那麼心魔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據說梵谷曾經說過:「如果你聽到自己內心有個聲音在說『你做不到』,你就必須想盡辦法去做,那麼這個聲音就會自動消失不見。」。梵谷內心的聲音或許就是所謂的慾望吧,慾望達成了自然不會再來干擾你囉;可是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語出《山海經·海內南經》),如果內心的聲音不斷地成長、擴大著,那樣的話就很難辦了。

有人說:「我們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外在的別人,而是那個每天跟自己朝夕相處的自己。」,可是人總是自私的,圖利自己都來不及,又怎麼會跟自己過不去呢?其實啊,問題就在於人總是自私的,所以慾望才會不段地擴大,驅使你去做完這個再去做那個,沒完沒了地,直到你精疲力竭崩潰,徹底的認輸為止。

慾望的危害如此恐怖,那麼人到底該不該有欲望呢?《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請問心死是什麼意思呢?據說人只要是活著的就會有慾望,除非他心死了,也就是說沒有慾望的原來就是莊子所認定的人生最大的悲哀呀。完全沒有慾望的最是悲哀,而慾望不止的卻是人間煉獄,這真是兩難啊;至於該如何拿捏,就看頗具慧根的你了。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天使不敢走的路

曾經聽說過的一句話「天使不敢走的路,傻子一路衝過去。」,這句話所說的天使未必真的指天神的使者,而傻子也未必指真的傻子,大概是指慎思熟慮的人與行動派的人吧;問題是慎思熟慮的人比較值得信賴還是行動派的人比較可愛呢?有時候啊,好像連神都不喜歡回答這類的問題哦。

老家在基隆,基隆港口有個和平島,此島與基隆間以一條不算長且微拱的橋相連接。或許是因為潮流的關係,使得橋下的海流異常湍急,橋墩旁不時地出現著漩渦(新蓋的直跨橋已無橋墩了)。在很久以前的夏天,橋上偶而會發現怪異的事情:當地的渾身曬得黝黑且光著屁股的小孩子們紛紛爬上了橋邊的欄杆,然後躍入橋下的漩渦裡去了。那橋離海面頗高,懼高者看了都會害怕的,更別提躍入那可怕的漩渦了;正當觀眾翹舌不已滿臉驚恐的當下,久久不見小孩子從可怕的漩渦中掙脫出來,想說怕是完蛋了啊;哪知道那群小孩子已悄悄地從遠處冒出水面了。

這個故事告訴你:城市裡的人大概都是慎思熟慮的,從小被告誡甚麼叫做危險,絕對不會去玩那種極度危險的事情;漁村裡的小孩子沒有什麼好消遣的,海邊戲水大概是他們僅有的樂子,所以曬得渾身黝黑,而光著屁股才不會弄濕了衣服回家挨罵呀。還有那從高聳的橋面跳入漩渦的把戲最是拉風了,既能彰顯勇氣又很神氣的,是吧。你說跳入漩渦後到底怎麼回事呢?他們不會掙扎的,只是順著漩渦漂向了遠方,不過他們閉氣的功夫確實十分了得的。

台灣有過不少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尤其是在光復初期,可是為什麼偏偏都是在那個時期呢?或許白手起家的人天生就沒有當天使的命(缺少富爸爸),充其量只能當那傻子。台語說天公疼憨人,傻子的命或許就是比較強韌些吧,拚著拚著挨過了別人害怕走的路,好像就出頭天了。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想當然耳

後漢書孔融傳:「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教育百科說:「想當然耳表示雖然未必真的有這種事,但是推測它必然如此。」。「想當然耳」是個常用語,不經意的就會脫口而出,可是事實上好像未必就是如此。

比如說陽光、空氣、水是所謂的生命三要素,所以你認為對植物而言應該是越充分越好;可是凡事講求適度,有很多植物需要水但很怕淹水,一旦浸入水中一段時間就難活了;有很多植物需要陽光但切忌強光,陽光過度就有光害,以至於無法越夏;所謂空氣主要指氧氣,可是有些細菌偏偏就是厭氧的。

再比如說人類發明冰箱用來保存食物,沒有吃完的食物當然要放在冰箱裡保存啦;殊不知很多食物是不能放入冰箱的。好比香蕉、木瓜等後熟的水果就不能放冰箱,除非已經熟成了;而放入冰箱的後果就是再也難熟了。有些糕餅也是忌入冰箱的,冰過了就會變硬變難吃了。

聽說過「持續改善」嗎?維基百科說:「改善法(Kaizen、日語:改善)是起源於豐田公司在生產、機械和商務管理中持續改進的管理法。已經在全球很多領域,如醫療、心理治療、人壽、政府、銀行和機構採用。」。改善法的重要原則就是凡事不能想當然耳,須時時觀察並持續改善之。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發展趨勢

漢典說:「發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是指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因為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有感覺的人彷彿可以發現其軌跡,對有心人而言,更可以掌握其軌跡而得到某些先機。

為什麼需要掌握先機呢?《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謂先機,可能是天時、地利或者人和的機會,更可能是三者的綜合效應。都說商場如戰場,那麼孫臏講的兵法自有其妙用囉,所以啊,善於經商者通常需要關心社會上的種種發展趨勢。

比如說新冠疫情肆虐,各國政府紛紛發布封城、閉關的命令以降低人群的流動;可是這樣的政令與經濟活動嚴重違背,有人形容這是「不是病死就是餓死」的悲慘命運。事實上,經濟當然受到影響但沒有停頓,各種轉型經濟正悄悄地在世界各處展開,在原先意想不到的所在。

有人說危機就是轉機,也有人說老天爺關了你這扇門,會再幫你開啟另一扇窗;可是你怎麼知道轉機將在何處出現呢?通常機會只顯現給看得懂的人,而看熱鬧的人比比皆是,那麼怎樣才能成為看得懂的人呢?這要從發展趨勢談起,如果你已經看得懂發展中的趨勢,或許你漸漸看得懂轉機何在了。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甚麼控

中文百科全書說:「“蘿莉”一詞,源於納博可夫的小說《洛麗塔》中同名的女主角,其劇情描寫中年男子愛上了年齡與自己有所差距的少女的故事。“蘿莉”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指年紀小或身材嬌小可愛的女孩,尤其是第二性徵已有第一次發育但未完全發育的女孩。」。通常蘿莉控(lolicon )指某些對外表看起來比較嬌小的女性有"保護"欲望的男性,但也可以指純粹對女童特別"愛護關懷"的人。關懷別人應該算好事,可是有此特殊癖好的好像就不是那麼單純了。

人類的行為好像很容易養成癖好,比如說有些人是釣魚控,談起釣魚經來總是眉飛色舞的,只要有一陣子沒有去釣魚就會渾身不對勁,心情鬱悶的甚至悶出小病來;可是只要再去釣魚就萬事ok了。同樣的,有些人是登山控,情形與釣魚控很類似,都是情不自禁的狂熱分子。

你說有個癖好到底好不好呢?如果沒有幹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好像也沒有甚麼不可以的;現如今的生活總是繁忙緊張,如果有些可以舒緩身心的活動總比悶騷地待在家裡搓手搓腳好些吧;只是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因此而誤了正事,甚至引起禍端,那就有些那個了。

《法言.吾子》:『或問(揚雄)「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彫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或曰:「霧縠之組麗。」曰:「女工之蠹矣。」。』。在古時候,好像惟有讀書才是正事,但以現代的眼光看反而是種病態。如果你有癖好,而且可以玩出精彩的故事來,那有甚麼不好呢?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Easy come, easy go.

曾經在高山上觀看日出,天明明已經亮了,就是還沒看見太陽;忽然間好像是跳了那麼一下,太陽在霎那間躍了出來;伴隨著群眾的歡呼聲,金光萬丈的太陽已經不能直視了。曾經在海邊看日落,彩霞滿天而落日緩緩依舊在;好像也是這麼跳了一下,伴隨著群眾的嘆息聲,太陽忽然不見了,徒留下滿懷的惆悵。

有人說日出與日落只在那三餐之間,如果食物來得頗為容易就會覺得日子還蠻容易過的;可是如果連下一餐都未知其著落呢?彷彿日子跟著變長了。人就是這樣子的,快樂的時光容易過,心境也跟著懈怠了,不自覺地進入了舒適窩;好像只有難過的日子會使人振作些。

新聞報導,好像有些中了樂透大獎的下場並不怎麼樣,一陣風光富貴之後又被打回原形了,甚至於比以往還不堪。人怎麼會這樣子呢?明明到手的財富不能把握,非要把自己弄到晚節不保了才會甘心;究其原委,好像就是太過easy了,使人不知珍惜,似乎以為這就是命中注定的好運道。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就不知道孟子是否也曾經中過甚麼大獎(古時候應該還沒有樂透),不然怎麼會那麼樣的通透呢?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美貌

年輕人喜歡以顏值破表來形容帥哥美女,而顏值破表通常也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長相是遺傳的,美貌總是可遇而不可求,能怎麼辦呢?韓國人說那就來個美容吧,其實想弄個可以看的樣子,好像要美容很多回吧,期間所遭受的痛苦與風險實在難與外人道也。

佛家說「相由心生」,意思好像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影響,難道說這就是改變顏值的祕方了嗎?可是出家人卻說你想太多了。可是唐白居易《與濟法師書》說:「如來是真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者。」,也就是俗話常說的出家人不打誑語,既然如此,「相由心生」應該是不會錯的,難道其中有甚麼誤解嗎?

宋朝學者黃庭堅曾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請問這樣的言語年輕人能認同嗎?有人立即說見鬼了,我好幾個月不曾讀書,好像也沒什麼面目可憎的情事發生。是的,不讀書與面目似乎無關(,會化妝反而比較有影響),可是你的談吐如何呢?你的氣質可堪聞問嗎?黃庭堅的這番話或許與「相由心生」有些呼應的,你認為呢?

天生麗質固然難得,其實稍加打理的話大部分人還是頗有姿色的;可是只要金口一開,或許便要露餡了。話說美貌除了顏值外,應包含體態與氣質,你看那些令人嚮往公眾人物不都是體態輕盈且談度大方的。所以啊,平時多做些運動少吃點零食,有空多看些有用的書(,少滑點手機),這樣的效果其實你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有些發懶罷了。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老猴子

俗話有說「老猴子玩不出新把戲」,這是怎麼回事呢?早年的街頭藝人或有帶著猴子一起雜耍的,藉這猴子的機伶為自己添加看頭;可是猴子雖然機伶畢竟不懂人類語言,你怎麼訓練牠就只能表演這個把戲,觀眾瞧久了自然不新鮮了。這俗話也有「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版本,其實不論是老猴子或老狗,都是代罪者,真正玩不出把戲的是那藝人。

進一步想,為什麼是老猴子或老狗呢?動物不懂人意是眾所皆知的事,如果能把不懂的弄成有些懂的話,那就有點意思了;可是動物的行為實在難以掌控,隨便找個動物來達不到效果的,只能找些智能較高者或者與人熟稔者,或能有所突破囉。不然你仔細回想一下,可有看過找頭老牛或一隻雞啊什麼的一起表演的麼?

再進一步想,老猴子能有甚麼問題呢?老猴子與人類同屬靈長類,說老猴子不夠聰明能幹的恐怕難以找出更聰明的動物來了。其實人類除了頭腦較具開發前景外,體能、運動技巧等恐怕難與老猴子相比擬的喔;你看那動物園裡的老猴子上竄下跳的好不靈活,人類就算是體操選手恐怕是還差了那麼一大截哪。

工商社會講究分工,其實作業員就像工廠營運者的一群老猴子,她()們無須了解種個製程的奧秘,但應夠專注嫻熟於所負責的那一小段。維基百科說:「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英語: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而所謂的勞動人口或許就是指擁有多少作業員吧,那麼擁有多少作業員才算充分呢。《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櫛風沐雨

《莊子.天下》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无胈,脛无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櫛風沐雨者以風梳髮、以雨沐浴,通常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的樣子。

你曾有過櫛風沐雨的經歷嗎?生於富裕年代的小孩恐怕無此經驗了。二次大戰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舉,那個時代的人大概比較能懂甚麼是櫛風沐雨了。可是,櫛風沐雨者固然辛勞,如果只是為了溫飽三餐,那就有些不值了;於是,那個年代孕育了無數的企業家,想必是吸取了櫛風沐雨的養分吧。

現代人常譏諷為政者喜觀躲在冷氣房裡想政策,當然與民生疾苦脫節了而所謂櫛風沐雨者必然是在戶外的,不然怎麼有以風梳髮、以雨沐浴的情節呢?正因為是櫛風沐雨,所以必然與百姓同甘共苦,這比那些有同理心的更要身歷其境,正所謂「寒天飲雪水,點滴在心頭。」,接下來該怎麼著自然有頭緒啦。

務農的人知道在溫差大的地帶才容易培養出可口的作物,因為冰霜使作物內斂,而陽光使作物快速成長,只有快速成長且內斂的作物才能使人喜愛而雋永啊。櫛風沐雨者當然是處於陽光下的,但是光有充足的陽光只適合處於順境的人,唯有櫛風沐雨之後才能有足夠的智慧去面對逆境,終成為智勇雙全的人。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挑三揀四

「挑三揀四」通常係指對事物反覆揀選,挑剔甚苛的意思。可是為何不是挑一揀二呢?三、四流的東西有甚麼可挑的呀?就不知道當初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如果是為了形容挑得仔細,那麼「挑五揀六」或「挑七揀八」豈不是比「挑三揀四」更仔細些呢?這句話換成台語的說法好像是挑東挑西」,這樣就不會有三、四流之議了。

有人說「挑三揀四」是指懷疑的態度,或者對人的不信任,或許是對事的質疑,或許是對物的考究吧。可是市場有句話說「有嫌的才會買」,或許這就是商場上的常態吧,沒有挑出些毛病來怎麼好殺價呢?如此說來,「挑三揀四」倒成了討價還價的由頭了。

台灣俚語說「檢啊檢,撿到賣龍眼」,形容待嫁女兒們挑三揀四的後果。這意思是說正當雙十年華的少女們行情看漲,當然不會貿然做出決定啦;可是年華易逝而榮景難常,等到發現蹉跎了良機時只好將就著選上販夫走卒了。當然啦,行情好時眼光自然高些;只是人應知足,宜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

機會通常是一閃即逝的,所謂有見識的人須懂得如何當機立斷,不然就算不上甚麼行家了;只是選定有它的道理,觀望也有它的理由,如何拿捏著實令人費心;所以呢所謂的行家的心中必然早有定見,知道什麼是上選的對象,一旦出現了即刻鎖定住,才不至於成了飛走的煮熟鴨子啊。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思想

維基百科說:「思想可以指一般想法,或是在思考當中對各想法所作的組織。雖然思想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但對於思想是什麼構成,以及思想的產生方式,尚沒有一致的看法。簡單來說,思想可以視為自發的或是有意向的思考行為之產物或結果。」。都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就是說人的思想多半還是有私心的,這種看法符合「有意向的思考行為」的論點。

維基百科還說:『三民主義,又稱「孫文學說」、「國父思想」、「總理遺教」,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及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提出,為國民黨的基本黨綱,在中華民國憲法前言以「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稱呼,並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段話使我想到一個問題:究竟是思想先還是主義先呢?若依照維基百科的說法,『三民主義,又稱「國父思想」,兩者是一體的;不過我總覺得,人應該是先有思想,然後發揚光大才成為主義的,思想可以是個人的(比如說國父是最先想到這類問題的人),但主義好像已經屬於(國民黨)群體的。

《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或許就因為這樣,當人們的心思都弄到一塊兒時,便能團結一志了;這是從主義到行為的蛻變,一旦成了氣候,便莫之能禦了,中外歷史上著名的人民革命好像都是這麼來的。比如說近代的武昌起義、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等都是顯著的例子。

主義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嚴重影響國家前途,所以必須想清楚通透了才好發揚光大成為主義。你看近代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世紀對抗,至今仍勝負難解,而其影響民生至鉅。所以啊,奉勸聖賢諸君們,莫要為了在歷史留名而成了始作俑者啊。《道德經》第五章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或許就是這樣的意思哦。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人生苦短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段話應該有讀過吧,意思是說有為的人最怕還沒得到相稱的名聲便過世了。人要做出成就來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很多人覺得時間不怎麼夠用,常有人生苦短之嘆;可是人的一生應該是差不多長的,為什麼有些人應用的很充分而大部分人覺得不夠呢?

聽說過秦始皇煉丹延壽的故事吧,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已經是蓋世的成就了,怎麼還是不滿足呢?《山海經·海內南經》「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這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出處;好比世界首富們(通常輪流當)仍然處心積慮地擴充他們的事業版圖;而這樣的企圖心正是凡夫俗子們所欠缺的。

秦始皇的妄念或許過了頭,那麼人生的態度該如何呢?李白《將進酒》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瀟灑是你的崇拜嗎?或許人生真的苦短,自我調適確有其必要;不過這麼放蕩不拘的性格好像不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似嫌消極了些;如果不是他的詩意超凡的話,恐怕沒人記得他了。

唐·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現代人形容多年刻苦磨練以圖成就為「十年磨一劍」,或許十年已經夠完成一件壯舉了,如果扣除成長學習階段,一生好像還可以有幾個十年夠你成就的;這麼說來上帝還是寬容的,端看你到底有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壯志了。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無三小路用

百度百科說:「無三小路用好像是台灣話,可能是沒有用的意思,誰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和來歷,謝謝!」。的確,無三小路用就是台語,「無」還是無,「三」()指甚麼(台語發音像蝦米),「小」()指精液,「路用」指可資運用,整句話看起來好像是髒話,其實是句損人的話,通常指某人不帶種、不堪造就的意思;不過好像也沒那麼嚴重,這也可能只是句調侃人用的俚語啦。

台語的俚語就是這樣的,很直接、很逼真、也很露骨,聽得懂的人覺得特別傳神,聽不懂的人只能像鴨子聽雷了。比如說「芭樂屎」係指某人很是吝嗇,好像吃了太多芭樂,拉不出屎來一般。再比如說「好康」一詞近來常在電視節目中聽到,好康或謂好處,其實台語之意是說好洞();當然啦,好洞可能藏著很多好寶貝,可是有人說這是暗指女人的性器官,是不雅的髒話啦,言之宜謹慎哦。

所謂台語或稱閩南語,其實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時從河洛一帶(黃河、洛水一帶,也就是所謂的中原啦。)逃亡至閩南地區的人所講的語言,所以閩南人自稱為河洛人。唐朝強盛,曾影響日、韓的文化發展頗深,在日、韓的語言中常可發現台語夾雜其間呢,大概本就是同源的緣故吧。還有,你吟唐詩時是否常發覺不甚押韻呢?那是因為你使用現代的語言去吟唱唐代的詩文的緣故啦,如果改用台語去吟唱的話,就顯得很是押韻了。(如果你曾接觸過南管,或許更能體會其間的精隨了。)

或許有人說澳門、麻六甲等南洋地區也有很多說台語的呀;是的,這檔事要從明初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創舉說起;鄭和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在福建的泉州整備後下南洋或者再下西洋,而泉州一帶正是閩南人的地界,或許鄭和的許多水手就是從泉州一帶募集的呀。閩南人東渡臺灣發展,其渡海的傳統與能力或許也是從鄭和下西洋那時便醞釀下來的哦。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排行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裡,或許是因為嫡長的觀念吧,概以房序及出生序排行,比如說長房老大、屘房老么等;可是在社會上百家爭鳴,誰也不想服誰,該如何排行呢?在科舉尚未發明前,據說是以世家的勢力排行,而科舉取材之後當然按科舉結果排豪囉,你怎麼去跟欽點的狀元比高下呢?

有排行當然就有排行榜,皇榜就是那終極的權威了;可是沒了皇帝之後該怎麼辦呢?民權高漲之後順理成章的改為以民意排行,而最典型的就屬選舉了。比如說在政治上唯有通過選舉考驗的才算是個人物;可是沒有選舉的各行各業呢?放心吧,類比選舉的股市行情、民意調查、網路聲量等照樣甚囂塵上啦。

自從宋代開始了百家姓以後,姓氏也有了排行。那時候的趙家正在當家,當然就順勢當起了老大啦。老大有了以後誰該當老二呢?姓劉的說漢人皆以劉漢為名,當個老二不過分吧。老二有了,那麼老三呢?張家以世出頂級道長脫穎而出,人稱張三。張三都出現了那麼李四呢?老李說大唐盛世總該聽說過吧,其實他當個老四還是覺得蠻委屈的。

講排行或許形勢比人強,但是總要讓人心服口服才能長久的哦。傳統上,道家以修行排行、儒家以德行排行、佛家以悟性排行,不過這些好像都有些虛無飄渺的,據說沒有慧根者免談。來點現實面的吧,傳統社會或許仍以家世排行,畢竟金湯匙的含金量本來就沒話說嘛;不過事在人為,工商社會還是以能力排行的。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勇氣

老師說人生遇到挫折、挑戰等都需要靠勇氣來解決,那麼如此重要的勇氣究竟是甚麼呢?維基百科說:「勇氣是選擇和意志去直面苦惱,痛苦,危險,不確定性或威脅,在這些複雜情況和危險之下,主體依然可以意識到內在的力量, 保持自信, 泰然處之。」。哇,果然是傾洪荒之力方能達成的修練啊,那麼請問你可有勇氣否?

勇氣通常是用來戰勝恐懼的,如果你的恐懼大的不得了,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去克服它;如果你的恐懼只有那麼一些些,或許只需要些許的勇氣就足夠了。也就是說與其困難地修練足夠的勇氣,不如認清事實以便降低恐懼來得容易些。還有人說恐懼源於未知,一旦認知清楚就無需那麼恐懼了;可是人為何要恐懼於未知呢?所有的未來不都是未知的嗎?又何須擔憂明日的太陽會不會按時昇起呢?

如果不知道害怕的會不會看起來比較勇敢呢?《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天祿年紀雖幼,原是將門之子,傳授精妙,鎗法如神,不分起倒,一勇而進。正是初生之犢猛于虎。」。當然啦,知識豐富的你不可能誤認初生之犢可以猛于虎,但那是比較客觀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那初生之犢,恐怕不是那麼想了。

《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據說呂布之勇天下無雙,可以敵得起劉備、關羽、張飛的三英會戰。(據說關羽差不多已經是天下無敵了,再加上劉備、張飛才只跟他打個平手而已。)可是如此勇武的呂布竟然還是被曹操給那個了,可見得光是有勇氣好像還是少了點兒甚麼啊?此時隔壁少話的阿伯突然插嘴說是少了謀略啦。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公平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是的,人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難免心生憤慨,情緒控制得當的或許想著何處得以申訴,如果情緒難以控制的話可能當場掀桌飆罵了;可是所謂的公平有標準可循嗎?會不會是看法南轅北轍的各說各話呢?

東京奧運的閉幕在即,國際競賽通常強調公平性,舉凡賽制規則、評分標準、性別、年齡、重量等皆有所考量,並於大賽結束後討論改進。如此說來國際競賽應該很公平了,其實不盡然,比如舉辦國仍有種種優勢,人種的體能、氣候適應條件必然不同,且各國能夠投入的資源差異甚大等;不過大致上已然頗為公平了。

現實生活上除了所謂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外,不公平的事情可謂不勝枚舉了。比如說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剛一出生就贏你太多太多了,那麼你要怪罪父母、祖上麼?再比如說有人就是天賦異稟,這好像不是一般人憑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就算是號稱人人平等的法律吧,仍然有知識與資源上的鉅大差距呢。

《莊子・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無是處的樗數反而得到善待,那麼你會為其他的棟樑之材喊冤嗎。

《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據說這是成語「能者多勞」的出處,那麼你說「能者多勞」公平嗎?如果同工同酬的話,似乎不甚公平;可是到了升遷或者應付危急時價值就被凸顯了。其實啊 ,公平要看多種面向,如果你在不公平處(比如法律知識、己方主導領域、關貿障礙、智財突破等)找到優勢,那麼世上的種種不公平反而成為你的勝利掩護了。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證明你行

這年頭好像沒有拿到幾張像樣的認證很難在江湖上行走,那麼認證是甚麼呢?認證機構說:『根據ISO/IEC 170002004,認證之定義為「符合性評鑑機構提出用以展現其執行特定符合性評鑑任務之能力的正式證明的相關第三人證明」。』。也就是說透過具有公信力機構的評鑑來證明你確實具備某方面的充分能力。

如果依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或許是提倡韜光養晦的;可是身處激烈競爭的年代裡努力找機會求表現都來不及了,哪容得下韜光養晦的人呢?於是毛遂自薦者有之,找有力人士人推薦者有之,人際關係不怎麼樣的只好憑自己的本事找相關機構弄一張認證囉;可是你相信嗎?有些人就是努力的想證明自己果然是不行的。

如果你想證明你行,雖然成功機率可能不怎麼樣,但是一旦證明成功了你就能得到此次成功的成就感,於是你更想證明你行了。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還是有人的思維模式是想證明自己不行的,只要遇到不熟悉的領域就忍不住的想著應該是不行的,這樣的人好像叫做悲觀的人,據說這類人為數還不少呢。因為是證明自己不行,只要證明成功了總是喚回再次的失落,於是就更悲觀了。

如果你的思維模式幸好是屬於證明你行的,是否就ok了呢?維基百科說:『《彼得原理》(英語: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裡面提出的「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當然啦,或許你還年輕,離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還遠著;不過別忘了世上還有這種障礙,遇到時別忘了甚麼叫做急流勇退啊。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意料之中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通常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需要特別處理的事,如果不加以處理的話就怕要生出亂子來。可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難道就不需要處理了嗎?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不是說那些不如意的事其實早在意料之中呢?如果意料之外的事急需處置,那麼這些意料之中的不如意事又該如何呢?中國人善於忍耐,或許這些不如意事真的就是不加處置的。《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所謂細人就是指小人,這好像是說姑息遷就的乃小人的行徑,那麼不處理這些不如意事的會不會有細人的嫌疑呢?

維基百科說:「在生物學及醫學上,老化是生理狀態隨時間而變老的過程。」。是的,現代醫學固然發達,人類的壽命因此延長了許多,可是老化的傷害卻顯著而深刻,任誰都無法倖免,這好像是意料中的必然結果啊。據說人類為了克服老化無論古今中外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只是至今仍無顯著的成果;然茲事體大,前仆後繼者仍不絕於途啊。

簡單地說,意料中事其實就是心知肚明的事,只是有些事情或許可以使其就範,有些卻束手無策只好束之高閣了。《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豫者預先準備的意思,你想啊,是不是意料中事才好預先準備呢?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就是因為難以預先準備,所以一旦突然發生才亟需立即處理的。按照《中庸》的說法,那些意料中事如果還沒有預先準備的話,那就要「不豫則廢」了。不過有些事情好像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比如克服老化之類的。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不勝枚舉

官場現形記》第一九回:「他的人雖忠厚,要錢的本事有的。譬如:欽差要這人八萬,拉達傳話出來,必說十萬;過道臺同人家講,必說十二萬;他倆已經各有二萬好賺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不勝枚舉算常用的成語吧,意思是說都發生好幾回了,有些數不清了;那麼日常有哪些事情是不勝枚舉的呢?

維基百科說:「壞習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是負面的行為模式。常見的壞習慣有延宕、超支、刻板印象、討論八卦、霸凌、咬指甲等。有些壞習慣是對個人的形象或是健康有影響,有些則是會影響人際關係。」。人類的壞習慣可多了,多到不勝枚舉,我覺得最糟糕的壞習慣是放任自己的壞習慣使其坐大,直到壞出一個窟窿來,才驚覺需要用心去收拾它了。

除了壞習慣,人類還有頗多劣跡,如偷懶、說謊、擺爛等也是不勝枚舉的。就拿偷懶來說好了,道行高的幾乎無處不可偷懶,而且理由特別豐富,如果發揮創意有如此功力就好了。說謊更是一大絕技,有人說圓一個謊需要更多的謊,就這樣漣漪不斷的已弄不清原來是扯那個謊了。擺爛通常是偷懶或說謊的後遺症啦,反正已經弄到不可收拾了,只好擺爛啦,不然風風光光的誰還要擺爛啊。

通常被人講不勝枚舉的大概都不會是什麼好事,但是還不至於到達罄竹難書的地步啦,所以應該還算是有點兒救的,至於救不救要看你的決心囉。古有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什麼「南山白額虎,長橋下蛟龍。」其實都只是陪襯,最主要是除掉自己的惡行啦。據說周處後來成了人人稱道的好官,這樣的榜樣你想不想學呢?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回到原點

《宋史.卷四九○.外國傳六.天竺傳》:「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拿圓滿來祝福皇帝,那必然是屬於最頂級的囉。記得小時候學過的,要畫一個圓需要用到圓規,找某個點為圓心,另外選某個點作為起點與圓心保持等距旋轉,當你回到原點時這個圓便完成了。有人說:『最終的圓滿,是超越了因果的,是沒有因也沒有果的,就是達摩講的「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我在想一個問題,剛剛那個圓是畫在平面上的,如果考慮時間的因素,回到原點時應該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了。也就是說以三維空間言(時間為另一維),從平面圖看起來是個圓,但考慮到時間差其實不是個圓(,接點是錯開的);如果我們以等速繼續畫這個圓,它就成了盤旋而上的線圈了。(想像一下線圈的樣子)

在地球上的某處,比如說是你家,以某個時點為原點,經過了一天以後又回到該原點了。也就是說地球以地心為圓心,地球半徑為半徑不停地幫你畫著圓,若考慮時間因素在內,一個專屬於你家的向前引的線圈就呈現了。這個線圈是地球專為你家遺留在太空中的軌跡,專心體會的話,你就會感覺得到的。

地球不只自轉,還繞著太陽公轉,也就是說這個線圈不只是單純的向前引,而是還繞著太陽轉的,轉了一圈之後回到原點時又是一年過去了。就這樣,小線圈以地球繞太陽的軌跡繞出更大的圈。不只如此,據說太陽還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還繞著某處的宇宙中心轉,所以啊這條軌跡就這麼在宇宙中悠閒地縈繞著哪(,於是小線圈繞成了中線圈,中線圈繞成大線圈,大線圈繞成更大的線圈。);只是你的生命實在太短暫了,只能欣賞到其中的一小段,剩下的就留給你的後代欣賞了啊。

《易傳》中的《像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意思好像是說看到天體不懈的運轉著(比如說地球幫你家留下絕妙的太空軌跡),有為者有感於斯,應當也是努力不懈的呀。這種努力不是為了某種因果,好比說天體的運轉也是沒有因果的,而以這樣的精神才能驗證達摩所講的「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啦。